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4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與三清關係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7-18 23:53: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魯迅 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表明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可是,長期以來,一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往往僅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對道教文化甚為鄙視,總以為道教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許多思想都是從儒釋那裏抄襲而來,甚至連它所奉的最高尊神三清,也是模仿佛教而創立的,按照他們的說法,道教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可以取消。代表這種思想的,除韓愈而外,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儒者朱熹。朱熹指責道教說:“道家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仿效釋氏經教之說,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盜去,卻去收拾他人家破甕破釜。”這就是說,按照朱熹的觀點看來,道教徒儘是一些愚昧無知的蠢人,不識自己家裏的珍寶,讓這些珍寶都被佛教偷光了,卻去佛教那裏收拾一些破濫東西來作為自己的家產,真像一個破落戶的樣子。朱熹又說:“道家之學,出於老子。其所謂三清,蓋仿釋氏三身而為之爾。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釋家之本姓也;報身者,釋家之德業也;肉身者,釋家之真具而實有之人也。今之宗其教者,遂分為三像而駢列之,則失其指矣,而道家之徒欲仿其所為,遂尊老子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及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為甚。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報身,設有二像,又非與老子為一,而老子又自為上(太)清太上老君,蓋仿釋氏之失而又失之也。”因而他得出的結論是:“釋老之學,盡當毀廢。”即是說,應當同韓愈所主張的那樣:“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徹底消滅之。不過,在我們看來,朱熹對道教的這些指責,才真是有點“愚昧無知”,他不僅對古代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不甚瞭解,且對道教的三清及其思想來源,也有些無知。今特試申其說,以就教于方家。

(二)

  道教所謂的“三清”,一是指玉清、上清、太清等神仙居住的“三境”,此三境又名“三天”,即清微、禹餘、大赤,並認為這“三天”均系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生而成。二是指居住於三清天或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即天寶君(亦稱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氣始青;靈寶君(亦稱太上道君、靈寶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其氣元(玄)黃;神寶君(亦稱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氣元白。“此三君各為教主,即三洞之尊神也。”道教以這種三合一的“三清”為最高尊神,這是它和其他宗教炯然不同的一個鮮明特點。

  然而,這個“三清”尊神的建立,卻經歷了一較長的發展過程。道教初創時,是以老子為其始祖,稱之為太上老君,尊奉為最高神靈。例如于吉等人所編的《太平經》和張陵等人所造作的道書,皆託名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謙之所撰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馩圖真經》以及他的“天師”稱號,皆託名老君所賜。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內的早期道教的一個共同特點。及至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等道派出現後,對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便發生了變化。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與太上道君的地位最尊。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在《魏書·釋老志》和《隋書·經籍志》對道教的介紹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來。《魏書》卷114《釋老志》說:“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這顯然是反映了天師道以老子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書》卷35《經籍志》四則稱:“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這明顯是以元始天尊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傳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三個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那末,如何將他們統一起來,合三為一,形成道教最高尊神的整體呢?我想,為保持道教這個統一整體,這只有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依靠他們彼此之間的思想交融來逐步解決。在這三個主要道派的思想交融當中,有些道教學者便將“三清”與“三洞”互相聯繫起來,用“三洞”來說明“三清”各自的地位和相互的緊密關係。

  所謂“三洞”,即指洞真、洞玄、洞神,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仙境,即洞真玉清境,洞玄上清境,洞神太清境。二是指道教經籍的分類名目,指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經書。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總括三洞”,將道書分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類,洞真部以《上清經》為首,號稱上乘;洞玄部以《靈寶經》為首,號稱中乘;洞神部以《三皇經》首,號稱下下乘。陸修靜創立的三洞分類法,使名目繁多的道教經書得以歸類,奠定了後世修纂《道藏》的基礎。有些道教學者認為,這三類道教經典,分別是由三清的不同教主所立。如《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說:“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天寶丈人則天寶君之祖炁也,丈人是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炁,………至龍漢元年化生天寶君,出書時號高上大有玉清宮;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靈寶丈人則靈寶君之祖炁也,丈人是赤混太無元玄上紫虛之炁,……至龍漢開圖,化生靈寶君,經一劫,至赤明元年出書度人時,號上清玄都玉京七寶紫微宮;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神寶丈人則神寶君之祖炁也,丈人是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炁,……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寶君,經二劫,至上皇元年出書時號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此三號雖年殊號異,本同一也,分為玄元始三炁而治,三寶皆三炁之尊神。”在《雲笈七籖》卷三《道教三洞宗元》裏在引述了《九天生神章經》“此三號雖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以後,更明確地加以解釋說:“其三洞者,謂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這就是說,三清尊神乃是三洞經書的創制者,證明三清尊神的形成和三洞經書的創制神話有密切關係。

  通過三洞經書的創制神話,雖把三清尊神的彼此關係緊密聯繫起來,形成為一個整體了,但隨之而來的又產生了一個問題,即道教經書既有上中下之分,則造說這些經書的教主也勢必會有先後等級的別差,在《雲笈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之《三洞並序》裏即稱:“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後三種分別。”那麼,在三洞尊神之間,如何劃分先後等級的差別呢?故道教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經》裏即含有三清皆由道炁所化之意,在《三洞並序》中說:”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即是說,三洞的本元,都是來自同一的道氣,只是應用不同,才分為三個不同的名稱。儘管如此,但具體到究竟是由誰一氣化三清呢?則又有不同說法。一種意見是認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而成。如大約大為東晉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說:“大羅是道境極地,妙氣本一,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炁,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曰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這種說法,並未解決三清尊神之間先後等級的實質問題,而且還會引來住大羅天的尊神是誰,三清尊神是否為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問題,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氣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張之。《三洞並序》引證《業報經》和《應化經》說:“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這就說,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的化身,三洞經書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所說,這樣對道教各派便不會產生等級高下之分,導至教派之間的矛盾了。不過這很明顯是代表上清派的說法,《隋書·經籍志》採用之。道教的另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老子一氣所化,這主要以天師道為代表的道士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其淵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產生之前,就開始對老子進行神化。東漢明帝(57—75在位)、章帝(76—88在位)之時,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聖母埤》即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這裏便把老子與道合而為一,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為造物主,當然也就是至高無上的神靈了。早期道教繼承並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便說:“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無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傳為張陵(或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雲笈七籖》卷一《道德部》之《總敘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經序》說:“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手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故眾聖之所共宗。”其後南宋守灝所撰編的《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復地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曆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又說:“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 又說:“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又引唐尹文操的話說:“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跡有內外不同,由能應之身或異也。”並稱他“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原,故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三十六號,或七十二名。”又說:“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曰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 古大 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 古 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

  按照這種說法,則是三洞經書,皆由老子所造作。不僅如此,甚至還說:“老君於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傳,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室瑤台,或秘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所傳者,太山一毫芒爾。”這就是說,三洞之外的眾多經書,也系老子所造。我們知道,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天師道一系從東漢以來即將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與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當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了。那末,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也就不言面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曰:夫三洞寶經,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於元始天尊”的一段話,表明上清派的觀點在南宋時仍有影響。不過,唐宋以來,一般道教宮觀建築的中心都是“三清殿”,供奉著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這是無論那個道派都無例外的,表明這已是道教各派的共識。

  三清尊神究竟是在什麼時間出現的,其具體年代尚待考定。從道教發展史來看,可能是先出現三清境或三清天,然後才有居住於三清境或三清天的三位尊神。大約在南朝的宋齊間,便出現了“三清”之說,如《南史》卷75《顧歡傳》稱,歡“將終,賦詩言志曰:五塗無恒宅,三清有常舍。”梁沈約《酬 華陽陶 先生》詩有“三清未可覿,一氣且空存。”在其《桐柏山金庭館碑》中又有“此蓋棲靈五嶽,未暨夫三清者也。”這裏所說的“三清”,都是就三清境而言的,梁陶弘景所撰的《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雖然編列了七個中位的約五百多的龐大神仙譜系,但仍未明確“三清尊神”的概念。對“三清尊神”較為完整的敍述,則始於上引的《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此書曾為《笑道論》和《無上秘要》所引。《笑道論》成書于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五年(570),故此書的成書應當在這之前。表明三清尊神的出現,應在南北朝的中後期。但《九天生神章經》所講的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與後來流行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等三清尊神的名稱,還略有差異。當時三個主要道派對三清尊神的具體說法也還略有不同。通過彼此交融逐步形成共識,明確地把三清尊神固定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其時間可能略晚一些。

  三清尊神既是融合三個主要道派最高神靈的產物,是三個主要道派的共同代表,因此,從形體上看,它是三身;從思想內容來看,它是由玄、元、始三氣所化成,但這個“三”,又是由“一”或“道”所派生的,所以這個“三”又同源於“一”或就是“一”。因此,不管是元始天尊的一氣化三清也好,太上老君的一氣化三清也好,這“三清”的來源都是“道”或“一”,這一點卻是各派都相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三清的形體雖分為“三”,而實則“一”,是三位一體的三合一,也就是“三一”。這種“三一”的觀念,在道家和道教中,是由來已久的。《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詰致,故混而為一。”這裏都包含了“三一”的思想。道教循用此概念並加以衍化,成為它的宇宙生成論的哲學依據。如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地真》中說:“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像天、地、人,故曰三一。”意即道至高無比,起源於一,而化生為天、地、人三者。以此理論為根據,主張“子欲長生,守一當明”,“守玄一,並思其身,分為三人”,方可長生久視。《太上洞玄寶元上經》中又說:“入道之由,由於抱一;抱一無忒,三一可明;明三一者,與道合真。”故道教的由一炁化生玄、元、始三炁,再化為三清,這是道教思想自身發展的結果。證明道教三清尊神的產生,既是當時道教主要三派思想互相交融的產物,又是道家道教“三一”基本觀念以及三境、三天、三洞等思想發展的結果,並不是模仿佛教而來的。弄清了道教三清的來龍去脈,則朱熹對道教的指責,便不攻自破了。當然,道教與儒釋之間的相互關係,本來即是一方面互相對立,互相鬥爭,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滲透,從而推動整個學術思想的向前發展。因此,在很多問題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談不上誰偷竊了誰的東西,這是學術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完全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如果沒有他們彼此之間的這種既相互對立、相互鬥爭,又相互吸取,相互滲透的關係,那整個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了。道教中的有些學者,在對三清尊神的解說上,也提出過“三代天尊”的說法,宣稱“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見在太上玉皇天尊,本來全闕玉晨天尊”,認為“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從上皇半劫以來,元始天尊禪位三代天尊。”這種“三代天尊”的說法,從形式上看,與佛教“三身”說有些類似,但其實質仍大不同。而且“三代天尊”的說法,在道教中流傳不廣,影響甚微,遠不如“一氣化三清”的“三一”之說重要,它在道教史上一直占居主流的地位。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5 20:5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