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7-16
- 最後登錄
- 2013-4-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9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手上腕錶指針大剌剌地指著下午五點。
教室內,突來一陣騷動,從一側角落迅速擴散開來。兵荒馬亂的雜沓噪音,阻擋了老師口中字字箴言的飛行路線。剎那,掙脫束縛般的樂聲,終止了正在進行的課程,這是宣告放學的樂音。啊!就是這麼一首樂曲,不僅旋律扣人心弦,更是承載了我們的期盼。
<新世界交響:第二章>是這首樂曲的名字。十九世紀,國民樂派作曲家——德弗乍克,曾短期旅居美國,並擔任大學客座教授。他為鼓勵學生創作,於是撰寫這首樂曲,作為示範。他在第二樂章中,融合「美式黑人靈樂」以及家鄉民謠,塑造一幕幕生動的故鄉情境,藉以抒發流落異地的悲傷和喟嘆。
在一次演講中,名導演吳念真說,作為一個創作者、一個好的溝通者,背後總有支拄他的豐富情感、認同感,也就是他的「根」。
這段樂章,有別於一般營造幸福甜蜜的樂曲,每當聆聽的時候,心中總是充滿惆悵。
看看過往的先輩們,不論在哪方面有所成就,他們內心深處,總存在著一段認同的記憶、一片想起來格外深切的地域。例如,王永慶有他的日據時代台灣史,白先勇有他的兒時家鄉——桂林記憶,余光中有他的無數廈門故事。然而,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翁、生長於台灣的我,在政黨對立、族群紛爭之間,該情歸於何處?該扎根何處?
我提起手提袋,靜靜感受最後幾秒悠揚樂音。放學了,看著鄰座同儕嬉鬧打笑之際,我的心正沉浸在傷感的情緒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