- 註冊時間
- 2005-1-3
- 最後登錄
- 2025-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7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17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我想您的基礎論點是 "區別不同的人對同一領域的本體論的建構差別"
而附帶的觀察是
"本體論建構出來可能不夠完善" 以及
"僅有專家的知識,可能會提高初探者對領域知識入門的難度"
以下是我個人看法.
第一, 您說的 "不同的人對同一領域的本體論的建構差別" 這確實是存在的.
不過這要分幾種情況. 在討論同一個領域的問題的條件下,
a. 兩人的理論基礎不同, 所以產生不同的知識本體.
b. 兩人的理論基礎相同, 但還是產生不同的知識本體.
以 a 情況而言, 這是很合理的, 但因為理論基礎不同, 所產生的知識本體, 會有語意不同的問題.
進行互用時, 可能會有錯誤的推論. 所以無法分享或交換.
以 b 情況而言, 知識本體的不同, 應該只是格式化的不同,
進行互用時, 會有轉換上的障礙, 但是因為沒有語意的不同, 所以在轉換之後,
還是可以進行正確的推論.
無論是什麼樣的人, 知識本體在建構時, 從來就無法完善.
因為強調完善, 這等於要證明所產生的所有知識本體已經是封閉世界 (closed world)
也就是說, 所有要描述的東西都已經描述完畢. 且不會參考到集合以外的東西.
但這很困難. 這件事情在做各種 Reasoning System, 都很容易面臨這樣的困擾.
因此知識本體的目的不在完整性 (completeness), 而只在於一致性 (consistency).
不僅是語法 (syntax) 或格式的一致性, 更包含了語意 (semantics) 的一致性
所以是無法有不同的解釋出現的.
例如我們在描述數學中 "變數" 的概念, 在數學領域中這個概念要有一致性,
不論是專業或是初學都不會有所不同.
如果不同, 反而是學習的目的, 直到修正為相同的定義.
但是因為不是完備的, 所以如何集合大家的意見, 而不衝突, 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這可以說是語意網 (Semantic Web) 建構過程中的最大障礙.
因此語意網無法普及的問題, 就在這裡.
也因為如此, 通常我們看得到,可運用的知識本體, 有兩種情況:
一個情況是知識本體極為客觀, 例如描述 "台灣大學是在台北市內的一所大學" 這個概念.
另一種情況就是知識本體是在統合的知識架構下建立.
這樣才有可運用的價值.
統合知識架構下建立的知識本體
最典型的, 如同生物醫學領域的 Gene Ontology(GO),
我們不會再去建立初學版的 GO (假設為 GO').
因為這個 GO' 對應到 GO 一定是比較籠統的概念. (只能籠統, 而不能不同)
籠統的概念會出現在 GO 的上層結構中 (GO 是典型的樹狀或晶格結構, 越上層越籠統)
因此 GO' 會是 GO 的 subset.
如果 GO' 不是 GO 的 subset, 這個 GO' 就無法與 GO 共同使用. 而必須要做一個非常複雜的轉換.
這樣就完全失去了兩個 GO 之間的互用性.
既然如此, GO' 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從入門者的角度來說, 要學的是, 如何正確的使用完整的 GO.
《 本帖最後由 yaphit 於 2009-3-16 14:41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