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11|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民間信仰】三山國王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7-27 02:21:0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山有山神,土有土地,樹有樹公,石頭有石頭公。中國人對神的認識是一種「萬物有靈」的多神
信仰,相信物質不是純粹的物質,物質也有生命,也是靈體,也是人類可以感通的對像。

三山國王,就是山靈之神。三山指廣東潮州的巾山、明山、獨山,合稱為「巾明獨」三山;國王
的稱號來自宋朝皇帝敕封。相傳在北宋開寶四年(西元 971年)和太平興國四年(西元 979年)有兩
次山神顯靈,協助宋軍作戰,旗開得勝,於是宋太宗把原本的三山神封為三山國王。

另一說法,三山國王實際上是三位忠義之士。南北朝時期,連姓、趙姓、喬姓三人結義為兄弟,
平定寇亂,保護君主,對國家有許多傑出的貢獻;但是他們不留戀功名利祿,功成身退,高尚的
品格受人景仰。後來三人成了神,時而顯靈,護國佑民。

隨著明清時期的唐山過台灣,三山國王的信仰也跟著客家人來到這塊美麗之島。

由於台灣人普遍敬神禮佛,宗教信仰得到充分發展,有客家族群的地方幾乎都有山神廟,三山國
王已是當前客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7-27 21:27:44 |只看該作者

三山國王<1P>

 什麼是「三山國王」呢?依據「霖田都三山國王顯靈史蹟」之記載:三山國王,原來是有三個山的山神,因為顯靈,有過了庇民獲國的功績,而被朝廷封為護國公王的。這三座山,一名為「巾山」,一名為「明山」,一名為「獨山」,簡稱為「巾明獨」三山,同是在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一處地方,即今之揭陽躲屬河婆地方,河婆為霖田都內一個市鎮,以商業繁盛,人口集中,位于三山附近,故今人多通稱河婆即為國王發蹟的所在...隋朝有三神人出現,狀甚奇偉,初出顯於「獨山」的石洞,自稱兄弟,受命於天,分鎮巾、明、獨三山。話完即不見,在其石洞前有一顆古楓樹生連花,苦紺碧色,大者盈尺,眾人往觀,忽又出現三神人,乘馬迎面而來,向一姓陳人,招之為其從徒,未幾陳與三神人,俱化不見,眾人乃知為有神,遂為摸拜,後於巾山、明山,亦時有出顯,既而降出乩童,言封陳為將軍,並示以巾山為其兄弟聚集之處(巾山位於三山的中間),眾人乃建一小廟,併陳合祀,自此聲靈日著,香火日盛,凡有水旱,疾疫災難求解者,無不應驗,地方奉為福神。
    及至唐代,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文公任潮州刺使之時,逢霪雨害稼,韓公憂心,率眾乃禱于三山神,果然有應,韓公即以犧牲等祭品,併作文祭祀。到了宋朝,劉振據兩粵抗命,開寶四年(九七一年),韓國公潘美奉旨提師南討,潮守王侍監,愬請山神助佑,天果雷霆大作,風雨交襲,促賊兵大敗,南海告平。又宋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年)太宗率兵親征劉繼元,軍到大原城下,見有金甲神三人,操戈馳馬,飛往助陣,宋師大捷,凱旋之夕,復見神於城上,雲中顯出旌旗,書曰:「潮州三山神」,所以上奏朝廷潮州揭陽二山神之神助,即獲下詔賜封為:
   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
   明山為助改明肅寧國王
   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並賜封廟額曰:「明貺」,潮陽郡,廣增廟宇,歲時合祭,嗣於宋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年),再賜加廟額「靈廣﹂兩字,自此廣東潮、梅、惠、屬,均建有廟宇,隆重奉侍
    臺灣人的先祖,決定移墾臺灣,就要選擇作為移墾地守護神,在客家人而言大部份都選擇三山國、觀音娘、媽祖婆等三神香大或神像帶來,或在家奉祀,或在臺灣的墾地建立寺廟奉祀,祈求賜予保佑,或為移民的精神支持力量。待至經濟力量許可時,便在僑居地建立家鄉式的寺廟作為回報奉祀。上文已提過,為了臺灣原住民的出草馘首習俗,因為「三山國王」是「山神」,「山神」定能夠制伏「山中之生番」的聯想之下,而來的選擇。
早期客家人入墾的地方,建立不少奉祀三山國王的廟宇,例如彰化縣溪湖鎮的「霖肇宮」,相傳是明萬曆年間所創建。同縣員林的廣安宮是明永曆年間所建:永曆年間所創建的尚有高雄市楠梓區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安宮、屏東縣九如的三山國王廟。此外,康熙乾隆年間以前所建的:臺中縣豐原萬順宮、沙鹿保安宮、彰化縣員林廣寧宮、社頭鎮安宮、鹿港三山國王廟、埔心的霖興宮、霖鳳宮。台南市三山國玉廟。屏東市林邊忠福宮、佳東千山公侯宮、國玉廟、車城保安宮等。」
    如上述,乾隆年代以前已經有這麼多三山國王廟之存在,正可證明客家居民不少,且民有餘財,才會建立廟宇,由寺廟之建築與財產,可察知地方經濟之榮枯。這個情形與﹁諸羅縣志」(嘉義縣志)漢俗考所載:「自下加冬至斗六門,客莊、漳泉人相半......斗六以北客莊愈多,雜諸番而各自為俗」,「諸羅土曠,漢人間上草地.........潮人尤多,名曰客,多者千人,少亦數百,號曰客莊﹂「凡流寓,客莊最多,漳泉次之,興化福州又次之」。「重修鳳山縣志」風土志亦載:「臺自鄭氏擎內地數萬人來居茲地,半閩之漳泉,粵之惠潮民﹂。可見乾隆早期以前來臺的漢人,客家人居半之情形躍於文獻上,才會如此建立這麼多座早期的三山國王廟。
    不分年代的三山國王廟的座數如下:基隆市一、嘉義市一、臺南市一、高雄市三、臺北縣二、宜蘭縣二十四、新竹縣十三、苗栗縣四、臺中縣十二、彰化縣十八、南投縣四、雲林縣十、嘉義縣十一、臺南縣一、高雄縣十、屏東縣二十八、花蓮縣一、臺柬縣一、澎湖縣無,一共一百五十五座,在於原鄉僅不過二~三座的三山國王廟,在臺灣之地建立了一百五十餘座的盛況,就能察知客家人移墾臺灣的大概情形。
    有句成語:「有三山國王廟之地方,必定有客家人,沒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未必是沒有客家人。」所以現今在被視為學佬人縣市的中南部:臺中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縣等,都存在著多座三山國王廟,就是很多客家人在這等地方生活過的痕跡,反之桃園縣,客家人的約略占半數之鉅,竟然沒有一座三山國玉廟之存在。苗栗縣可以說客家人的縣份,但三山國王廟僅有四座,一座在苗栗市,一座在卓藺鎮,兩座在頭份鎮,廣大而且甚受「番害﹂威脅的公館;頭屋、大湖、獅潭、南庄等地區,也沒有三山國王廟。新竹縣的湖口、新豐、竹北、新埔、關西等市鄉鎮,就中新埔、關西二鎮曾經受「番害」熾烈的地方,也僅有一座三山國王廟在關西鎮而已。這種現象,依筆者的觀察,就是在這等地區的平埔族人,早就懂得漢族人的文化習慣,在於經濟上不輸入墾漢族的成就,在地方領導階級占有地位,他們雖然是熟番,熟番也是番,漢族方面不方便提議建立防番的三山國王廟,轉而選擇建立其他寺廟所致的結果吧!所以三山國王廟之存在,研究客家人入墾臺灣的,很重要的史料。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5 您親傳的貼圖非常棒,無私分享造福眾人,論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1-9-11 20:46:04 |只看該作者
客家人崇拜的神祉很多,鄉土神除了三山國王外,最普遍的還有媽祖、義民廟、土地公等。而其他崇拜較普遍的神祉和一般人差不多,如玉皇大帝、佛祖、觀世音菩薩、文昌君、關公……等。如果從一般祭拜的神祉無法判定祭祀者是否一定為客家人。

但從三山國王的傳說看來,其中的人物及時代背景多發生在大動亂,民族大遷徙的年代,顯然足以激起客家人孤臣孽子的悲懷心情。一方面追念中原故土的鄉愁,一方面感悼正朔王室的凋零,客家人於將上述心情寄託投射在三山國王這樣的傳說人物身上。

但據嘉慶二十三年《廣東通志》所記載,即使在三山國王傳說史實的發生地--廣東潮州也不過只有兩座,其他嘉應州、惠州府等地都不見三山國王廟的存在。可見前面所說深沉的寄情並不明顯,可能是因為時代久遠,三山國王由一個悲壯的英雄人物所化身的神祉淪為一個小區域的鎮山神,並沒有廣泛受到客家人熱衷的祭祀。

但為何到了台灣,三山國王從一個香火潦落的小神,搖身一變成為客家移民一體尊崇且香火鼎盛的主神呢?推究其原因是三山國王是屬「山神」。因為受清朝初期渡海禁令的約束,早期客家籍移民台灣人數偏低,移民潮也延遲多年,縱使在中南部平原地區開始落腳,但肥沃的可耕土地早已被佔,所以多數只得轉往山區墾殖,然而山區瘴癘叢生,謀生不容易,加上山區裏有嚴重的「番害」--山地原住民,於是能在山裡發揮神威、保護鄉民、且又能和鄉民「溝通」的三山國王,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台灣客家人重要的守護神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ntyang1961 + 4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總評分: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5 23:1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