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353|回覆: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台灣科技產業的問題與對策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7-30 23:00:2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智庫論壇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曾志超
2009-07-29 08:31:37

台灣科技產業缺乏關鍵技術。重要的關鍵技術幾乎均由外國大廠所把持,台廠對於技術研發所挹注的資源偏低,淪為低毛利的代工的角色。

 壹、前言

 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各國經濟均受到嚴重的衝擊。台灣尤其嚴重,97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衰退8.36%,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差的紀錄。98年第一季國際景氣衰退幅度遠超過預期,在出口劇減36.65%下,今年第一季衰退10.24%,繼續創下我國最大的負成長記錄,國內生產毛額(GDP)萎縮至2.99兆元。今年經濟成長率也大幅下修,由2月的負2.97%,下修至負4.25%,創歷年最大衰退幅度。

 今年二月英國《經濟學人》直指,台灣是被金融海嘯打擊最慘重的國家。主要原因乃是台灣最自豪的科技產業瞬間變成科技「慘」業,DRAM與面板產業都面臨經營困難的窘境,而有整併的聲音出現,欲透過減少家數,降低重複投資,以增強競爭力。孰料在大陸家電下鄉的推波助瀾下,急單湧現,使其免於破產的命運。加上股市大漲,公司的籌資變為容易了。之前的產業重整也跟著灰飛湮滅,企業轉型遙遙無期。本文欲檢討台灣科技產業的幾個重要問題,並提出對策。冀望政府與企業能記取此次教訓,從根本戮力改革,始能再創台灣科技業的雄風。

 貳、台灣科技產業的問題

 一、不應以產值導向為目標

 台灣產業偏好以產值為其發展目標,政府推動的兆元產業不計其數,從早期面板與半導體的「兩兆雙星」、鋼鐵、機械設備、LED、太陽光電與無線寬頻數位生活…,最近又喊出「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計畫」及「新能源兆元產業旗艦計畫(或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連民間也跟著喊出電動車是下一個兆元產業。

 製造原本就是台灣的強項,要快速進入陌生的產業,通常就是跳過研發階段,直接引進外國先進廠商的技術,採購國外的機器設備,甚至採整廠設備輸入(Turnkey Solution)的模式,儘速達到經濟規模,不斷的降低生產成本,爭取國外代工商機。此一商業模式,優點是能快速跨入新興產業。但缺點是技術掌握在美日大廠手中,毛利極低,風險卻相對較高,當景氣一反轉,極可能產生鉅額的虧損。

 此次金融風暴該問題就赤裸裸的被呈現出來,幾乎所有的電子產業都受到波及。其中以我們最自豪、政府投注資本最多的的兩兆雙星產業影響最為嚴重,去年第四季國內四大面板廠合計虧損近八百億元,反觀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廠LGD與三星電子去年第四季本業虧損不到250億元,台廠表現遠遠落後。DRAM產業更是嚴重,去年韓國海力士虧320億元、三星第四季才小虧,我國DRAM業去年總共卻賠掉1521.26億元,總負債4200億元,瀕臨破產邊緣,不斷要求政府抒困。想不到景氣稍稍回溫,業者暫時度過破產危機,政府已忘了雙D「慘」業的教訓,又重施故技,加上投資規模愈來愈大,未來類似的問題恐將更加嚴重。過於重視表面的產值數字,忽略技術扎根,已經讓台灣嘗到苦果,政府不應再重蹈雙D產業的覆轍。

 二、缺乏關鍵技術

 台灣科技產業的另一個問題,便是缺乏關鍵技術。重要的關鍵技術幾乎均由外國大廠所把持,台廠對於技術研發所挹注的資源偏低,淪為低毛利的代工的角色。

 中韓二國幾乎都在同期開始發展雙D產業,最大的差別在於韓國引進外國的過程中,不斷研發自己的技術,並推出自有品牌。我國政府卻僅關注表面的營收金額,即使業者引進國外的機器設備,都給予免稅的鼓勵,以及投資抵減等優惠措施。使得國內廠商懶得從事耗時費事的技術紮根工作,直接購買外國的機器設備與IP投產,也讓國內自有技術的胎死腹中。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可由以下數字看的出來。我國企業收取外國的權利金收入2000年還有3.7億美金,2008年的金額僅剩不到二億美金,但付給外國的權利金卻超過三十億美金。反觀韓國,根據WTO的2008國際貿易統計所公布的數據,1996年時權利金收入僅1.8億美金,2006年已經攀升至二十億美金,為我國金額的十倍有餘,兩國技術實力此消彼長可見一斑。

 三、散彈打鳥

 我國科技產業政策的另一項問題,乃是政府欲發展的項目過於龐雜。以新能源兆元產業旗艦計畫為例,對象包括太陽光電、LED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和電動車輛等七大項目。我國僅是蕞爾小島,資源相當有限,同時推動七項產業,力量勢必過於分散,效果將大打折扣。

 政府欲扶植的潛力產業包山包海,幾乎囊括所有世上正在推動的綠能產業。姑且不論多頭發展可能會稀釋政府資源,台灣產業的胃納量有限,能否容許同時發展多項不同的產業值得懷疑。

 反觀大陸的作法,根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共國家能源局正制定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主要在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的新戰略。其新能源振興規劃草案日前已經完成,近期將由國家發改委上報國務院。總投資金額超過人民幣2兆元的新能源振興規劃草案,大陸有別於我國包山包海的作法,僅聚焦在三大領域,分別為風力發電、太陽能及核能發電,頗值得我國借鏡。

 四、台廠間惡性殺價

 台灣在許多電子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例如: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主機板、監視器、晶圓代工、掃描器、數據機、繪圖卡、網路卡、集線器、機殼、鍵盤、光碟片與滑鼠等。無奈只要某一台商在特定領域有高額利潤,就會吸引其他台廠蜂擁進入,沒多久藍海市場就會變成台商之間相互廝殺的紅海市場,最後每家廠商都難以獲利。

 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全球有九成的筆記型電腦是由台商生產的。易言之,筆記型電腦製造幾乎由台廠所壟斷,台灣前五大NB代工廠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及和碩全球市占率就高達八成。可是台商間相互殺價搶奪訂單,導致各家的利潤嚴重壓縮,有時為了填補產能,還會不惜賠本搶單。由以下的財報數字可以看的出來,四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和碩為未上市公司財報未公開)的營業毛利率沒有一家超過5%,營業利益率更是低到不像話,緯創與英業達的營業利益率甚至不到1%。日前全球前二大EMS大廠鴻海與偉創力(Flextronics)也宣布將進軍筆記型電腦代工業,未來NB代工業腥風血雨的廝殺勢不可免。

 五、欠缺扶植國內設備業之規劃

 台商為維持製造龍頭的地位,幾乎每年都大規模擴廠,採購大量的機器設備,一年的資本資出動輒百億台幣,提昇國內的民間投資金額貢獻匪淺。然事實卻不然,由於國內廠商偏好以整廠輸入的方式,採購外國的機器設備,對國內的設備業反而注意相當有限。

 另外,因為所謂民間投資有極大的比例,是用來購買資本設備,以台灣而言,民間投資中用來購買機器設備、運輸工具及電腦軟體者占約六至七成,而興建廠房等營建工程的比重則在三至四成,顯然投資用於購置設備的比重極高,如果台灣半導體、面板的生產設備全數可以在國內採購,那麼民間投資愈多,其所帶動的投資乘數,確實對台灣的經濟有極大的提振作用,但如果這上兆元的機器設備多數得購自美、日、歐,那麼民間投資帶動國內經濟的效果,便是杯水車薪了。

 直到如今,台灣高階的資本設備仍得自國外進口,因此每宗百億、千億元的大投資案,看似為台灣挹注了可觀的成長動能,實則投入的大筆採購費用全數流至國外,僅少數廠房興建的營建工程商機留在國內,因此民間投資看似有2兆資金注入,實則有1.2兆元支付設備進口,換言之,單看民間投資會認為其對GDP有莫大的貢獻,但若兼看進口設備的情況,則會發現民間投資對GDP的淨貢獻,寥寥無幾(請參見:于國欽,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有貢獻嗎?工商時報,2009.05.24)。政府耗費大量資源,創造表面亮眼的民間投資金額,卻葬送了國內設備產業的商機。

 六、技術標準為外國大廠所壟斷

 各項成熟的產業皆有其全球共通的技術標準,惟從過去制訂產業共通技術標準的經驗觀之,最後通常由歐美日等國的大場所把持,由特定的產業的幾家龍頭廠結為聯盟,相互分享技術與專利,透過市占率排除競爭對手,逐漸成為業界的共通標準。非此聯盟的業者,欲使用此一標準,生產類似的產品,勢必會觸及該聯盟的專利權,僅能乖乖的付出昂貴的授權金。

 我國企業以代工為主,縱使全球多數的產品都是台廠所生產的,卻對產業技術標準幾乎沒有置酌的餘地,只能任人宰割。廠商若敢不從,掌控技術標準的外國大廠,就會採取訴訟手段,大打國際侵權官司,先扣押進口至該國的商品,在索取高額的賠償金。長年以來,歐美大廠利用此一手段,無往不利,兩岸製造業者卻因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參、改革之道

 本文試圖針對台灣科技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幾項變革的措施,供業者與政府的參考:

 一、以技術為導向的產業目標

 政府過去發展科技產業皆以產值為首要的目標,留下許多的後遺症。未來應擺脫此一不切實際的目標,改由發展技術為導向的產業目標。無論發展代工業或是品牌市場皆需要以技術為後盾,始能開創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技術尤以產業核心技術為優先,而非僅為改良型的製程技術。研發核心的自有技術,不但耗時費事,而且還未必能成功。惟此乃台灣未來必走的方向,將國家資源用於基礎研究與發展,鼓勵企業從事研發與創新,不再隨意獎勵購置設備與蓋廠,以達到技術扎根的結果,我國科技產業才有希望。

 二、擇定優勢產業,全力發展

 台灣資源有限,僅能傾全力發展少數幾項優勢產業。尤其是綠能產業,多屬尚未成熟的技術,市場上有許多類似的技術。以電動車為例,有油電混合車、純電池車。電池又有鉛酸、鎳氫、鋰錳和鋰鐵電池等,我國不可能同時發展。僅能捨棄比較利益較低的技術,選定適合台灣產業發展且具有相當基礎的產業,政府、研究機構與企業集中火力,研發新興科技。

 三、鼓勵產業合併

 國內有不少人批評,台灣科技產業最大的問題就是以代工為主。本文以為,代工本身並不是罪惡,而且代工也需要高超的製程技術、累積的經驗與精密的管理知識,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構其他國家難以跨入的高技術門檻。

 然而,台灣代工業最大的敵人,通常是台商自己。台灣業者通常抱持著「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態,一見到有商機就紛紛投入,造成台商間互相流血廝殺。一方面無利可圖;另一方面廠商小且多,資源過於分散,研發成果也遠不如國際大廠。因此,政府應引導國內廠商合併,減少內部的惡性競爭,並整合資源發展自有技術。以達到台灣在代工市場寡占的地位,獨霸全球科技業的生產。

 即使企業無法合併,也應仿效台灣自行車業成立合作聯盟。巨大公司及美利達公司國內兩大自行車車廠,結合11家零組件廠成立社團法人台灣自行車協進會—A-TEAM,在經濟部工業局的主導下,結合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及國瑞汽車體系之資源,引領台灣廠商開發IBD(International Brand Design國際品牌設計),整合全球自行車市埸需求及產品創新能力,培養出不斷研發創新的團隊,維持台灣長期競爭優勢(自行車A-Team 巨大騎上巔峰,聯合新聞網,2005/08/17)。如此國內的IT代工業,才有機會擺脫自相殘殺的紅海市場。

 四、利用大陸市場發展品牌事業

 台商大多以代工產業為主,在微利化的時代中,經營備極辛苦。部分廠商嘗試在歐美市場發展品牌事業,卻因語言與文化的差異,不少廠商鎩羽而歸。

 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佔全球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口規模,近年來經濟快速成長,近三十年來平均每年將近兩位數字的經濟成長率,今(2009)年一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核實數據,中國已取代德國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未來將由「世界工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世界市場」,內需市場的潛力相當可觀。

 縱然目前大陸的平均國民所得還是相當低,不過,根據麥肯錫預測,2025年中國的城市家庭將躋身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最近一項驚人的數字,便是中國的汽車銷售數量,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台商應把握這個機會,由過去以外銷歐美國家的經營型態,逐步轉向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建立自有品牌,搶佔大陸十三億人口的市場。

 五、拓展大陸市場

 大陸自今年二月一日起啟動「家電下鄉」政策,對農民購買彩電、冰箱、手機、洗衣機、電腦、空調、熱水器、微波爐與電磁爐等九類家電產品,給予產品銷售價格13%的補貼。後來又推出「汽車下鄉」,農民報廢三輪汽車或低速貨車並換購輕型載貨車,或者購買微型客車,給予銷售價格10%的補貼。不但帶動大陸國產相關產業發展,連供應他們的零組件的台灣廠商(如面板與汽車零件業)也跟著受惠。

 以面板產業為例,根據DisplaySearch統計,2009年第一季出貨到大陸的液晶電視面板(含用於液晶電視用途的監視器面板),合計696.4萬片,其中我國的面板雙雄供貨超過五成,奇美電仍是穩居冠軍,實際出貨量達到228萬片,佔了奇美總出貨量的三分之一強,友達也有129萬片的數量,對我國廠商助益頗大。遠超過世界排名前二名的南韓廠商,三星與LGD出貨量僅有100萬片左右的數量。

 值得注意的是,家電下鄉政策成功後,中國繼續推出家電及汽車進城政策。根據媒體報導,大陸將在北京、上海等九個省市,試行家電及汽車進城政策,鼓勵民眾「以舊換新」,換購汽車及家電、個人電腦。預估此舉將帶動至少人民幣5,000億元(約新台幣2,42兆元)的新增消費需求。

 家電及汽車進城政策效果恐將更勝於過去的家電下鄉政策,新政策縱然初始只是試行,而且僅在北京、上海等九個省市推動。然而城市的購買力遠高於鄉下,誘發的消費力道將相當驚人,而且這九大省市的消費力本來就是大陸地區的翹楚。根據過去的經驗,中共勢必將擴大適用範圍至大多數的地區,未來隨著範圍擴大,將大幅增加中國的民間消費規模。

 然而,參與家電下鄉的品牌台商獲益卻相當有限,根據報導,大陸商務部21日公布家電下鄉最新統計數據,各類家電下鄉僅今年上半年就賣出961萬台,銷售金額達人民幣162.3億元(約新台幣779億元)。台灣雖有多家廠商入選,但只有宏碁賣出208台電腦、櫻花賣出13台熱水器(林則宏,家電下鄉 陸企吃肉台商喝湯,經濟日報,2009.07.23,網路版請見〈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5034648.shtml〉)。政府應積極與對岸協商,讓台商能確實有機會深入參與家電下鄉及家電及汽車進城等政策,讓台商也能與大陸廠商公平競爭,進而從中獲益。

 另外,中國大陸近來積極組團來台採購,成果豐碩。以大陸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為例,六月初海貿會首發團來台採購大陸「家電下鄉」政策相關產品,採購金額為廿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百多億元),對我國廠商的幫助極大,目前大陸海峽經貿交流協會的「兩岸經貿促進考察團」第二團也已經來台,預計採購金額將更大。但這並不是長遠之計,政府應協助廠商與大陸企業以互利互惠的合作基礎,建立細水長流的採購關係,打通台灣商品銷往大陸的通道,將來才能源源不斷進入大陸市場。

 六、與大陸共建新技術標準

 大陸的崛起,提供台商新的機會。大陸廣大的市場,結合台灣的技術,足以撐起新的技術標準。近來兩岸對此已有相當的共識,積極在各項領域開發共同的技術標準,擺脫外國專利的壓迫。由台灣的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與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定期針對各產業的技術標準加強合作。綠能產業亦是如此,雙方已就建立兩岸LED的產業標準有共識,近期可望就會有初步的結果。

 七、扶植國內設備產業

 如前所述,台灣廠商偏好採用整廠輸入模式,加上政府的推波助瀾提供租稅優惠,導致國內設備產業一蹶不振。以太陽能產業為例,全球總產出達6400MW(百萬瓦),其中台灣產出800MW,全球市占率高達12.5%,我國太陽能設備自給比率卻不及一成。反觀大陸全力發展設備產業,與太陽光電產業一起蓬勃發展,如今多晶矽太陽能設備本土設備自給率已經達五成之譜,和台灣成嚴重的對比。

 政府似乎也見到這個問題,經濟部工業局提出,2012年太陽能電池設備自製率提升到80%的目標。然而其作法卻不是扶植國內的相關廠商,而是吸引外國相關廠商來台投資。如此本末倒置,短視近利的心態令人咋舌。

 設備與製造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政府長久以來忽略設備產業的重要性,扼殺自有設備與技術的發展。今後政府應積極扶植國內的設備產業,製造業採購外國的機器設備不應再給予租稅優惠,以落實設備與技術自主的目標。

 肆、結論

 一場金融風暴,有如照妖鏡,將台灣數十年全力培植的科技產業的各項問題,一一呈現出來。我們應面對各項問題,一一解決。絕不可因為經濟趨緩,產業壓力不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蒙混過去。否則未來不用如全球金融海嘯般的經濟危機再度來襲,只要小小的區域經濟動盪,即足以動搖我國的科技產業。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09-7-31 19:27:30 |只看該作者
希望主管機關有人也是sogo的會員囉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09-7-31 22:32:12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 老kkkk 的帖子

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政府到底在做甚麼是做了些甚麼是喔   公家機關名下的研究部會做了些甚麼事情也.......................

Rank: 4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09-8-3 22:49:14 |只看該作者
如果選出的領導人不注重工業基楚
只重表相及卸責再多的建言一如馬耳冬風
毫無作用

Rank: 2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09-8-6 21:54:21 |只看該作者
從此篇文章可看到發文者的用心細心,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09-8-8 18:04:1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 老kkkk 的帖子

還是認清現實吧!商業中,研發只是一種方式,而且還是花錢的方式,國家能做的就是這樣,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更何況這種燒錢的行業,還是不要有太多的期許。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最終兵器獵奇 + 3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5 05:2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