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66|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雙溪學衡】犯諱相戲的源頭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4-2 17:40: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魏晉時,士夫文人以犯家諱相戲成為一時風尚,究其根源,亦在上有所好。禮有「諸侯不名」之說。春秋時,魏文侯有二子,長子叫擊,次子叫訢。魏文侯卻立訢為太子,而封擊為中山之君。三年沒有往來。太傅趙蒼唐因請求為中山使者,帶了北犬晨雁拜見魏文侯。文侯說:「擊別後無恙吧?」蒼唐不答。三問而三不答。文侯說:「為何不回答?」蒼唐說:「臣聽說諸侯不名,王既封主人為小國之侯,現在又直呼其名,所以不敢回答啊。」文侯改口問:「中山之君無恙嗎?」蒼唐答:「我離境時,中山君在郊外拜送。」文侯又問:「中山之君,長得多高了?」蒼唐說:「君所賜的衣裘,已能穿了。」又問:「中山之君喜歡什麼呢?」答曰:「喜歡《詩》」隨口背了《黍離》和《晨風》。文侯很高興,說:「要想了解兒子,只要看他的母親;要想了解君侯,只要看他的使者。中山君如果不賢,怎能得賢使者?」於是廢太子訢,而立中山君為嗣。
劉向《說苑.臣述篇》又載:伊尹對湯說到在君所,君稱臣而不直呼其名有四種人:君的叔伯、諸兄(叔伯、諸兄當然有封為諸侯者)、先王之臣、盛德之士。《公羊傳.桓公四年》引《禮》,則在這四種人外,再加「上大夫不名」。
這是古時君主對臣的尊異之禮。至魏晉風氣漸變。少數有德之君,尚遵此故事,如晉元帝。有次問賀循:「以前東吳孫皓曾燒鋸一賀姓官員的頭,是誰?」賀循還沒有回答,元帝突然醒悟。賀循答:「是賀劭」,淚流滿面繼續道:「先父遭遇無道。」創巨痛深,說不下去。
元帝大愧,三日不上朝。但更多的君王卻以臣名為戲。先前孫皓的祖父孫權,大會群臣。讓人牽來一頭驢。臉上貼著一張簽,上署「諸葛子瑜」。諸葛恪的父親名瑾,字子瑜。諸葛恪跪請以筆加兩字,在瑜下續了「之驢」二字,舉座盡歡。孫權就把驢賞賜給恪。
諸葛瑾也是東吳的盛德之士、上大夫,孫權卻因他「長面似驢」而戲弄他,真可謂有其祖乃有其孫。說到孫皓馭臣的酷虐,也不必奇怪了。
晉元帝的祖先文王司馬昭,亦以大臣的名字開玩笑。太尉鄧艾口吃,自稱必曰「艾艾」。司馬昭嘲笑他說:「卿云艾艾,究竟是幾艾?」幸虧鄧艾機敏,答道:「鳳兮,鳳兮,本是一鳳。」用陸通對孔子的歌,巧妙作答,不失體面。這故事,載在《世說新語.言語門》,是為大家熟知的。
它和孫權戲瑾的故事一樣,都告訴我們,魏晉以後文人士夫以犯家諱為戲的風尚源頭在哪裡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4-2 20:40:15 |只看該作者
人必自重
而人重之
人必自侮
而人侮之
誠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倘若
君非君
怎嚜寄望臣是臣?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19 23:4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