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10-3
- 最後登錄
- 2024-12-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21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82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二水林先生,傳乃清乾隆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一九年)開鑿八堡圳時,施世榜想引濁水溪的水入 圳,費盡心思,卻屢敗垂成,有一天正苦思時,出現了一位白髮老翁,告訴他應該從什麼地方下 手,施世榜正想酬謝老人,老翁卻消失在水源地的兩顆老樹之間,鄉人尊為林先師,建廟祀之。
八堡圳的起源,傳說中林先生所作的這首詩,約略已道盡了曲折,而取名「八堡」,則因清初彰化縣屬共領有十三堡半,八堡圳灌溉範圍就廣達八堡而得名。這八堡包括了當時的東螺東堡、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下堡;線東堡、及馬芝上堡,相當於今日二水、田中、田尾、永靖、社頭、員林、溪湖、大村、花壇、秀水、福興、鹿港、埔鹽、和美、埤頭、溪洲及彰化市等十八鄉市鎮,灌溉面積達一萬九千四百九十一公頃。因此,清初時期彰化最大,也是全台灣最大的八堡水利系統,其工程的完成,也代表了開墾的完成,對彰化平原的開發影響自是最具意義了。
另外,除古今地域對照之証,這種水利關係開拓的事實,我們還可以從彰化平原的移民聚落及物產兩方面得到印證。
就移民聚落而言,彰化平原的開發始於明鄭時期的點狀分佈,如彰化、鹿港;而盛於清康熙經雍正到乾隆年間,沿埤圳灌溉的帶狀成形,如康熙時二水、舊社、埔鹽、埔心、花壇、秀水等部落的開拓;及雍正後以員林莊(員林)、東山莊(東山)、大莊(大村)為中心的三大聚落等,都是緣於八堡圳的灌溉之便。就物產方面來說,讓彰化博得「台灣米倉」美名的稻米生產,幾乎全集中在八卦山以西的平原區域,而這些地區也正是舊濁水溪,八堡一圳、二圳的灌溉區域。
所以,這兩方面的事實,證明出使彰化平原真正普遍開發的水利建設中,八堡圳實居首功。我們願意以感恩的心,邀請民眾透過「八堡圳傳奇」系列活動,認識八堡圳,體會彰化縣曾經的風光,並且在來日年歲裏,走過彰化時,陶醉火車之旅的囂嚷沸揚之餘,也能夠想起:踞守八卦山南端腳下的這一隅,有雲淡、風輕、山沈沈、水幽幽的云云傳說;有八堡圳源、林先生廟的源遠流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