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9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中國歷朝佛教歷史--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口業啊!!口業!!!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釣魚王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4-5 12:48: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後漢------

後漢佛教,是佛教流行於中國最早的一個階段。佛教最初傳入漢土,確實年代已難稽考。但古來佛教徒間流傳著漢明求法、佛教初傳的史話,同時也傳說漢明之前佛教即已傳入,兩說各自發展。

一般以《四十二章經》為中土佛教最初的譯籍。又以《理惑論》為中土佛家最初的論著。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到了後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詳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後漢末期的佛典翻譯事業,主要開始於安世高。安世高來華的年代,後於明帝永平年間大約九十年。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於桓帝末年(《高僧傳》作靈帝時)來到洛陽,不久就通華言,並譯經典。

後漢末期漢地對於佛教的信奉,首先是宮廷的奉佛。由於黃老之學和神仙方技已受到皇室崇奉,佛教初傳入漢土,適逢其會,一方面它的教理被認為"清虛無為",可和黃老之學並論;一方面"佛"被認為不過是一種大神。而且中土初傳佛教的齋懺等儀式,效法祠祀,也為漢代帝王所好尚。


   
  三國------------

三國佛教,包括西元220-265年間魏吳蜀三國時代的佛教。其中,魏繼後漢,建都洛陽,一切文化都承後漢的餘緒,所以魏代的佛教也可說是後漢佛教的延長。在這個時期,有天竺、安息、康居等國的沙門曇柯迦羅、曇諦、康僧鎧等,先後來到洛陽,從事經典的翻譯。

戒律的傳來,是三國時代佛教中重大的事件。先是魏境雖有佛法流行,然而僧眾只是剪除頭髮,也沒有稟受歸戒,所有齋供禮儀咸取法於傳統的祠祀。

吳代的譯經,開始於武昌,大盛於建業。

三國時代佛教的傳弘,雖然範圍還不廣闊,但已逐漸和固有的文化相結合。如支謙、康僧會都是祖籍西域而生於漢地,深受漢地文化的影響,在他們的譯籍裏,不但文辭典雅,並且自由運用老氏的成語,以表達佛教思想。

  
   
   西晉------------

西晉佛教,是說從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到湣帝建興四年(316)建都在洛陽,共五十一年間的佛教。在這個時期,著名的佛教學者竺法護、安法欽、彊梁婁至等人分別在敦煌、洛陽、天水、長安、嵩山、陳留、淮陽、相州、廣州等地,或翻譯經典,或弘傳教義,或從事其他佛教活動,因此佛教比起前代來有了相當的發展。

西晉佛教的活動,主要還是譯經。這一期間從事譯經的國內外沙門及優婆塞共十二人。其中最突出的是竺法護。

西晉的佛教義學,繼承後漢、三國,以方等、般若為正宗。至於當時朝野對佛教的信仰,已經相當普遍。其次,當時譯出的經典,除了抄寫傳播而外,還流行一種"細字經"和"供養經"等,足見當時對佛教信仰的廣泛。


   
  東晉----------------

東晉佛教是從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間的佛教。

佛教在東晉時代形成南北區域。北方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趙、三秦、四燕、五涼及夏、成(成漢)等十六國。這些地區的統治者,多數為了利用佛教以鞏固其統治而加以提倡,就中在後趙、前後秦、北涼均盛,特別是二秦的佛教,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極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為道安和鳩摩羅什。南方為東晉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晉文化的延長,一向和清談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隨著當時名僧不斷地南移,形成了廬山和建康兩地的佛教盛況,其代表人物則為慧遠和佛陀跋陀羅。

這時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現了一種期求往生彌勒淨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創始者是道安。在道安以前關於彌勒的經典已經譯出了《彌勒下生經》、《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等好幾種。

東晉時期的佛教文學,經過歷代譯人的努力,創造了一種融冶華梵的新體裁,即是翻譯文學,這到鳩摩羅什而非常成熟。羅什所譯出的經論,大半富有文學的價值,特別是《金剛》、《維摩》等經,文筆的空靈,辭藻的美妙,在中國文學史上開闢了一塊新園地。

在這時期,造像藝術也勃興了。佛寺的建築,在這時期盛極一時。



   
  

南朝------------------

南朝佛教,包括從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到陳後主禎明二年(588)中國南北分裂時期,在南方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佛教。

南朝各代對於佛教的態度,大略與東晉相同,統治階級及一般文人學士也大都崇信佛教。

南朝佛教到梁武帝(502-549)時達到全盛。

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數甚多。據傳,宋代有寺院一千九百十三所,僧尼三萬六千人。齊代有寺院二千零十五所,僧尼三萬二千五百人。梁代有寺院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萬二千七百餘人。後梁有寺院一百零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陳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萬二千人。

南朝歷代的佛典翻譯,相繼不絕。這在劉宋的前半期,已相當發達;到了齊、梁二代,佛教雖更隆盛,而譯事反有遜色;進入梁末陳初,由於真諦的偉績,發展了南朝的譯業。

總起來說,南朝的佛教義學,在宋、齊二代,先是《涅槃》代《般若》而興,到梁代而極盛。同時三論漸見推行,和《成實》各立門戶。到了陳代,武帝、文帝、宣帝均推重三論,《成實》遂不復與三論抗衡。另有《華嚴》,從宋初的法業以後一直到梁代,幾乎無人研習,到梁代以後而漸盛,南地三論學者僧朗、僧詮、法朗等,大都兼習《華嚴》。由此南朝學派雖甚繁衍,而其間盛衰更迭,亦極多變化。

造像在南朝也很盛,佛畫在南朝也很興盛。


   
  北朝--------------

北朝佛教,是包括從北魏明元帝泰常年(420,即晉亡之年)到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中國南北分裂時期,中國北部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諸代的佛教。

北朝各代的佛典翻譯,相續不絕。

總起來說,北朝佛教義學,小乘以《毗曇》、《成實》為盛,大乘則《涅槃》、《華嚴》、《地論》並弘。這正是慧光和他的弟子們所作的"因緣"、"假名"、"不真"、"真"四宗教判的全部內容。其因緣宗即指《毗曇》,假名宗指《成實》,不真宗指《般若》、四論,真宗指《涅槃》、《華嚴》及《地論》。又如淨影慧遠在所撰《大乘義章》中,每一義門都分作《毗曇》、《成實》、《地論》、《涅槃》四層來解說,這也說明了北朝主要佛教義學的全貌。

但是北朝佛教的特點,還在於側重實踐,特別是禪觀,而非空談理論,這和同時南方佛教有顯著的不同。

北朝一般社會上的佛教信仰,從北魏初年起,北地盛行一種一族一村等的佛教組織,叫作"義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構成,而以信徒為主。

北朝在中國佛教文物方面,留下不少宏偉的遺跡,特別是石窟。除了石窟寺外,一般寺塔的建築,在北朝也極一時之盛。

  
   
   隋代----------------

隋代佛教,是從隋文帝開皇元年( 581 )到恭帝義寧二年(618 )中國隋王朝一代三十七年間的佛教。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的大成時期。隋代雖然立國不久,但在政治上統一了南北兩朝,各種文化也出現了綜合的新形式,佛教也綜合南北體系,而有新的教學、宗派建立,形成了劃一時期的特色。

隋文帝(581 -604 )繼承了北周的統治,一開頭就改變了周武帝毀滅佛法的政策,而以佛教作為鞏固期統治權的方針之一。

隋代佛教義學的發展及宗派的建立,由於當時全國一統,南北佛教的思想體系得到交光互攝的機會,從而各宗派學說一般都有匯合折衷的趨勢。這時期,如北方地論南道派的慧遠,南方天臺宗的智顗,三論宗的吉藏,都可為其代表。普法宗信行的三階教也屬於這個類型。

隋代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由於隋文帝偏重定門,曾於長安的西南設置禪定寺,集名德禪師一百二十人,四事供給,以為提倡,遂大開以習禪為重點的風氣。

其次,在家佛教徒信眾中,有一種稱為"義邑"(又作'邑會',由共同出資或出力營造佛像等關係而成立)的信仰團體,還有一種和它類似的"法社"。這是因為隋代復興佛教,造像的風氣淩駕前代,義邑的組織相當發達。義邑的成員有時多到一、二千人。義邑與法社都期望往生淨土。關於實際修行,則二者重視戒律而外,法社並偏重修禪。

在這時期,還有一種依佛制供設齋食的集會,即所謂"齋會",在紀念、慶祝、祈願等時節舉行。

隋代佛教的流傳還遠及於四鄰諸國,特別是當時的高麗、百濟、新羅及日本。


   
  唐代-----------------------

唐代佛教,是指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天祐四年(907 )二百八十九年間李唐一代的佛教而言。

唐代接著隋代之後,很重視對於佛教的整頓和利用。唐代的譯經基本上由國家主持,其成績是很可觀的。

唐代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更成立了好些宗派。這是一方面因為佛教的傳播日廣,要適應各階層信徒的要求,就不能不有各種教理和修持的體系。

入唐以來的佛教由於急速的發展,它和道教不但在政治地位上時有高下優劣之爭,並在思想上也加劇了衝突。

唐代佛教的發展也在國外發生影響。當時新羅和日本的學僧很多來中國得到各宗大師的傳承,歸國開宗,中國高僧也有去日本傳教的,如此相承不絕。

  
   
   五代----------------

五代佛教是敘述從西元907 -959 五十餘年間,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的佛教。這時中國又南北分裂,北方是五代更迭,南方則先有前蜀、吳、吳越、閩、南漢,繼有荊南(又稱南平)、楚、後蜀、南唐諸國(通常連同北方在後周時割據獨立的北漢、合稱十國)。北方兵革時興,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國家又對佛教執行嚴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則各國相安,社會比較安定,帝王都熱心護教,因此兩方的佛教,一則勉強維持,一則續有發展,其情況各不相同。

五代時寫經閱藏的風氣也很盛,但南北所寫大藏,依據略有不同。而五代時佛教藝術無大發展。


   
  宋代-----------------

宋代佛教是敘述從宋太祖建隆元年到衛王祥興二年(960-1279)三百二十年間趙宋一代的佛教。

宋代政權建立之後,一反前代後周的政策,給佛教以適當保護來加強國內統治的力量。宋代南遷之後,政府益加注意對佛教的限制。

宋代一般佛教徒著重修持,故禪淨兩宗最為流行。

  
   
   遼代--------------

遼代佛教是西元916-1125年間契丹族統治著中國北部地區建立耶律王朝時代的佛教(耶律王朝初號契丹,於西元947年改號遼,後曾一度復號契丹)。

遼代佛教由於帝室權貴的支援、施捨,寺院經濟特別發展。

遼代帝室優遇僧人,同時又通常以經律論三門考選僧材,其學業優秀的授以法師稱號。

遼代對於佛教經典的編刻,亦有其獨到的成就,這就是契丹藏的雕印和房山石經的續刻。


   
  金代--------------

金代佛教是指西元1115-1234年間女真族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建立完顏王朝時代的佛教。女真族在開國以前,就已有了佛教信仰的流行,這是從它鄰境奉行佛教的高麗、渤海等國傳入的。迨建國後,它以武力滅遼,又繼承了遼代社會盛行佛教的風習。其後南進,佔領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攻略黃河流域以至淮水以北的地區,更受到了宋地佛教的影響。因此,佛教在金代有所發展。

總的說來,金代佛教是相當隆盛的。大部分寺院都繼承遼代舊習,擁有廣大的土地和殷富的資財,這些主要出於帝室的布施。

金代國祚雖短,但在佛教教學方面,如華嚴、禪、淨、密教、戒律各宗都有相當的發展。其中禪宗尤為盛行,這可說完全受了北宋佛教的影響。

金代佛教文化方面,值得特別記載的是大藏經的刻印。

  
   
   元代-----------------

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即位至順帝末年的百餘年間(1260-1368)蒙古族在全中國範圍內建立元王朝時期的佛教。為了敘述方便,將元朝未正式建立以前蒙古時代的佛教也在本文內略加敘述。自十三世紀初葉,元太祖成吉思汗就曾命其後裔,給各種宗教以平等待遇。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即邀請西藏地區的名僧帕思巴東來,即位後,奉為帝師,命掌理全國佛教,兼統領藏族地區的政教。凡舉行法會,修建佛寺,雕刻藏經等佛事費用,多由國庫支出,並常給與寺廟大量田地以為供養。而喇嘛僧則享有一些政治經濟特權。


   
  明代-----------------

明代佛教是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禎十七年(1644)前後二百七十六年間朱明一代的佛教。

明代政權建立之初,有鑒於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轉而支援漢地傳統的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內地漸衰,而禪、淨、律、天臺、賢首諸宗逐漸恢復發展。

明初各宗派中,禪宗盛行,而以臨濟為最,曹洞次之。

明代在家居士對佛教的研究,也形成一種風氣。

  
   
   清代-----------------

清代佛教是從清順治元年(1644)至宣統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間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對於佛教的政策幾乎完全是繼承明代的。

清朝統治者最初接觸到的佛教,是中國西藏地區所傳的喇嘛教。當十七世紀初起,已有喇嘛到關外傳教,曾受到清太祖的禮遇。

清代的譯經,主要是國內各族文字的互譯。

清代從道光以後,國勢衰落,佛教也不振。佛徒多致力於經典的校刻與流通,有助於佛教的傳播。

清代佛教宗派,繼承著明末的遺緒,仍以禪宗為最盛,淨土次之,天臺、華嚴,律宗、法相等又次之。

清代居士之弘傳佛學,成為近世佛教的支柱。


   
  西藏前弘期---------------

西藏前弘期佛教就是西藏佛教發展的前一個階段。"前弘期"約始於七世紀中葉至九世紀的前半,前後約二百年。

此時所譯的教典,大小、性相、顯密、大體都已完備。

這一段時期中,從印度請來的譯經大德,多係中觀見;因此,這一期西藏佛教的見解,主要是中觀正見,即"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的見解。

以上是就顯教說的。在密教方面,如佛密論師所傳的事部和行部,法稱論師所傳的瑜伽部,都是在中觀正見和發大菩提心的基礎上,傳授灌頂。

  
   
   西藏後弘期--------------------

自從藏王朗達瑪於841 年滅法以後,經過一百多年,衛藏等地都沒有出家的僧伽。到宋代初年,才有盧梅等往西康學佛法,回藏重集僧伽,弘揚佛教。此後直到現在約一千年,西藏佛教從未中斷。這一期的佛教,對前弘期而言,名為"西藏後弘期佛教"。

西藏佛法復興時,各大譯師各個弘揚於一方,弟子傳承修行方式,因此也各有不同。從西元1042 年阿底峽尊者到阿里以後,百餘年中,成立了多數的教派。

宗喀巴,元至正十七年(1357)生於青海宗喀地區(即現在塔爾寺),是西藏佛教最有影響的人物。宗喀巴大師常住嘎登寺弘法,所以稱為嘎登派,又名格魯派。又因宗大師弘揚戒律,著黃色衣帽,於是稱為黃帽派,或簡稱黃教。

本期的戒學,在宗喀巴大師出世以前,曾經一度廢弛,經宗喀巴大師的倡導,才糾正了當時的流弊。


資料來源~佛教簡介

《 本帖最後由 耍寶的貴 於 2011-6-29 22:29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5 14:0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