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7
- 最後登錄
- 2017-3-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4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95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醉心雕刻觀音出神入化
如果你以為能雕刻出高二百公分、重二百公斤大型觀世音菩薩的人,一定長得高頭大馬、身材魁梧,那你就錯了,因為閃在眼前,拿著電鋸、鑿刀埋頭苦幹的身影,卻是標準的「小粒子」,那就是今年已經六十歲的張文議,為著心愛的木雕,一天依然辛勤工作十多個小時,不喊累不叫苦,因為一心愛戀著佛像雕刻。
不戀人、不戀香,就是戀佛!
走過不景氣,歷經無數次轉折的張文議,堪稱同期碩果僅存的台灣木雕師父,還專門挑戰大型木雕藝術品,完全不受自己的身材限制,對木雕藝術創作的堅持不墜,令人動容。
「你還在雕刻哦!」,許多曾與張文議同時期的木雕師父,因為歷經不景氣與國外低價雕刻品的打擊,大多數人早就打了退堂鼓,但對張文議而言,反而激勵他不斷改革與創作,甚至將木雕從工匠,轉型為藝術品,還有收藏家苦等十年只為買他一件作品,而其作品中叫價逾百萬元身價者更是比比皆是,如今已成為國內木雕創作的佼佼者。
十四歲國小畢業後,就跟著苑裡姑父處學習木雕的張文議,根本沒有拜過真正的師父,姑父就是他木雕的啟蒙者及帶領者,更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學院派訓練,完全靠著他的手、及思想發揮,所謂「興之所至,雕刻刀亦隨之」,最能形容他的創造過程。
由於能畫能刻,張文議說,他專做別人不能做的事,因為要雕刻一般的神像,一般的木雕師父就行,但經常有許多人是透過夢境夢到神明指示,而非一般的神像,於是只能透過口說形容,讓張文議去捕捉「神韻」畫成實體,所幸他最後都能達成使命,成為業界頂尖的佼佼者。
為了保持創作藝術品的水準,張文議大多選擇台灣檜木及樟木為主要材料,因為在他的認知中,台灣的木材是全世界品質最好的,即使原料價錢很高也在所不惜,希望堅持台灣木雕精神,為台灣木雕藝術發揚光大。
曾獲文建會第一屆民族工藝獎的張文議,從事木雕四十餘年,不斷求新求變,即使外在挑戰不斷打擊,仍不被打敗,力求轉型,於是經歷過一般工匠雕刻到神像雕刻,如今成為專家指定收藏藝術品,將台灣雕刻帶向新領域,各式各樣的木頭,到了他手裡都能巧妙變身,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能雕刻還能繪圖,刻出所有人心目中的佛像神容,只有國小畢業學歷的他,堪稱是傳統木雕界的奇葩。
面對國外低價、粗劣的神像雕刻大量搶攻台灣市場,張文議近年來轉型木雕藝術創造,作品讓人嘆為觀止,還附有作品保證書,提供愛好者永久收藏,尤其堅持使用台灣木材,如牛樟、台灣紅檜,讓其作品充滿濃濃台灣味。
張文議的木雕作品中,他又最擅長觀世音菩薩雕刻,早年專攻日本市場,一度還自豪日本手工木雕觀世音菩薩其市佔率超過3成,因中日斷交,日本人收藏台灣工藝品熱潮漸退,他才轉攻神像雕刻,近年來因國外的低價神像雕刻席捲台灣,台灣木雕產業幾近凋零。
充滿創意的張文議依然沒有被打倒,在其鑿刀輕捶重挫下,轉型走向木雕藝術創作,卓然有成的作品,逐漸成為行家收藏的藝術品。
張文議更透過不斷自修及閱讀,透過史料及各朝代的繪本,掌握各個朝代的觀世音菩薩造型,如今他光從外觀造型,就可看出這尊觀世音菩薩是出自哪個朝代,作品更深受歡迎,而且都是一體成型。
張文議說,觀世音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後傳至中國內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相關記載很多,西藏信仰尤盛,代代達賴喇嘛都是稱為觀音的化身。自北魏以後,塑造觀世音像的風氣益盛,各種觀世音像齊出,各朝各代都有其特有造型,如元代觀音豪放粗獷,唐代雍容華貴,宋代造型清麗,且都以坐姿現身,明清以後就講究華麗及派頭,到了現代就以立像居多,豐富而多元的技法,詮釋各朝各代佛像造型。
聽聞張文議能將木頭化成風?變成水?當然不是,而是他從事木雕不僅能推陳出新,觀世音菩薩法相更在其刀下千變萬化,不論容顏或披戴飾帶、或騎獅乘龍、或踏蓮立於龍身,裙裾流轉的衣褶擺動,透過木頭生動刻劃,呈現有如隨風搖曳、流水潺潺的柔軟度,另如千里眼、順風耳、李鐵枴等傳奇人物,也都透過他有如重生,充滿民俗鄉野的造型,誇張的筋脈表現出人物性格,無不出神入化,引人讚嘆。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