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發表人: miraculous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蒙古軍隊為何如此勇猛 [複製連結]

力天使(五級)

鰻魚丼沒鰻魚那就+條鰻魚 ... ...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31
發表於 2009-5-31 04:34:19 |只看該作者
難怪能創立~史上最龐大的帝國

元朝 >"<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32
發表於 2009-5-31 10:59:5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onyallen 於 2008-12-21 23:10 發表
三國的重騎兵??遊戲中才有的啦
那時的兵器裝備沒有那麼的先進啦~~


三國時代應該有吧!
那時候好像有拿長槊的重騎兵了,
還因為長槊太長,還多加了一條繩子背在肩上
類似高中生背書包那樣拉,只是書包變成長槊而已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3
發表於 2009-6-18 22:09:42 |只看該作者
從小培養的戰鬥力,從小就軍式化教育,似乎活著就是打戰殺人的工具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34
發表於 2009-7-11 19:06:24 |只看該作者

[中國歷始] 蒙古兵法

13世紀,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奠定了蒙古兵學 在世界軍事史的歷史地位。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時間裡,攻取那樣廣大的地區,並且攻必取,戰必勝,西方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當時蒙古軍隊的武器比別人更精良而且更適合于實戰使用;成吉思汗兵製比較完善,軍紀嚴明;將領多巧于計謀,擅長兵法和戰略。〞(《大統帥成吉思汗兵 略》,234頁,歸綏,內蒙古民眾出版社,1991)由此可見,蒙古兵學中有十分豐富的軍事思想,本文就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做如下粗淺的的探 討。   
一、大迂迴戰略源于蒙古族的圍獵,它的突出特點是,在使用力量之前,先用計謀將對方製服。它與孫子的“詭道〞思想一脈相承。
  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在長期的征戰中所形成的作戰韜略之一。在全面偵察敵情、地形的前提下,蒙古軍隊憑借騎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 機動能力,經常越過人們難以想像的大漠、險灘、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敵人的深遠縱深大膽穿插、分割,並與下面進攻部隊相配合,四麵包圍敵人,迫使對方 迅速瓦解。

蒙古軍的迂迴戰略源于蒙古族的圍獵。他們把圍獵中的技藝,嫻熟地運用到戰爭中,許多堅固的城堡,變成了他們圍困中的野獸。因此,蒙古軍隊大迂迴戰略的突出 特點是︰它不以擊潰敵人就算達到戰爭目的,而是用獵人那雙狡黠、深邃的眼睛,盯著敵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模式,將敵人包圍,從不給對方留下一條逃生的出 路。即使留有一條生路,那完全是一種戰術運用。這種大迂迴戰略,與古代其他軍隊的進攻模式大相徑庭,它不直接對敵列陣挑戰,而是更講實際,手段更隱蔽。並 力圖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計謀”將對方製服,與孫子的“詭道”思想一脈相承。   孫武總結戰爭規律,提出了兵以詐立的“詭道”思想,從此,春秋以前以“仁義”為核心的戰爭指導思想在戰國時期已銷聲匿跡。但隨著封建帝國的建立,統治 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把民間的兵書視為禍水。隨著儒家思想上升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兵家的“詭道”思想漸漸出現了斷流,更談不上繼承和發展。而成吉 思汗,在戰爭實踐上,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孫子的“詭道”思想。當然,這並不是說成吉思汗熟讀《孫子兵法》,而是說成吉思汗在與獸、與部落、與外敵長期的爭斗 中,同樣悟出了這一真理。因為規律性的東西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其作用。我們從成吉思汗戰略偵察團隊的行動中,就能看到孫子的“詭道”思想被他們運用得 多么嫻熟。成吉思汗遠征歐洲前,派速不台和哲別擔任偵察任務。他們穿過格魯吉史丹,打敗了喬治亞的精銳團隊,隨后越過高加索的黑岩絕壁,來到貼爾克盆地。 這裡已有一支很強大的軍隊正等著他們。蒙古軍隊的確太疲勞了,激戰一天勝負未決。第二天,他們帶著黃金和貴重的布、優良的馬來到庫曼人的營地,對他們說︰ “我們是同族,為什麼要和外國人聯合攻打你們的兄弟,他們給你們的好處,可以從我們這裡得到。”庫曼人帶著蒙古軍隊送來的濃禮離開他們的同盟者遠去。速不 台卻乘機追擊並打敗他們,索回了剛贈給他們的全部禮品。如果要講仁義道德,速不台可謂犯了大忌,但他遵循的是戰爭規律。他們的偵察行動,促成了成吉思汗遠 征歐洲18年的計畫。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不僅是一種軍事行動,更重要的是一種與孫子一脈相承的思想,在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中,成吉思汗的大 迂迴戰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大迂迴戰略的實施體現了速度與距離的對立統一,蒙古軍隊清一色的輕騎兵,創造了農業時代的“閃擊戰”。
  大迂迴戰略的具體實施首先需要速度,沒有速度,談不上戰爭的突然性,也難以對敵人達成合圍;其次,需要長途奔襲,沒有遠距離奔襲,很難對敵產生威懾。 可以說成吉思汗的軍隊都具備這兩個條件,這也是他能夠征服世界的奧妙所在。   13世紀,歐亞等國的軍隊多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而蒙古軍隊卻是清一色的輕騎兵。輕騎兵具有突擊力強、靈活多變的特點,適合遠程奔襲。重騎兵防護性能 好,機動性差,適合陣前對抗。所以,蒙古軍的輕騎兵,恰如“二戰”中機械化部隊,它常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敵解除武裝。這就使成吉思汗時代所營造的戰場, 完全是一種颶風式戰場。如果把它與“二戰”中德國的“閃擊戰”作對比,就會發現下成吉思汗指揮的戰爭中有與德國“閃擊戰”相似的內容。“二戰”中,德軍閃 擊波蘭,用了一個月;閃擊丹麥、挪威,用了兩個月;閃擊法蘭西,佔領法蘭西首都巴黎,前后也只有一個月。這是發生在工業時代的“閃擊戰”,而發生在農業時代 的“閃擊戰”,其戰績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的。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時它的集結︰“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部隊集結都是在2至3個月完成的。這樣部隊每 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擊︰攻占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5天時間,每天的平均速度達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羅斯,只用了2個月零 10天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亞利和波蘭,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進攻速度達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戰爭史》240 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輕騎兵,有與今天的機械化部隊共同的特點,即高速、突然、攻擊力強,往往使對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 正是利用輕騎兵機動性好的特長,打破了13世紀呆板的攻防戰術,從而完全控制了戰場主控權。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軍已引起歐洲人的惶恐,甚至像遙遠的城 市,如盧卑克(波羅的海南岸一個城市)和紐倫堡(今德國巴瓦裡亞境內)都加緊防禦準備。就連當時的英國也懸心吊膽,曾禁止船舶出海捕魚。當時歐洲人對成吉 思汗子孫的懼怕,從某種程度上是出于一種本能的回應,因為並不清楚蒙古人為什麼不可阻擋,有人甚至把蒙古軍后來因窩闊台去世而退兵之舉,歸結于他們教皇和 皇帝的英明。后來法蘭西的拿破崙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蒙古軍西征,不是亞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動,而是有嚴密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由於他們比對手更 精明因而才能所向無敵。拿破崙的分析切中問題的實質。當蒙古軍象飛沙快速推進時,在它的背后,是行之有效的大迂迴戰略。而這種戰略,在蒙古兵放牧、圍獵 時,就已經產生並成熟了。
三、大迂迴戰略能營造廣闊的戰爭空間,能使戰場攻防架構發生突變,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為己創造有利戰機。
  蒙古軍隊的大迂迴戰略能以迂為直,避實擊虛,擴大戰爭空間,節省兵力兵器,加速戰爭進程。蒙古軍滅金,窩闊台就採用了成吉思汗臨終留下的大迂迴攻金方 略。他令拖雷率主力西路軍,繞過金軍的重鎮潼關,自寶雞出漢中,強行透過南宋管轄地區,沿江而下,經唐(今河南唐縣)、鄧(今河南鄧縣)北上,採用大迂迴 戰略,突然出現下金軍后方。金朝十分驚慌,急忙抽調守黃河和潼關的主力部隊10萬余人前來抵擋。兩軍在鄧州遭遇,拖雷只有3萬人。他採用襲擾戰術,避免與 金軍正面交鋒,使遠道而來的金軍十分疲憊。這時蒙軍正面部隊已渡過黃河,直趨汴梁,金軍倉皇北撤,當退到鈞州(今河南禹縣)三峰山時,被兩路匯合的蒙古軍 團團圍住,后又網開一面,在追擊中全殲金軍。此后蒙軍乘勝進圍汴京。金亡近在咫尺。   但蒙軍南下滅宋的戰爭卻持續了45年之久。這也許是他們遇到的眾多對手中最難對付的一個。因為南宋所處的江淮地區,河渠成網,城鎮林立,除蜀口、襄 陽、淮河防線外,西段是連綿不斷的高山峽谷,東段地處淮河下游,水道眾多,后方還有長江天塹,都不利于騎兵作戰。但蒙古軍隊能審時度勢,避實就虛,發揮特 長。他們選蜀為戰略進攻要害,因為蜀地富饒,南宋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四川。此外蜀地地理條件尤為重要,蒙軍若奪去四川,就可以過三峽,順流東下,直逼江 東。窩闊台為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沿用滅金時寬正面、大縱深的迂迴包圍戰略,在東起江淮西至川陝的寬大正面上發起進攻,力圖越過長江,進入江南作戰。但由 于兵力分散,各戰區雖有突破,終因氣候不適,加上中軍主帥死于軍中,只好中途撤退。蒙哥汗繼位后吸取窩闊台失敗的教訓,在佔領區開始設官、築城,為持久戰 作準備,從而避免了春去秋來,戰果得不到鞏固的缺陷。在戰略指導上,仍以攻占巴蜀為首要目標,同時派忽必烈率軍經略雲南,目的是迂迴西南攻其腹背,然後北 上,接應主力,東下臨安。可惜蒙哥汗在實施他的大迂迴戰略時,卻因自己戀戰,遇堅必攻,使其主力鈍于四川的釣魚城下,直至自己中石身亡,從而影響了整個戰 略目標的實現。   今天,當我們研究蒙軍滅宋的戰略思想,無不為他們開辟的廣闊戰場所折服。蒙軍的大迂迴戰略使金束手就縛,使宋廷的沿江防禦失去天塹屏障。雖然蒙軍攻宋 的前兩次迂回未實現預期戰爭目的,但當時忽必烈的軍隊事實上已迂回雲南大理,經過近一年征戰,兀良哈台平定了“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泊烏、白蠻等37部” (《元史‧兀良哈台傳》)並與四川蒙軍匯合,從而使蒙宋正面戰場決戰時機成熟。若不是蒙軍釣魚台受挫,兀良哈台軍就可以奇兵出廣西拊京湖宋軍之背,然後直 下臨安,這樣,南宋的滅亡,就可能提前幾年。由此可見,蒙軍的大迂迴戰略可以創造利于己而不利于敵的有利戰機,可以乘虛使敵我雙方力量發生變化,並從根本 上打亂敵人的部署,迫敵就範。   
四、大迂迴戰略是將帥膽識和軍隊力量結合的產物,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不僅僅是個方略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成吉思汗獨特的軍事體制和治軍思想,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軍隊,從而使他的戰略思想得以實施。
  研究蒙古兵學中大迂迴戰略的具體運用,從中可以發現,大迂迴戰略不僅僅是個方略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作出大迂迴的決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統帥,執 行大迂迴戰略任務需要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否則大迂迴戰略只能是紙上談兵。   成吉思汗是舉世公認的偉大戰略家,他能對複雜敵情作出正確判斷,果斷決策。蒙古軍西征花剌子模之前,當時成吉思汗面臨來自三方面的挑戰,一是與金國長 達9年的戰爭,二是西夏的反叛,三是斬其使臣、屠其商隊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權衡利弊,採用穩住西夏,牽住金朝,全力西征花剌子模的策略。西征花剌子模分 三路進軍,大軍在開進中,派哲別一路繞到敵后,向敵戰略上敏感的凱希加爾方向迂迴,切斷花剌子模與阿富汗、呼羅珊之間的聯繫,掩護主力戰略展開。大皇子術 赤、大將軍哲別率領三萬人的軍團,穿過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地帶──帕米爾和天山山脈之間的谷地。當時“他們在一丈多深的積雪中行軍,他們攀登4千多米被雪覆 蓋的吉西列阿爾多和鐵列古達巴干兩個尖峰的平交道。在大風雪中,用牛皮包住馬腿,人穿雙層的皮毛大衣,在7千多米的高山之間,在冰天雪地中前進。他們為了暖 和身體,用小刀切開馬的血管,吸喝了馬的溫暖的血液,又把血管封閉起來……”。(《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0頁)這段史料,回應了蒙古軍隊在人類軍事 史上所創造的奇跡,它使漢尼拔和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脈的行動顯得遜色。當蒙古軍隊突然出現下費爾干納盆地,莫罕默德率領的精銳部隊正等著他們,疲憊的蒙 古軍隊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機動作戰與敵人會戰。激烈的戰鬥持續到深夜,各自鳴金收兵。成吉思汗在接到他們的戰鬥報告后,令術赤歸隊,令哲別率領 5000人馬,繼續向南方阿姆河上游迂迴。成吉思汗等后續部隊展開后,他親率5萬蒙古騎兵,從北方迂迴行軍,在渺無人煙的地點渡過錫爾河,透過了克姬兒庫 姆沙漠。“這個寬有500公里的克姬兒庫姆沙漠,被世人認為是動物絕對不可能透過的天然障礙。從那以後經過了650年,俄羅斯對葉華作戰中,俄軍騎兵喪失 了全部軍馬。現下成吉思汗突然出現下莫汗默德背后能置於死地的阿姆河下游地區。”(同上書,157頁)這時的莫汗默德,已被四麵包圍︰西方有成吉思汗,北 方有察合台、窩闊台,在東方有術赤,南方有哲別。這就是成吉思汗大迂迴戰略最典型的一個戰例,它創造了世界戰史上的兩大奇跡,而這種奇跡在那個時代,也只 有成吉思汗統帥下的蒙古軍隊才能做到。由此可見,成吉思汗軍隊的耐力和吃苦精神是何等驚人。如果換宋朝的軍隊去執行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可能不等交戰, 就被雪山和大漠吞噬。成吉思汗的軍隊之所以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這與它獨特的軍事體制和特殊的治軍思想有很大關係。   首先,軍民一體的軍事體制,使蒙古士兵從孩提時就練就了鋼鐵般的意志。據史載︰“蒙古人從三歲起就手拿弓箭。”(同上書,263頁)他們放牧、騎射、 圍獵,很早就孕育了靈敏的馬上戰術。氏族之間的爭斗,國與國之間的相互掠奪,已模糊了兵與民的界限。如今人們在探討為什麼中國的游牧民族屢屢能進入中原, 打開城牆高築的中原門戶,恐怕原因恰恰在此。因為游牧民族的流動性,本身就是一種進攻樣式的推演,而中原以牆自守,典型的農業式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消磨 了人的進攻意識。一個沒有進攻意識的民族,要與強悍的游牧民族交戰,其勝負可想而知。   其次,成吉思汗的治軍思想做到了民族性、科學性的高度統一,這是他造就一支高素質蒙古軍隊的根本原因。所謂民族性是指成吉思汗治軍完全立足于本民族的 客觀實際,如借用圍獵訓練軍隊就是一種全新的軍民兼容的訓練模式。所謂科學性是指成吉思汗治軍完全從實戰出發。它曾以西夏為對手考驗自己的軍隊,“試圖在 對西夏的戰爭中,鍛鍊一下蒙古人,以利將來對中國的戰爭。”(同上書,93頁)另外,成吉思汗也重視對軍官的訓練,“哪一個軍官不來接受我的教育,而是呆 在家裡,那就好像是沉在水中的石頭一樣被消滅的。”(同上書,95頁)軍官們在大汗的宮廷受訓后回到營地擔任教官,經過一整套完整體系受訓的蒙古軍隊,最 后就像成吉思汗所希望的那樣︰“在日常生活中,有如兩歲的犢兒,但在  殺時,又似老鷹的搏擊。在筵宴和娛樂之中,無憂無慮有如小駒,但在戰鬥的時候,又似 海東青之撲仇敵。在白天,像老野狼的俟機,在昏黑之中,像烏鴉的守夜。”(《蒙古帝國史》162頁,上海,商務印書館,1989)正是有成吉思汗這樣出類拔 萃的戰略家和他那支堅不可摧的軍隊,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才能在世界戰爭史上大放異彩。   
五、大迂迴戰略離不開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蒙古軍隊之所以能在穿插、迂迴中屢建奇功,就在于它“羊馬隨征,因糧于敵”。
  大迂迴戰略的實施一般要遠離后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西征,基本上是脫離根據地作戰。古人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蒙古軍隊有一套獨特的、與此 不同的后勤保障體系,從而保證了蒙古軍隊的遠征。   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史記‧匈奴傳》)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物合一,完全是受生存條件的驅使。蒙古人行軍打仗,以反牲畜走 到那裡,人跟隨到那裡的游牧常規,而是軍隊走到那裡,羊馬也驅逐到那裡,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部隊的軍需供給問題。   由於出征時攜帶的羊馬很有限,為充分食用這些牲畜,成吉思汗還專門規定了屠殺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兩個,吹滿空氣,把骨管伸進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 有螺絲紋。在獸的第四、第五肋條之間,刺個穴口然後把骨管插進創口,壓迫膀胱把空氣注入肺臟。這樣做的時候,獸立刻死去。死狀好像是被電擊一樣。這個殺法 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養力充分,臠肉柔軟,味道也美,易于更長久的保存。”(《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274頁,內蒙古民眾出版社,1991)這樣做 的目的,是為了儘可能全部吸收獸類血和腸肚的營養,充分利用所攜帶的羊馬。由此可見,蒙古軍隊在自我生存方面,有它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說它不可戰勝的 祕密是什麼,極度節儉的飲食習慣,就是其製勝的密訣之一。因為有超常的生存潛力與敵較量就有超常的戰鬥力,就有能使戰爭機器連續運轉的動力。   蒙古軍隊“食羊盡則射兔鹿野豕為食。故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蒙韃備錄》第13篇)這段史料,說明成吉思汗的軍隊在自帶食物耗盡時,依然有強大 的野戰生存能力。當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時,其國王莫汗默德從間諜那裡得知︰“蒙古軍隊隨身攜帶戰鬥時用的一切物品,他們以肉乾和酸奶為飲食就滿足了。他 們對于好吃的食物和不好吃的食物都滿不在乎,什麼動物肉都能吃,甚至豬肉、狗肉都吃。他們的馬不需要麥子和稻草。他們的馬能用蹄子刨開積雪找草吃,甚至還 能刨開土找雜草和草根、草葉吃也過得去。任何高山峻嶺和大川小河阻擋不了他們的進擊。他們能越過任何的山谷隘路,他們抓著馬鬃馬*渡過任何河川。”(《大 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6頁)莫汗默德被強大的蒙古軍所震撼,從此,他便無心交戰,而是一心一意千裡撤退,只顧逃命了。   蒙古軍隊的確是生存能力極強的軍隊,他們對自然的最低奢望低出普通人好幾倍,當他們“才犯他境,必務抄掠……因糧于敵。”(《黑韃事略》85頁)時, 蒙古軍隊就變得更加強大。蒙古軍因糧于敵的具體作法一是搶奪牲畜以備后用。二是對堅壁清野的城堡,用軟硬兼施的方法迫對方供給糧食。哲別在佔領花剌子模的 南方后告示居民︰如果想免于被殺,快快投降提供糧食,不要依靠城堡的守軍。按照蒙古的法律,降服者的財產和家屬歸勝利者所有。成吉思汗的作法則更溫和一 些。當他佔領布哈拉時,他騎上馬來到城裡的回教清真寺,登上聖壇,對回教僧侶們說︰“在野外既沒有肉,也沒有草,馬餓了人也餓急了,戰士們非常苦,打開你 們的糧庫。”(《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159頁)這時拿鑰匙的倉庫保管員就會跑出來。三是每征服一地,就建立作戰基地,以戰養戰。這種由開始掠奪到建立基 地,有一個發展過程。“蒙古貴族在開始進入中原時,掠奪財富是他們從事戰爭的一大目的,從金銀、牲畜到人口,都是他們掠奪的對象。”(《蒙古族通史》 143頁)這樣對當地經濟是一個極大的破壞,后來他們接受封建的統治模式,經營佔領區。西元1253年,忽必烈曾在鳳翔屯田,用鹽換取糧食以供軍糧。   總之,蒙古軍隊以自己獨有的模式解決了軍隊的供應問題,而這種解決方法不像一般的軍隊讓士兵負重過多,或在戰鬥序列后有很長的輜重隊,而是在他們民族 千年以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中,以最輕便的模式加以解決。這種輕便體現下他們食用的羊或馬,不需要特別的裝備來運送,從而大大減輕了蒙古軍隊的負重,更有力量 和能力,大膽向敵人的縱深穿插迂迴,其距離的深遠常常使他的敵人也難以置信,這就是為什麼蒙古軍隊攻下一個個城堡竟是那么容易。因為這些城堡的守軍被突入 其來的敵人嚇懵了,他們來不及作堅固防禦,即使作了準備,但蒙古軍卻偏偏出現下他們尚未防守的地段,那些地段他們認為敵人是無法前來偷襲的。因此,英國人 利德爾‧哈特評論說︰“在中世紀裡,戰略的最好例証並不出在西方,而是來自東方。西元13世紀,對于西方戰略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時代。” (17)蒙古兵學中的大迂迴戰略,正是這些戰略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斷。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成吉思汗與戰國時期的孫子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兩座奇峰。由此 可見,成吉思汗軍隊的耐力和吃苦精神是何等驚人。如果換宋朝的軍隊去執行成吉思汗的大迂迴戰略,可能不等交戰,就被雪山和大漠吞噬。成吉思汗的軍隊之所以 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這與它獨特的軍事體制和特殊的治軍思想有很大關係。
===心得===
打仗就是打錢, 這句話離現代越近就越貼切. 在中國有打仗勞民傷財之說, 像蒙軍這種幾乎不須靠後勤的打法............打到哪裡補給就在哪裡, 在負擔上就少了一大截.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5
發表於 2009-8-16 05:50:47 |只看該作者
科技進步  本身勇猛   

西方世界那時還沒工業革命


18世紀  西方才突飛猛進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36
發表於 2009-8-17 23:09:11 |只看該作者
應該是這樣子吧!
蒙古軍隊的機動性+軍隊中不斷吸收新的科技┼蒙古人天生的性格以及生長環境
所造就出來的吧!

Rank: 4

狀態︰ 離線
37
發表於 2009-8-22 23:55:44 |只看該作者
我倒不覺的是西方軍隊弱,應該說是西方與東方的軍事思維不同吧.

封建制度下的西歐騎士都往往找合乎身分的對手作戰,這點東方的軍事思維中就沒有了.
像是在窩瓦河的戰鬥中,蒙古軍用詐敗的戰術面對匈牙利與聖殿騎士團的聯軍就是以這個戰術面對西方

而且, 對中國的戰鬥中, 江南其實不太能夠完全的發揮蒙古的實力, 過多的河道與破碎的地形阻隔了蒙古騎兵的機動力可能才是事實.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4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SOGO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天使長(十級)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西洋辣妹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38
發表於 2010-6-4 20:12:02 |只看該作者

所向無敵的古代快速反應作戰部隊-蒙古騎兵

蒙古大軍的西征史

  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借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1260年對穆斯林的愛因加魯特戰役失利未計算在內),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

  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歐洲戰場從未超過15萬),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里”的情形。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西方各國軍隊采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

  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體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于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元騎兵圖(畫作之一).圖1-1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采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采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 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後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後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後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沖擊的任務。很明顯,這種戰術的沖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元騎兵圖(畫作之二).圖1-2

即使在進入鐵器時代,馬的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越來越重要了,雙方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別。東方的騎兵很少有重裝甲,騎兵即能用馬刀、長槍也可以使用弓箭。騎兵主要目的是為了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正面的沖擊力,可以在很大範圍內作戰。而西方的騎兵部隊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重裝甲騎兵,士兵穿著厚厚的鎖子甲,可以有效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但是與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的使用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面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幾乎沒有太多的戰術機動能力,作戰範圍仍然是在很小的區域內進行。

  東西方的軍隊由于地理障礙,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未與萬里之外的西方軍隊打過照面。唯一可能的機會,在亞歷山大攻克印度準備東進時,因病逝而告終。

  二、蒙古人的戰術

  蒙古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落後,立即開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蒙古軍隊在一開始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和過去的游牧民族軍隊一樣,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各高大堅固的城牆面前,強大的騎兵是無能為力的,盡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上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新的發明的火藥和拋石武器。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機動性,以遠距離的包抄迂回、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征。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機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斗中亦很少依賴單 純的正面沖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後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面包抄的騎兵則在一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在過去的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象蒙古人一樣利用四處游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離攻擊的情形則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編入漢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在東方無論是野地浪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所向必克。



 
元朝武士圖,盔甲及武器裝備.圖1-3

  事實上,蒙古軍隊的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勝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殺傷力遠大于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歐洲軍隊的戰斗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面一對一的堂堂正正的戰鬥,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里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回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確是踫上了無法想象的戰爭場面。

  蒙古人西征時,在發生大部隊與敵正面遭遇的時候,蒙古騎兵也會迅速排成戰術隊伍發起正面的攻擊。其戰術隊形通常是排成五個左右的橫隊,每個橫隊均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離。這樣形成了遠遠大與對手的寬大正面(從現代戰術來講,這種極易為對方沖擊的寬大正面是極為不利的)。前兩個橫隊是重騎兵(相對東方軍隊),其余為輕騎兵(相對與西方的輕騎兵可算無任何裝甲的騎兵)。在此之外則還有大批的游騎四處做表面上無意義的運動。

  雙方軍隊在靠近後,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的巨大空隙間以極高的速度沖出,向西方的敵人投射長矛和從中原學來的毒箭。幾次齊射後,重騎兵隊伍迅速後退,接著輕騎兵也迅速後撤,並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必須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殺傷蒙古兵。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只要一兩次這種沖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種反復的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離敵軍後重新排列整齊。一但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開始後撤,則寬大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



 
元騎兵圖(畫作之三).圖1-4

  蒙古軍隊在騎兵快速大縱深地前進時,遇敵堅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數部隊監視以待後續的攻堅工兵,大部隊繼續高速前進,使後方的敵人根本無法作出戰爭準備。

  三、蒙古軍隊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結冰時發起戰爭

  1241年,蒙古甦布台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于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

  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

  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

  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里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其內心恐慌可以想見。蒙古人采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戰役,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余人。蒙古軍迅速攻克佩斯城,殺死十萬余人。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因為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極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斗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運用機動作戰時,只有少量的傷亡。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四、蒙古人特殊的裝備——蒙古馬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

  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速不台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而布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離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無路的山地。

  五、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于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牆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斗的意志開始棄城逃亡。

  六、蒙古騎兵的各種裝備

  因為蒙古騎兵從未象歐洲一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種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弓的場面),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勝防的。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制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不會象鐵制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蒙古騎射.圖1-5

  七、蒙古軍人的訓練、忍耐力和其軍事化的特殊社會組織

  蒙古軍隊和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由于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求,爬冰臥雪在其視為常事。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

  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質上處于落後地位,大規模地攻佔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蒙古人放手讓士兵可以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勇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野蠻的戰士。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

  另外,蒙古各部落統一後,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國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斗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沖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作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各部落的領導即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綜上分析,蒙古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濕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他們也不能適應這里老是從叢林冒出的軍隊。何況,他們的戰友是心懷狐疑的漢人。

Rank: 2

狀態︰ 離線
39
發表於 2010-6-12 16:56:12 |只看該作者

蒙古騎兵

組織體制:



  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後來他們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簡潔單一的組織體制是蒙古軍隊的顯著特征。標準的蒙古部隊由3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10000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10個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一旦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兵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射箭。武器使用權 積極創新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沒有什麽重大改革,但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創新。




  在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占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他們頭戴簡易頭盔,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也有的敵人那裏繳獲的鎖子鎧甲。重騎兵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的腰間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每個部隊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為輕騎兵,他們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除了戴一頂頭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們的主要兵器是弓。這種弓相當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輕,箭頭小而尖,用於遠射,另一種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同重騎兵一樣的是,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時也有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每個士兵在戰前都要披一件絲質長袍。這種長袍用生絲制成,編織得相當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絲衣,只是會連箭帶衣一同插進傷口。因此,醫護人員只須將絲布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嚴格訓練 機動保障為了確保和駕駛高度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多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後面,行軍途中,甚至在戰鬥進行過程中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提案 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預定任務的完成。蒙古軍的騎兵和戰馬都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和精心挑選的。成吉思汗認識到沒有素質過硬的士兵和戰馬,便難以達到良好的機動性。因此,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的士兵中挑選出來的。他們在三四歲的時候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擊訓練,因而他們個個具有過人的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領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種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對戰馬的訓練也極其嚴格。與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必要時可以連行數日而不進糧草,甚至能在相當短時間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由於行軍時不必馬匹帶飼料,士兵又自帶各人的食物和裝備,而且通常只帶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軍隊不需要拖帶龐大的後勤供應輜重車隊,也不必保留一個後方供應基地。由於大部分蒙古戰馬都是母馬,士兵能喝馬奶生活,因此也減輕了軍隊食物供應的負擔。這同時也使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戰術戰法 靈活巧妙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將領在戰術戰法上從不因循守舊。蒙軍最常使用的作戰方法是在輕騎兵的掩護下,將部隊排成許多大致平行的縱隊,以一條很寬的陣地線向前推進,各主要部隊間由傳達式命令士兵傳送消息。當第一縱隊遇到敵人主力時,該縱隊便根據情況或停止前進或稍向後退,其答卷部隊仍舊繼續前進,占領敵人側面和背後的地區。這樣往往迫使做人後退以保護其交通線,蒙古軍趁機逼近敵人並使之在後退時變得一片混亂,最後將敵人完全包圍關徹底殲滅。當發現非主力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迅速送往總指揮部,估後再轉給各作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如果敵軍規模太大,無法馬上吃掉,那麽蒙古軍主力便在騎兵掩護部隊的後面迅速集結,然後高速前進,在敵人還來不及集結兵力的時候就將其分別擊潰。標準的蒙古軍戰鬥隊形是由5個橫隊組成,每個橫隊都是單列的。各橫隊之間相隔很寬的距離。前兩個橫隊都是重騎兵,其余為輕騎兵。在這5個橫隊的前面。另外還有一些輕騎兵負責偵察、掩護。當敵對雙方的部隊越來越靠近時,位於後面的3列輕騎兵便穿過前兩列重騎兵之間的空隙向前推進,經過仔細瞄準後向敵人投射具有毀滅性力量的標槍和互箭。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先向後撤退,然後輕騎兵依次退後。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箭的襲擊下發生動搖。有時光靠這種襲擊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沖鋒,那樣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由重騎兵發起沖鋒。命令的傳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采用燈光或火光。作戰時,各個騎兵隊靠得很緊。但是如果位於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軍交戰,那麽兩翼部隊便向側翼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後背。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借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護。完成對敵人的包圍後,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攻擊,引起敵陣大亂,最後將敵人擊潰。蒙古軍在作戰中善於運用計謀和策略,這一點使他們在作戰時往往非常占先,減低了自己的損失,增加了敵人的傷亡。比如,作戰中蒙古軍常使用煙幕。他們常常派一支小分隊,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區燒起大火以迷惑敵人,掩蔽自己的作戰意圖或行動。蒙軍首領常常先派一支先遣隊與敵軍進行持久戰,打一會後撤,引誘敵人尾隨。撤退可能會持續幾天,到敵人發覺自己已落入蒙古軍的陷阱時,已無路可逃了。周密廣泛的情報系統對於蒙古軍取勝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蒙古軍每次作戰所采取的戰術都是預先周密細致地計劃好的。情報系統是參與制定作戰方案的一個重要部分。作戰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對完整而又準確的情報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蒙古軍情報網遍布歐亞大陸,其機構之龐大,工作之周密超過了中世紀的所有國家。間諜一般都是披著商賈的外衣從事情報活動的。一旦對情報作出了分析估計,整個戰役的進行路線便被確定下來,並指定各騎兵縱隊的路線和作戰目標,下級指揮官在不違背整體作戰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揮權。命令的傳遞和戰鬥情報的交換通過傳令兵迅速敏捷地往來於作戰總部和下屬部隊之間實現,這就確保了各級指揮機構的直轄式統一,同時使成吉思汗始終能親自指揮最大範圍內的作戰行動,直至戰爭的最後勝利。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功績在於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長槍為主要武器,以騎兵為主體的蒙古軍隊。這是一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有著良好紀律以及絕世無雙的軍事體制的軍隊。他們懂得並充分運用突然襲擊和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同時采取智取計賺的戰術手段。戰爭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無敵的旋風部隊。 他們當時可以說相當於現代的裝甲部隊,一晝夜可以機動100公裏,集火力機動性與一體,他們在遠距離上用弓箭,等一旦沖進就是輕裝騎兵,這樣的能力不是一般部隊能夠比較的,所以在歷史上他們的戰績最輝煌。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 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 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 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麽堅強,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十萬匈牙利大軍(由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殺敵七萬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紅色多瑙河”,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窩闊臺不合時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黃種人就統一整個歐亞大陸了。



  蒙古的騎射手足以使他們在野戰中戰無不勝,而在面對堅固的城墻時.蒙古人還有一種攻城利器,那就是從西域“進口”的回回巨炮,在這種超大型投石機投出的巨型彈丸面前,再堅固的城墻也和紙糊的沒什麽兩樣。史書記載,這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強攻數年而不克的襄陽城,當時蒙古人的投石機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陽城僅護城河就寬150米,後來蒙古人從波斯請來幾個工匠,對投石機進行改進,改進後的投石機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稱此炮為“襄陽炮”和“回回炮”.不過在12世紀,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規模應用在戰場上。蒙古人南征北討,幾乎百戰百勝,除了騎兵之外,擁有巨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Rank: 4

狀態︰ 離線
40
發表於 2010-6-13 10:58:12 |只看該作者
他們作戰從來沒有後勤的問題

走到那吃到那

並且隨身帶著全部家當和羊群

以速度取勝啊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12 11:2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