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5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水地理] 『五行」與風水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8-3 01:59:4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五行」的內涵及發展:

  現代人總是將『五行」與陰陽並論;但是最早時期,五行與陰陽是兩種絕然不同的概念。

  然而,五行觀念的來源似乎比起陰陽的哲學觀念更有爭議;如果依據文獻記載而言,學者都認定最早記載「五行」這個名詞是在《尚書.甘誓》中,相傳是夏啟討伐有扈氏的一篇誓詞裡。而有系統的禪述五行的內容則是以《尚書.洪範.九疇》所說:「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為來源的依據;但是,在更早的甲骨文卜辭的記載中,以殷商地區為主的所在的地域,就已經有所謂"中商"、"東土"、"南土"、"西土"及"北土"的記載,這也說明殷商時期甚至更早以前的上古就已經有了東、西、南、北、中五個空間方位的觀念,而且人們還把青龍、白虎、朱雀及玄武配合春夏秋冬四時及風雨氣候變化與五個空間方位聯繫起來觀察,從而顯示出古人已經用"五方說"總括空間整體的概念,並蘊含著最早的五行整體觀念的思想;是而也有學者認為五行的萌芽來自於上古的天文曆法的想法。

  無論如何,根據記載,繼殷商時期或上古的"五方說"之後,又出現了"五材"之說;據《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而且進一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對於人類之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是缺一不可的。故《尚書》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自此,五行之說自西周以來似乎隱然成形,例如:《左傳.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謂之九功。火水木金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國語‧魯語上》:「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

《國語‧鄭語》:「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尚書.大禹謨》:「..九功之德, 水、 火、 金、 木、 土、 穀、 正德、 利用、 厚生。」

而有關五行生剋的記載則是,《左傳.昭公九年》:「夏四月,陳災。鄭裨灶曰:『五年,陳將復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產問其故,對曰:『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陳,逐楚而建陳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歲五及鶉火,而後陳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吳其入郢乎?終而弗克……火勝金,故弗克。」

《墨經》:「經說云:『五:金、水、土、木、火 。』離然火鑠金,火多也。金靡碳,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藪,惟所利。」

  由此可知,在我國春秋時代以前的先民們,就已經有了五行生剋關係的說法了。

  但是,若說到將陰陽及五行結合起來,而一併討論的最早紀錄似乎是《管子.四時》:「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與氣,..中央曰土,實輔四時入出,..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紀錄中,就已經將陰陽、四時及五行、五方都已結合起來;而代表儒家的《禮記.月令》也有提到以五行的盛衰對照四時變化的解釋。

  然而,將「陰陽」「五行」的思想以學說來討論的人還是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代表人鄒衍;他的「五德終始論」的陰陽五行的學說,將五行相生的理論與儒家的天命觀相結合,來說明歷史改朝換代的過程,是陰陽五行的天道觀在政治領域上的應用,這種應用的天道觀,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思想,對於整體的文化領域而言,其影響的力道,不可不謂之大。不過,真正將「五行」的觀念,再結合其他的天道觀及哲學觀念而發揚光大者,還是西漢時代的董仲舒,在其所著《春秋繁露》一書中,對於五行解釋的篇幅不少,如《五行對》:「..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五行相生》:「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東方者木,農之本。..曰木生火。..南方者火也,..曰火生土..中央者土,..曰土生金。..西方者金,..曰金生水。..北方者水,..曰水生木。」,「曰金勝木。..曰水勝火。..曰木勝土。..曰火勝金。..土勝水。」以及《五行順逆》、《治水五行》、《治亂五行》、《五行變救》及《五行五事》等篇幅,董仲舒是以「天人一也」的觀念,將天、地、物、人之性,甚至是道、理、氣、法等的學融入於其「天人感應」的思想之中;這種的思想受到當時封建時期統治者的接受與推廣,以及被後來廣泛地用以解釋自然和社會的演變法則或是成為人們行為的規範,在中國古代科學、政治、宗教、倫理、風俗、醫學等的領域都發生了深遠甚至而至今依然不變地影響。

  尤其是在漢初當時醫學著作的《黃帝內經》,更將其中的自然理論的基本架構為氣論與陰陽五行論一併論述;如《素問.天元紀大論》:「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問.藏氣法時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等,這種陰陽五行觀念的醫學宇宙觀,再配合董仲舒的「天人一也」及千年後南宋張載的「天人合一」、周敦頤太極陰陽五行的宇宙論思想,把天地與人體並論論述,而這種論述竟然與後來的風水學問的思想結合,就意外地成為風水學發展過程中的主流意識。


(二)、風水理論中的「五行」哲學思想:

  哲學思想最先運用於風水理論中者,應該就是「五行」論,東漢時代以前所謂「五音姓利」的風水學就是以五行學說配合五音斷吉凶的一種方法;根據王充《論衡.詰術》的記載裡提到了《圖宅術》書中之風水法:「宅有八術,以六甲之名,數而第之。第定名立,宮商殊別。宅有五音,姓有五聲。宅不宜其姓,姓與宅相賊,測疾病、死亡、犯罪、遇禍。」,又說:「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則商金,南方火也;徵火,北方水也;水勝火,火賊金,五行之氣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門有宜向,向得其宜,富貴吉昌;向失其宜,貧賤衰耗...」;也就是說這種方法是運用屋宅之主姓的五音屬性,再配合五向五行概念而斷吉凶的一種方式,這就是「五音姓利」的基本原則。例如:若是齊或宋姓在五音之中為徵音,而徵音在五行之中屬火,而木生火,水剋火;五行木屬東方,而水屬北方,火則南方;因此依照《圖宅術》的說法,此姓之人其宅向宜東不宜向北,蓋因木生火而水火相剋的道理。由此可見,東漢年間以前的風水術,應該就是以五行生剋的基本道理來判斷屋宅的吉凶;而這種以五行生剋為基本理論的圖宅術,一直被沿用至隋唐時期。

  據《舊唐書.卷七十九.呂才》有關記載:「...至於近代師巫,更加五姓之說。言五姓者,謂宮、商、角、徵、羽等,天下萬物,悉配屬之,行事吉凶,依此為法。...或承所出之祖,或繫所屬之星,或取所居之地,亦非宮、商、角、徵,共相管攝。此則事不稽古,義理乖僻者也。」呂才認為,諸家百姓,其源或有一同之處,是而單以姓氏之五音論吉凶,就是一種荒繆之論。

  另外,呂才之後之僧一行所撰之《五音地理新書》三十卷,被學者考據爲晚唐之作的敦煌發現的《相陰陽宅書》殘卷,宋初欽天監楊惟德撰進給宋仁宗的《茔原總錄》,宋仁宗命王誅編纂之《地理新書》及《宋史.藝文志》的諸多風水書,如《五音地理詩》、《五音地理經決》、《五音三元宅經》、《五姓合諸家風水地理》,等等,皆有涉及五音姓利之說。由此可見,從漢到唐宋以來的風水術五行的觀點為主要的理論基礎。而當今多以「氣」的觀念為主的風水術在唐宋以前似乎未見重視,甚至在正史的記載中未見蹤影;在比較唐僖宗時期楊益所著之《疑龍經》、《撼龍經》內容後,是而託名晉郭璞所著的《葬經》一書,其出書之年代自是可議,也或許為唐太宗以來之學者託名晉代郭璞之作吧。然而在《葬經》的內容中,因為重點幾乎都放在「氣」的說明上,對於五行的觀念很不明顯,「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風,內秘五行。」,只有幾句而已,這句就幾乎是《葬經》中表達五行全部的觀點;而屬於風水學派的巒頭派,其以為最高指導原則的《疑龍經》及《撼龍經》卻也都是以九星為主,也未談到有五行的概念。但是無論如何,以五行哲學為主的風水觀,由本轉變為用;唐宋期間應該是一個關鍵點。

  五行生剋的思想,在風水運用的理論及實務上幾乎都是與陰陽、八卦的觀念與方位相互運用,《地理大全.五行論》:「五行者,陰陽之綱領,造化之權衡;亙古企金,旋乾轉坤之英雄,運籌閫外之俊傑,知往知來,知機知變,未有能舍五行而為運用者,故地理家撥砂放水、辯方立向,未有外五行而能超避者...」,是而在風水中有八卦五行、納音五行、玄空五行、雙山五行、渾天五行、五行水法、五星穴法及星度五行而為風水師所用;甚至也把山的形狀與其來去分成五行金、木、水、火、土等所謂五類五星;例如:《雪心賦》:「...詳察五星之變化;星以剝換為貴,形以持達為尊;金清土濁,火燥水柔;木之妙無過於東方,北受生而西受剋;火之炎獨尊於南位,北受剋而東受生;水在坎宮,鳳池身貴,金居兌位,烏府名高,土旺牛田,木生文士;水星多在平地者,妙處難言,火星多出高山,貴而無敵;木須有節,金貴連珠...五星依此推,萬變難以枚舉。」;《青曩奧語》:「...說五星,方圓尖秀要分明;曉高低,星峰須辨得元微。...」;《玉尺經》:「...龍分三八,氣屬五行...」;《造賦微》:「...五行寔無係於龍..」;《雪心賦》:「...星以轉換為貴,形以特達為尊,土不土而金不金,參形雜勢,火不火而木不木,駭木惑心,蓋土之小巧者,類金;木之尖亂者,似火;金清、土濁、火燥、水柔...」;以及託名劉基《披肝露膽經.龍訣歌》:「...先認五星行度妙,次看陰陽化氣竅,金木火屬陽,土水二陰,...」;而《地理大全》《論總言五星》說:「夫五星,五行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分別五行山形,以驗吉凶...」,是而一般的風水師在尋龍之時,無論龍之入首、出身、開帳、撥換、過峽、迎送、扛夾等,也都不離以五星之形、五星之名、五星高低、五星體性等,為參考吉凶之依據。甚至在論及砂法的貴賤時,列舉出金星山有八十二、木星二十四、水星三十、火星三十九、土星則有三十六種之圖樣,以便風水師參考。

  事實上,五行的風水概念,也不盡然全用於山形而已,當然也被用於水、穴的概念中;如《穴情賦》:「...來龍不論短與長,但看到頭之一節,五星惟取土木金;名曰三吉為吉穴...」;《地理大全》《論穴屋三大格》:「...以子微五星恭酌,金曰武,木曰文,水曰秀,火曰祿,土曰財...而金木水土,以三大格,各貫其中..惟火星不能結穴...」;《天玉經》:「...二十四山分兩路,認取五行生,龍中交戰水中裝,便是正龍陽...須知細覓五行蹤,富貴結全龍;五行若然翻值向,百子千孫旺...」;《地理大全》在討論完三十一種水勢的吉凶後,特別以《論水城》一篇說明水城的吉凶:「夫水城者,以水為範我之城,所以界限龍氣,不使蕩然散逸也,水城為龍穴之門戶,其形不一,難以概陳,古人以五星配之,最為精當;曰金城、木成、水城、火成、土城是也。」,「五星背成者,水皆背我而去也;地理以向背定吉凶矣。」;不過,五行的運用在所謂巒頭派中,其所佔的分量,似乎不及陰陽、八卦及九星重要。

  另外屬於理氣派的五行運用也不少,以《玄空祕旨》而言,就是以陰陽、五行、八卦及九星交互運用的各種數字組合而斷吉凶;如:「火剋金兼化木,數驚回祿之災。」,就是指九七或是四三同宮,再逢流年飛星一、三或四入宮時,就有火災之憂;其他如「土制水復生金,自主田莊之富。」、「木見火而生聰明奇士。」、「火見土而出愚鈍頑夫。」...也是一此觀念的組合而生吉凶的結果。其他諸如《紫白訣》:「...河圖之運,以甲丙戊庚壬五子,配水火木金土五行,五子分元,五行定運,秩然不紊。...木星金運,宅逢劫盜之凶,火曜木元,人沐恩榮之喜,...」;《玄機賦》:「數列五行體用,恩仇始見星分。...火炎土燥,南離何益乎艮坤。水冷金寒,坎癸不滋乎乾兌。...火照天門,必當吐血。木見戌朝,莊生難免鼓盆之歎。...」...皆有如此的說法與運用,所以五行的哲學被用於風水的理論中,亦是我國風水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實務的運用上,以所謂「楊公撥砂法」來說,就是利用五行生剋的道理而判斷吉凶的一種風水法。其法就是砂的五行生我者為「生砂」,主旺丁;同我者為「旺砂」,主旺運;五行被我剋者為「財砂」或「奴砂」,主旺財;而剋我者,則是「煞砂」,主傷丁敗家;五行為我生之砂者,為「洩砂」,主敗財。依「禽星五行」訣二十四山的五行屬性分別之:「乾坤艮巽屬木,辰戌丑未屬金,乙辛丁癸屬土,寅申巳亥屬水,子午卯酉屬火,甲庚丙壬屬火。」。

  以座向「乾山巽向」為例,乾本身屬木,生木者就是水,故而亥、寅、巳、申之砂就是「生砂」;艮、巽、坤為木與乾同,故而該處之砂就是「旺砂」;木剋土,而癸、乙、丁、辛屬土,故而此向之砂為「財砂」或「奴砂」;金剋木,丑、辰、未、戌圍金,故而此向之砂為「煞砂」;最後木生火,是我生者,壬、子、甲、丙、午、庚、酉向之砂,皆為「洩砂」。其他的二十三山的撥砂,就依此類推之。惟用此法立向時,需注意用針之類別,此法非用正針,而是用「人盤中針」立向。

文出:中國風水學院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9-25 02:3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