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22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晚清軍事變革及軍事近代化為什麼失敗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7-31 01:29:3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國的軍事近代化,起於晚清軍事變革,也以晚清軍事變革的失敗而告終。

  在近代西方列強東侵的強烈撞擊下,軍事變革作為一種自然的因應,在自覺不自覺中逐漸興起,其本質就是實現軍事近代化,縮小乃至消除中國與西方軍事上的差距,從而有效抗禦列強的侵略,保障國家安全。1874年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論道:“今則東南海疆萬餘裡,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裡﹔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蓋不變通則戰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確為精闢之見。

  以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為標志,晚清軍事變革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甲午戰前的第一階段變革,隨興辦洋務而起,因甲午戰敗而衰。主要內容包括推進陸軍火器化﹔建立近代海軍,加強海防﹔創辦近代軍事工業﹔革新軍事教育等。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晚清軍事變革第一階段30餘年慘淡經營的成果毀於一旦,也標志著晚清軍事變革步入了第二階段。由於《馬關條約》及其後《辛醜條約》的簽訂,清政府背上了極其沉重的賠款負擔,國家進一步衰敗,已無力再投巨資建設海軍,因此,這個階段軍事變革的重點集中在陸軍,最主要的內容是編練新式陸軍和發展陸軍教育。第二階段的軍事變革,因中央集權不斷削弱,各省各自為政,非但未能有效增強國家的整體軍力,反而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墳墓。

  百年之前晚清軍事變革和中國軍事近代化失敗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需要從指導思想上進行反思。晚清軍事變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有二:一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是“中體西用”。鴉片戰爭後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看到了近代西方軍事上的強大源於技術上的先進,符合近代世界軍事發展技術先導的大趨勢。但這個思想又有嚴重的局限性,即沒有看到西方軍事的強大是由於軍事技術、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的整體領先,更沒有看到近代世界軍事發展是以技術進步為先導帶動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革新的總體發展。後來實際推動晚清軍事變革的主要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都視林則徐和魏源為精神導師,都奉“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圭臬,這就使晚清軍事變革一直缺乏整體的科學認識和正確路徑,陷入了技術上對西方盲目照搬、亦步亦趨式的跟進模仿,始終沒有形成軍事技術、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全面發展、整體提升的局面。

  曾、李等人對“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推崇,還有一個深層的重要原因,就是傳統士大夫維護“大統”和避免觸犯“朝制”的心結,主要從技術或器用層面進行變革,最符合這樣的需要。然而隨著軍事變革的推進,西方新事物(盡管主要是技術和器用方面的)不斷輸入,如何看待、處理、調諧這些新事物與“朝制”和“大統”的關系,仍使中國社會陷入了兩難之中,在朝野引起了廣泛爭議。為此,張之洞於 1898年撰《勸學篇》,提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中體西用”論,實際上反映了自晚清軍事變革興起以來,統治集團一貫的主導思想,即把學習和引進西方新事物,限制在具體應用的層面,不觸動“朝制”、“大統”這個根本。甲午戰爭後,盡管一些有識者也分析指出,甲午之敗“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患者,在於軍制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弛”,“雖由調度無方,實亦軍制之未善”。但“中體西用”論繼續框定了甲午戰爭後第二階段軍事變革的基本取向,隻不過在前一階段嚴重滯後的軍制革新方面被迫邁出了有限步伐,表現為在具體部隊的組訓上,仿照西方軍隊的編制、訓練方式,編練新式陸軍,而在根本的軍隊領導、指揮體制上,仍沿襲舊制,近代化的參謀、管理機構建設逡巡遲緩﹔在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上,也仍然毫無創新,只是機械地照抄照搬西方的操典和戰術教程,沒有自己靈活、獨特的戰略戰術﹔由於基本放棄了重建海軍,國防方針更趨消極、狹隘。由此可見,指導思想的局限,正確方向和科學路徑的缺失,使晚清軍事變革不可能成為先進的軍事變革。

  其次,有必要對晚清軍事變革的組織領導進行分析。綜觀晚清軍事變革過程,基本上是外促內,下促上:來自外部的侵略不斷刺激起內部的變革需求,一些身處一線、較有戰略眼光的方面要員(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因時局急需,從局部先行著手,日益昏聵的中央則通常被動接受,最終迫於形勢逐漸予以認可,或給予肯定。因此,晚清軍事變革始終缺乏強有力的統一領導。通常的情況是上無規劃統籌,下面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湘系、淮系,南洋、北洋,各路諸侯,各搞一攤,互不協調,甚至各謀利益,互相掣肘。在此過程中還不斷受到強大保守勢力的攻訐和阻撓,以致反反復復。這使得軍事變革步履艱難,進程曲折,整體性差,事倍而功半,辛辛苦苦搞了幾十年,經不起甲午一戰。甲午戰爭後,國勢進一步衰敗,中央集權進一步削弱,各省各自為政,紛紛借編練新軍蓄資本、立山頭,則為後來的北洋軍閥分裂混戰埋下了禍根。這說明,沒有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就沒有成功的軍事變革。

  再次,有必要對晚清軍事變革的實效進行檢視。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晚清軍事變革最輝煌的成果——北洋水師毀於一旦,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歷程中最令人痛心的大挫折。30多年的經營,為什麼結果這麼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晚清軍事變革沒有正確的方向、科學的路徑和強有力的領導,步伐緩慢,軍隊近代化程度低,戰力依然疲弱。雖然引進了不少西方的近代武器裝備,但國防工業極其孱弱,始終未擺脫對外國的嚴重依賴,難以為陸、海軍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和裝備保障。特別是由於清廷固守腐朽沒落的“朝制”,使得軍隊組織體制的改進甚微,沒有一支統一的國防軍,沒有一個統一的組織指揮系統和適應近代戰爭需要的參謀部,軍隊維持著舊的勇營編制。即使是新建的海軍,官制也完全按舊軍制,而且具有濃厚的私屬性和嚴重的派系,南、北洋艦隊無法統一調動指揮。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基本上還是拿著一些新武器的舊式軍隊,有的甚至仍處於冷兵器與火器並用階段,未能形成真正的、足以與列強抗衡的近代化戰鬥力。

  最後,軍事文化中嚴重的形式主義風氣,使清朝最終吃了大虧。晚清軍事近代化本來成效有限,剛剛學到一些西方的皮毛,以北洋水師為例,從1874年開始組建到1888年宣告成軍,不過十幾年,未經實戰錘煉,雖然購買、仿造了一批鐵甲戰艦,列起陣來蔚然壯觀,操演起來燃煙放炮像模像樣,但作為一個缺乏海洋意識的傳統大陸國家,作為一支沒有近代化海戰經驗的新建海軍,實際還談不上有多強的海上戰鬥力。而在甲午戰前,許多軍政大員,特別是一言九鼎的慈禧,卻已自鳴得意,真以為北洋艦隊“亞洲第一”。滿足於表面而不講求實際戰鬥力,陶醉於形式而喪失清醒的判斷,是北洋艦隊一戰而亡的重要原因,也是晚清軍事變革及中國軍事近代化失敗的重要原因。

  百年回首,世事滄桑。晚清軍事變革和中國的軍事近代化雖然沒有成功,但其失敗的教訓,仍可以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文出:人民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9-22 00:47:35 |只看該作者
女人如禍水啊~~~看看慈禧的所作所為,就知道清朝必敗沒救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1 17:3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