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9-9
- 最後登錄
- 2025-3-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205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24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教會歷史背景
原受羅馬帝國壓迫的基督教,並沒有因為羅馬帝國的種種迫害而消失,相反地愈傳愈遠、愈傳愈旺。二世紀末葉,基督徒足跡已遍及歐、亞、非三洲,特別是亞洲的小亞西亞,從一世紀中葉到四世紀,一直都是基督徒人數最多的地方。
自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四世紀(313年)頒佈《米蘭詔書》後,基督徒不再受到迫害,基督教也成為羅馬合法宗教。後來狄奧多西大帝將基督教奉為國教,自此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穩健成長,羅馬教會也成為基督教的樞機中心。
羅馬教會的分裂(東正教的產生)
西元330年因日耳曼民族入侵,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又稱新羅馬或是拜占廷),成立君士坦丁堡牧首區(東派教會中心),與羅馬教會(西派教會中心)互爭首席地位,否認羅馬教皇為普世教會首腦,而只視其為西派教會的牧首。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東西兩派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日益尖銳,尤其是六~八世紀對〈尼西亞 - 君士坦丁信經〉的看法紛歧、十一世紀對義大利南部教會控制權的爭奪等,而於1054年正式分裂。
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認為自己是保有正統教義的正宗教會,因而自稱為「正教」(Orthodoxy)或是「正統天主教」(Orthodox Catholicism)。又因屬希臘語區,當時宗教儀式皆以希臘語為主,故又稱「希臘正教」(Greek Orthodoxy)。
教義與禮儀
東正教信守前七次大公會議*所訂的信條,不承認羅馬教皇以後所舉行的歷次大公會議決議,特別是第一、二次大公會議所制定的〈尼西亞 - 君士坦丁信經〉,成為所有東正教教會洗禮與行聖餐禮時遵奉的信經。東正教徒強烈抨擊羅馬教會在此信經加增"和聖子"一詞(此加添句表示二派對聖靈的發生有不同的看法)。
關於救贖論,東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認為重生得救乃靠天主的恩典,善工並不具得救的效用,因此在東正教的神學教義中並不十分強調贖罪論。在恩典與原罪方面與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認為每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犯了罪,拯救要依靠自身與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天主才能幫助。
東正教徒特別重視對聖母的崇拜,馬利亞在信徒心中是他們與天主之間最理想的中保。聖母的名稱在東正教中有數十種,東正教中也有許多以聖母命名的教會。
東正教徒奉行七件聖事:洗禮、堅振、聖禮(聖餐)、告解、聖秩(神品)、婚姻、敷油,除少部份細節與天主教不同外,大體上和天主教類似。
隱修制度(Monasticism)從三世紀起流行在東派教會間,以苦身修行為宗旨、遁世獨居或群居為特徵。四世紀中葉傳至西派教會,逐漸形成天主教的隱修制度。集體隱修的隱士群居,成立隱修院(修道院)。隱修院是東正教會最高精神生活所在地,也是培育神職人員,進行神學研究與收藏珍貴宗教文物的中心。
組織制度
東正教不贊同天主教的"使徒教區"觀念(只有由使徒所建立的教區才有權成為牧首區),認為應根據各國或城市的實際需要(例如在經濟或政治重要地區設立牧首區,然而現今東正教仍只有四個由使徒所建立的牧首區(大主教區)。
牧首區下轄管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領袖稱為主教,所有主教都職掌同樣的聖事職責,依教區的大小不同,有些主教被稱為總主教(主要主教)或是都主教(一個大都市裏的主教),範圍更大的地區或是國家教會的主要主教,則被稱為大主教。主教以下有修士大司祭、修士司祭、修士輔祭、助祭、誦經士等教職人員。
主教人選必須為修士大司祭,或是領聖職後保證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六世紀教規規定,主教必須是獨身者。一個主教的任命至少需要其他三位主教通過,助祭及其他教職的任命,則由各主教決定。
今日的東正教會
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攻滅,君士坦丁堡牧首區雖仍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承認為東派教會的牧首,但實際上處於被征服的地位,權威盡失,於是自十六世紀起,先後在俄國與世界各地(大部份在東歐與中歐)產生了在法規和行政享有全部獨立權、自選大主教和主教的「自主教會」。
東正教會現有四個牧首區與十五個自主教會,以傳統的尊稱順序排列依次為:君士坦丁堡牧首區、亞歷山大牧首區、安提阿牧首區、耶路撒冷牧首區、俄羅斯正教會、喬治亞正教會、塞浦路斯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保加利亞正教會、羅馬尼亞正教會、波蘭正教會、希臘正教會、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阿爾巴尼亞正教會、美國正教會、烏克蘭正教會、日本正教會、西奈正教會、及芬蘭正教會。
他們共同尊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為東正教名義上的精神首腦,但君士坦丁堡牧首區對他們並沒有實質的管轄權。這些教會以相同的禮儀、教規,教育他們的信徒,傳揚自認為最符合使徒精神的基督信仰
大公會議*:大公會議是由教皇召集的全體主教大會。當教皇批准大公會議的決定,它們就成為所有信徒必須遵循的信條。至1965年為止總共舉行了21次大公會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