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7
- 最後登錄
- 2017-3-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4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95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慈天宮:
自清康熙中葉,閩人王世傑率其族人等開墾竹塹城以來,歷經雍正、嘉慶、道光數代一百六十餘年,竹塹城及西南、西、西北、北、東北、東各城廂,已先後開墾,建立街庄,然東南廂橫崗之外(今北埔、峨眉、寶山鄉一帶),尚有生番三十餘社盤踞其間。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南庄方面撫番事業告一段落,淡水同知李嗣鄴授權予廣東籍姜秀巒墾治竹塹東南廂以外之山地,得由官方補助經費,並閩人周邦正,號百萬,亦其參與,郎向閩粵籌集二十四股,臻成官民聯墾,簡稱「金廣福」墾號,以姜周兩氏各籍為墾戶之首。所謂「金」乃指官資,「廣」指粵,「福」指福建、閩之意。
北埔慈天宮建廟之初僅為一小公厝,至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墾首姜秀巒擴建使之略具規模,奉祀觀音菩薩,祈求番害平息。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建木造廟宇,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遷築現址。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姜榮華等倡首修,日據時期(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三月十五日創設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於慈天宮,同年十月一日改稱北埔公學校,仍以慈天宮為臨時教室,直至民治三十七年(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由北埔墾首家號姜義豐代表人姜振乾捐贈校地,學校始遷離慈天宮。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年)慈天宮全面翻修,遂成今日之規模。
慈天宮正殿供奉有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之後漸有配祀三官大帝、三山國王、註生娘娘等眾多神明。此外,右邊廂房還有「軍大王之神位」石牌一道是昔日防番死難者的神位,由於軍大王廟已毀,故寄留在此廟。在東廊處還供奉著昔日墾首姜秀鑾、姜榮華等人的祿位。
以建築形式而言,坐東朝西的慈天宮係一座兩進兩廊兩護龍的合院廟宇建築,具有廣東式風格,在開三門的前檐廊部分,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富有古意質樸,特別是左右蟠龍均採升龍的形式,與其他廟宇不同,可稱為罕見之作。廟前的廣場乃是用黃色砂岩鋪設而成的石板分成橫與直兩種,橫的鋪設讓人有種腳踏樓梯板的感覺,為當時匠師用來祝福到廟祈福的善男信女能步步高昇;直線的鋪設正好對著廟前的龍柱,此為風水玄學表現在建築的一種手法,傳統建築上稱為龍鬚。鋪面中有一塊特別大的石板稱為拜石,站在拜石上觀看廟宇四周,慈天宮最精采的雕刻、彩繪都可盡收於眼底。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天水堂
北埔姜宅(天水堂大房),建於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由金廣福開拓墾戶首姜秀巒所建,是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
天水堂,為姜家的堂號「天水」是大陸在漢代時郡名,在今天甘肅省通渭縣。由於姜秀鑾身為金廣福墾戶之首,於「討番」過程中,獲得北埔大部分的地業,故比照他在九芎林老家而興建的大形宅院。本宅中軸線背對秀鑾山頂,以其為「樂山」,相當契合陽宅形法「前敞背實」的原則。院牆上設有祭拜天神的神龕,亦為客家民宅特色之一。姜氏家族脈衍至十八世時,已然人多丁眾,遂於清光緒末年興建另一座新宅,一般稱為「姜氏天水堂二房」,以此別於姜秀鑾創建的「姜氏天水堂大房」。「姜氏天水堂二房」是台灣少見的「一堂八橫」民宅,現在並未對外開放,天水堂的大門只有在中元祭典時才會打開,從中可以略探堂奧之秘。現今天水堂前洗石子的圍牆,是日據時代增建。
姜阿新宅
姜阿新為姜秀鑾家族中優秀商人,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為地方上呼風喚雨的人物,客戶遠及日本.英國等地,因而決定興建一棟豪宅,用以接待外國賓客,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居家用途[姜阿新宅]於焉誕生.
姜阿新宅係以原木為主要裝潢的仿巴洛克建築,與金廣福公館及天水堂比鄰而立,興工於1946年,完工於1949年(民國89年番定為縣定古蹟),內部裝潢則是用台灣紅檜老烏心石木, 整體散發出溫暖典雅的氣息.
一般遊客必須要預約才可以入內參觀喔!!!
《 本帖最後由 sccot 於 2010-1-10 20:02 編輯 》 |
-
總評分: 威望 + 9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