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7
- 最後登錄
- 2017-3-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4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94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妙構陶壺銘記時代生活
做陶的劉世平,與太太合力以三個月時間,在工作室外園區搭建完成一座用木材與琉璃瓦建造的傳統工法涼亭。這就是劉氏風格,要做茶壺先學泡好茶;要做咖啡杯,先研究咖啡豆、煮出好喝的咖啡,完全的投入與科學研究的精神。他的陶藝,以追求藝術的無限可能為永遠的目標。
捏塑陶土記錄時代
一心一意要用陶藝創造時代文化的劉世平,總是把陶土捏在手中,反覆塑形至符合想要的感覺,因此每月生產的陶壺只有個位數。他不喜歡訂單壓力,也不接受指定款式,當心中有了感覺,才捏出他想要的壺,急不來,也勉強不來。
從小學鋼琴,讀的是電子工程,曾經在父親的進口食品事業任職,但是,劉世平就是愛陶。他愛陶土的自然與溫暖,受到一股莫名力量推動,一頭栽進陶藝世界,並決心用陶把時代的記憶流傳下去。
於是,劉世平用十多年時間,慢慢摸索、實地創作,一步步累積經驗,以純藝術創作為起點,初試啼聲即獲獎連連,一舉獲得金陶獎、台北市美展首獎及台中市大墩美展獎,更獲得義大利、紐西蘭、葡萄牙及日本亞洲工藝展等競賽入選殊榮。
人類揮別石器時代進入陶器時代,人們將時代的情感,表達在用土塑型、用火燒製的陶器上。劉世平苦思在藝術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決心用陶做生活器皿,將代表這時代的文化傳下去。他選擇與台灣人生活習習相關的茶壺為主題,並首創以木材做把手的奇妙結合,創作在地茶具。
木把陶壺別具創思
劉世平說,台灣人從小喝茶,製茶技術世界聞名,但多數用的是來自大陸的紫砂壺,這樣喝茶與生活彷彿產生了距離;不僅是茶,台灣人喝咖啡,也應該用在地生產的杯子,才會融入發自內心的情感,生活美學才會落實。
採用木質把手做茶壺的創意成形後,劉世平開始研究木頭,台灣有三千多種樹,他努力去了解,自己種樹,也上山下海尋找想要的木材。當他動手製作陶壺時,心中對樹木的熱愛,往往讓他在感動的氛圍中,創作出讓使用者也感動的作品,這才是他所堅持的獨一無二。
劉世平大多採用台灣中南部低海拔的榔榆木(俗稱紅雞油)及黃連木來做茶壺把手,他愛這兩種極受台灣人喜愛的鄉土樹種,也因為它們的木質硬度高、蠟質優,適合台灣氣候,較不易磨損。求之不易的榔榆漂流木,他往往要很用心去找,並且仔細觀察後,順其形來運用。
劉世平的作品有獨特性,「霜釉木柄飾紋壺」既有流暢線條,又有強烈個性,若隱若現的陽刻與陰刻紋飾,各司其位,簡化的雲彩符號,提醒喝茶人要有自在如閒雲般的心情,也闡釋大自然週而復始的更迭。難得的是,他善用工程知識,不但注重茶壺造型的圓融與討喜,更注意壺嘴內部出水孔設計,讓出水功能臻於完美。
陶藝美感新的詮釋
「飾紋獅鈕壺」是劉世平現階段的主力產品,他把一直最喜愛的獅像,以金鉑巧妙提點出陶土的純樸,同時也展現他不願侷限在特定材料及技法的心情。壓印織雲盒,用點、線串連出無數的三角形,是一朵朵小花或任何無限的想像,看起來簡單,卻是經驗逐步累積出溫控功力的展現。
劉世平也有他純真的一面。他嘗試用陶土做成如鵝卵石紋路的小花器,乍看以為是石雕,摸起來才知道是慢工細活做出來的陶藝。他最愛的石獅子,常以裂嘴大笑的模樣出現,他說,獅子因為不普遍,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是他覺得最有意思的做陶題材。
劉世平做陶,以重新思考和創新技法,讓陶瓷的實用性及功能性再延展,讓美的觀念融入日常生活,卻不讓用品的藝術性受到實用功能的限制,堅持創新詮釋陶藝,以創作雅而細膩的生活陶,充實社會多元文化藝術。他無怨無悔沉浸在烈火交融,巧韻塑形的練土世界中。 |
-
總評分: 威望 + 5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