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教宗源於黃帝,闡揚于老子,成教于道陵天師;以“道”為最高信仰,以虛無為本,因循為用作為教理教義基礎;以尊道貴德、利物濟群、清靜無為、自然順化為宗旨,勸渝世道人心,凈化社會,返璞歸真而臻天人合一之境界。在道教信仰中,神仙信仰是核心內容。因為得道成仙是道教徒終生追求的目標,神仙是道教徒修道成仙的榜樣,神仙事跡是道教徒實現成仙的楷模。在它的形成中,道教神仙信仰廣泛吸收了中國傳統的神仙信仰和神話傳說,融合自身的信仰理論,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神仙信仰體系。由此可見,神仙信仰是道教的精髓,道教因有了神仙信仰而博大精深,玄理無窮,如沒有神仙信仰為主體,便不能成為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道教神仙信仰源遠流長,從遠古的先民時期至今幾千年來,在人們心中蔓衍流傳,道教祖師和無數道教修道者認為神仙信仰確實是道教的精髓,更認為神仙是真實存在的,神仙是可以學成的。
一、歷代神仙信仰的變遷
從現存史料看來,先秦道家典籍多涵方術修煉,且老子、關尹、庚桑、文子、列子、莊子等先秦道家人物在當時即被視為神仙中人,與神仙說相融合,道家人物與神仙人物原本即為一體。東漢桓帝時,張道陵創立道教教團,使道家、神仙家、煉養家、方士、隱士等找到了歸屬,使中國古老的神仙信仰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也使道教神仙信仰思想體系得到了充實和發展。這時追求長生成仙的方式也由原來側重於求仙變成金丹成仙之道,出現了魏伯陽、葛洪等道教煉丹家,他們在“神仙必有,生長可致”理論的前提下,提出服食金丹可使人永遠固形,達到不老不死。
在隋唐時期,道教神仙信仰的內涵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就是由原來追求肉體上的長生,逐漸變成追求精神上的永恒、超脫,出現了成玄英、司馬承禎。他們認為形體對人來說並不重要,形體是人的暫住體而已,關鍵是從精神上去理解成仙,稱“體道聖人,境智冥符,能所虛會,超茲四句,離彼百非,故得久視長生”;“善攝人生,忘平身相,即身無身,故無地之可死也”;“相與忘生,復忘死,死生混一,故順化無窮”;就是說一旦忘記了生死,就超越了生死。認為不但要忘記形體,而且要忘記精神,做到物我兩忘,如其解釋老子“谷神”時稱“能空其形神,喪于物我,出無根,氣聚不以為生,入氣窮,氣散不以為死,不死不生,此谷神之義也”。
宋元至明清,道教神仙信仰又有了新的內容,就是全真道的出現,強調從心與性,性與命的角度出發,既修煉神仙,追求超越神仙信仰,以心為本體,以性作為心的靈能,主張明心見性;再以性為神,以命為氣,主張性命雙修。全真祖師王重陽說:“真性不亂,萬湯不挂,不去不來,此是長生不死也”。邱處機說:“吾宗所以不言長生者,非不長生,超之也”。意思說所謂的長生,就是在長生之外,而不在長生之內,即超越長生,修煉之時,心中不念長生而自然能夠長生。
到了近現代,道教神仙信仰又產生了新的發展,道教內丹修煉開始與現代自然科學相結合。仙學著名的代表者陳攖寧,他在繼承傳統仙學的基礎上,援引科學解釋來改進仙學。他說:“當茲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發生學、化學、物理學等大明之時,似宜適應新潮,將仙術建築在科學的地平線上,俾唯心唯物之粗暴權威,消融翔洽于唯生的火化爐中,造成生平和樂的世界”。對於長生,他認為“長生不是永生,而是對生命的延長”,並說明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死必有生,古之稱為造化,有生為造,有死為化。對於成仙,他認為“抽盡穢濁之軀,變得純陽之體,累積長久,化形而仙”。至少修道成仙的方法分為靜功、動功、女丹修煉等等。所以,在對待仙學與道教信仰的問題上,他提出仙學可以與信仰分離,也就是說不信教之人也可以修煉仙學,從而使神仙信仰有了更廣泛的空間,而追求長生之人也逐漸增多了。
到了新世紀,道教徒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長生理想有了更新的認識和理解。根據新世紀的要求,結合新時代社會的實際情況,需要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長生理想,做出新的闡釋。
二、道教神仙信仰的現代意義
道教神仙信仰將在新世紀的社會產生兩個最主要的功能:
1、神仙信仰對世人起到勸善、完善人格的功效。首先,道教告訴世人:神仙擁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生命,神仙超越了自然和社會的束縛,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空間。神仙所擁有的長生、不死、極樂的美好生命境界,激起了世人的嚮往之情,而這些美好善良的象徵,促使世人通過這種境界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才能夠學得神仙之道,才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夠影響他人,積極向善。其次,神仙的自由無不激勵著世人去嚮往,而達到這種境界的前提則是得道成仙,得道是成仙的前提,修道是得道的前提,這個道即是老子“長生久視之道”。所以道教在引導世人嚮往仙境、追求長生理想的過程中,十分強調與人為善、積功累德,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道教在宣揚神仙信仰,勸人為善的同時,還大量倡導天道承負信仰,以長生不死為至善境界的生命觀,這種“長生不死”指的是肉體的死去,存在的則是精神道德,人若違背了這個承負信仰,就會受到“天道”的報應,這對規範和提高現代人的道德素養將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
2、人們在信仰神仙的過程中,相信承負報應,行善積德和慈愛親和,而這些思想和行為也是安寧人心、維護穩定、創造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道教認為天地間有司過之神,按照人犯錯輕重進行懲罰,並予以計算,犯錯少則災難少,多則憂患重。還認為有治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言人罪過,這種奪人壽辰的報應觀,顯然對現實社會有一定的約束力。從正面看,只要多行善功,廣積陰德,諸惡莫作,一定會得到福報。此外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等等,人能如我存心、天心、賜汝以福,這就把人的行為好壞與人的幸福結合起來,不僅有利於人心的凈化,而且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東漢張道陵創教之初便將行善積德思想納入登仙之途,他說:“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由此說明只要人能做到這些,不僅能長生還能成仙的道理。因此,勸導世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顯然也對社會的積極向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告訴世人一個最重要的命題:做人要正,正人方可成為神仙。
道教的神仙信仰因積極倡導世人從善去惡,濟人濟物,積功累德,最終超越於世俗,成為仙人,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信仰,從而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道教神仙信仰的行列中來,使道教神仙信仰在新的時代有了更廣泛、更積極的現代意義。
三、倡導長生理想的人生觀
在風雲變幻,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更大的生命挑戰和壓力,迷茫傍徨,孤獨煩躁是當代社會人們的通病。日益豐富的社會物質生活並不能解決現代人內心的痛苦和空虛,不少人都渴望在喧囂躁動的世俗生活中,能保持一分安祥純凈的精神家園,讓自己的心得到真正的休憩和寄託;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和未知的將來,很多人都祈望著自己能擁有一個健康、正常、長壽的人生。今年初,在我國大部分省區和世界一些國家大面積的出現了“非典型肺炎”疫情,通過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努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此事帶給我們很多的警示,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人類的健康、長生才是根本。因此,道教積極倡導世人要有長生的人生觀。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這個人生觀,道教認為並不取決於天命,強調人的生命長短能由自我決定,不由天地掌握主宰,但由人行有善有惡,人通過存道納氣,積善行德的行為,決定人的生命長短,生命的存在,就在於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只要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健康意識,講求養生之道,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多行善舉,那麼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安神固形,實現長生。
長生對道教徒而言並不是刻意的去追求世壽長短的,道教徒追求的是出離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永斷生死苦惱而進入不生不滅的大羅金仙境界,這是一種立足於世法而又不囿於世法的長生之道,是道教徒特有的超然于物外,走向生命之永恒的最高理想。世人對長生的追求又不同於道教徒,如今世人的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提高,更多人需要精神上的富有,所以道教提出世人要想自己終其天年,首先要保持淡泊樸實的生活作風,也就是常言的“節食以祛病,寡欲以延年”。其次要養德,大德必得其壽,德行不克,縱服金丹玉液也未能長壽。此外,世人只要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人我,看待是非,看待恩怨,看待得失,永遠保持一種安詳的心態,就能實現現實的長生人生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