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最原始的追求..磯釣
回想20多年前剛剛拿到第一支釣竿開始,一頭栽進這學無止盡的釣魚世界裡,現在想把這些年來的演進做一個心得報告,跟大家分享,也許會有人不以為然,請各位先進不要見笑,畢竟這是本人閉門造車下的心得.
磯釣,是只再沿岸礁石上垂釣,所要注意的一定是安全為先,無論你釣技如何厲害,沒有安全的裝備,一個浪來還不是給海龍王做女婿,所以救生衣跟釘鞋就是第一首選,請切記.
現在步入正題,磯釣的釣竿多半是偏軟性為主,由0號到2.5號,其主要原因為不要釣竿太重手,太重釣完手也軟了,所以會選較輕的釣竿,而釣竿百百種,哪一種適合自己,這就見仁見智了,有些人偏好日系產品(本人就是),或者是買一些國產品,依所要去的釣場選擇適合的釣竿,然而這些釣竿多半強調的無非就是(1)反撥力(2)潑水度,而反撥力是所有釣具廠商所追求的,所強調的就是,利用釣竿本身的韌性,只要頂住魚就可以拉上來,然而仔細想想,自己釣竿用1.5號母線3號,但是子線呢?有人常常掛到5號以上,反撥力再這時候好像沒有什麼用,此話怎說呢?在釣竿盒外面有標示可以使用的號數,是因為在這一些號數裡面他可以產生最大的韌性,然而子線已經超過他的負載極限,母線也因長度所產生的距離加長韌性加強的作用,遠遠超過釣竿所產生的韌性,當中魚的時候,多半會造成斷母線或斷竿,這就欠考慮的後果,因為本人有常常欠考慮,1號竿三號母線,掛8號子線放活餌.不是不願意用3號竿,而是要挑戰釣竿的極限,往往都是斷竿收場,光修竿節的錢,據我老婆統計應該可以買一台國產車了,所以心痛不是別人所造成的.
在來說明潑水度,這應該不用太說明吧,是怕母線年在釣竿上,好壞就看個人要不要在下雨天使用而以.
現在開始打釣組篇:釣組可分長標,短籤,阿達利,阿波,沉水釣法(放狗),這是我常用的五種釣法,另外有火箭,底飄,N行釣法,這是我在特殊釣場會使用的釣法.
長標:顧名思義浮標就是長的,而且有自重,多半負重都是由1.0以上起跳,其原因就是加速下沉速度,直攻釣層,他的調校有很多種訣竅,本人是調到標身的最頂點剛好接到標示的最底下的黑圈圈,掛餌後會稍微下沉一目,這樣會比較好注意,另外有人會拿池釣的孔雀浮標做釣,這種我都是調到五目的地方,掛雙勾會到兩目,如果掛雙勾會沉到一目或看不到,把母線放一些,如果不會浮,那就要調一下深度,假如還是太重,那就把他調到6目,基本上五目都是很合理的,這適用於淺場,專攻吃很貓的情況.
短籤:這一種多半是3b起跳,主攻岸邊,漩渦的地方,風高浪大時不好使用,它的調校方式,多半是調到平水,也就是零負載,穩定性會很好,不會搖搖擺擺的,但是也可以把它調到標身中段,這是應付流強的地方,方便叨線,可是成效不是很好.
阿達利:其釣組為助投加小浮球加籤仔用中繼線串聯起來的一種浮標,主攻於一跟竿子內的釣場,其變化在於子線上咬鉛的位置,假如要釣飄,籤咬到最高,假如要咬到底,就把鉛放咬到勾子以上10公分處,假如要自然一點,就把鉛排列在子線上,因為有助投,可以遠拋,有小浮球,可以明確看到標示,流強也可以叨線,是不錯的釣組.但是大家對於中繼線一定會有疑問,在此做解說,使用中繼線是因為,如果把助頭綁在母線上,容易造成打結,母線受傷,甩不到3次就斷了,中繼線有兩種,一種比較硬,另一種較軟,硬線是甩出去容易打直,可以直接控線,但是一折到就很難回覆了,軟線比較不好操控,但是不怕折,大家會問我可以用布線或磅線代替中繼線,我建議最好不要啦,一條線上打了12個節(前後檔)你認為他還有多少釣力質,也有人用另一種方法當阿達利,就是助投換成阿波,阿波後面30公分處掛上短籤,兩者都是固定式,
這是可以用啦,只是常常看到斷線的比較多,所以我還是用中繼線.
阿波:有分全游動,半遊動,固定式,這三種,全游動顧名思義就是無上檔,很多人迷思在浮標,但是真正可以控制釣組下沉的卻是(潮受),這樣說啦,在潮受底下要一顆鉛,只要釣組下水,有流水稍微帶一下,馬上就帶下去,很多人追求誘釣分離或者是魚餌擺盪自然,但實際上只要餌一到釣層,只要有魚一定就噴線,但是有人會有疑問,用00號的阿波怎麼咬鉛,基本上00號或000號只有潮受,這樣就會下沉了,用流水去帶,這是用於表層流的地方,在讓釣組慢慢的往下飄,基本上就是等啦,所以我都是用B的不然就是0號,最多用到2B,釣層可以鎖定底下一點,一樣釣飄,但是我下沉稍微快一些,叨一下線控制速度.
半遊動:基本上就是控制在某一個釣層,但是釣層超過一支竿子,在這一個釣層裡面上上下下的逗弄,多半這一種釣法都是用在自己不熟悉的釣場,怕勾底在那邊探阿探的,等到探到就固定在那一個點啦.
固定式:基本上就是固定阿波,到層深度設定在一支竿子內,叨線做釣,讓子線飄起來,在慢慢放線讓子線沉下去,因為受限於深度,只有用這樣的方法做釣.
剩下未完成的下一次在補登,要打的真的很多,這也代表著一件事~我是新手,希望大家能帶我出去釣魚,教一下我喔!!剛溫阿
《 本帖最後由 danyin 於 2010-1-31 23:53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