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4-13
- 最後登錄
- 2017-8-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4
- 閱讀權限
- 30
- 文章
- 5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記得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軍事思想家蔣百里(蔣方震)說過,一個民族如果生活條件與作戰條件一致的話,這支軍隊的作戰能力就強。我想蒙古鐵騎正是符合了上述要件。舉例言之,像我們常吃的香腸,其實做法正是源自蒙古。蒙古人經常將動物的腸子清洗之後,再將諸如牛肉、羊肉等肉類灌進去,再將其曬乾便可食用;此外,如果把這些動物的腸子吹氣,還能變成皮筏,作為單兵渡河之用。而這樣的條件,在熱兵器出現正式將冷兵器淘汰之前,在下前述的要件對農業民族言之,並不容易做到。其實秦漢年間的匈奴亦是如此,要不然自漢高祖以至漢武帝的七十年間,漢軍面對飄忽不定的匈奴鐵騎,何至於頭疼至近乎一籌莫展!至於漢武帝多次伐匈奴,並能取得相當的戰果,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的將才固然功不可沒,但漢朝的馬匹始終不如匈奴的馬,要不然漢武帝也就不必不計代價要攻大宛以取得汗血寶馬了!在下認為其中最最關鍵的其實是漢朝憑藉的是強大的國力與經濟實力,才有辦法儘管自身傷痕累累,最終仍能將匈奴拖垮。當然,這是個人歷史科班出身的一點不成熟的見解與聯想,提供網友分享就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