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1-16
- 最後登錄
- 2024-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虎尾地區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日子,除了農曆六月十八日德興宮池府王爺的誕辰拜拜請客外,就屬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的祭拜。
中元,指中元節。
據道教的說法「天官為紫微大帝,上元天官賜福;地官為清虛大帝,中元地官赦罪;水官為洞陰大帝,下元水官解厄。
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
時間分別是農曆正月十五,農曆七月十五,農曆十月十五。」
「普渡」顧名思義是「普結善緣、普遍渡化大地水陸無祀男女孤魂」。
普渡大致上可為「鬼月普渡」與「作醮普渡」。
「鬼月普渡」起源於古代的「厲祭」,「厲:惡鬼也」。
人們怕橫死凶亡的「強魂厲魄」來作祟,就燒些紙錢、灑些漿水來向他們示好,希望他們不要干擾人們,讓鬼靈各有所歸,不要徘徊境內作祟。
由於這種怕鬼的心理,才有了這些各式各樣的祭祀祈禱。
「中元祭」乃緣自一千四百餘年前,梁武帝到「同秦寺」開「孟蘭盆齋會」,祈求歷代祖先冥福,首開「普渡」之風。其後,道家和佛教之「孟蘭盆」與「施餓鬼」之儀式(註一)相結合,於是「中元祭」不但是佛教的「歡喜日」與「孟蘭會」,也是道家的「地官赦罪」,一般家庭的「祭祖、祈求平安」之日。
位於雲林縣「心臟地帶」的虎尾鎮,開發的年代雖然比鄰近幾個鄉鎮個鄉鎮來得晚,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卻由於先後湧進幾個不同地緣與血緣背景的「移民」,使得中元普渡的形態產生重大變化。
日據時代「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虎尾設廠後,日本人致力將虎尾糖廠建成為一個新興產業都市,員工宿舍裡住著日籍幹部和眷屬。
台灣光復不久,國民政府從大陸播遷台灣,接收原日人居住的糖廠社區或定居在空軍基地的住宅區,眷村裡住滿彼此操著不同口音的「外省人」。
民國三十九年,虎尾力爭成縣治所在地,卻被斗六捷足先登,當局為平息怨懟不滿,將地方法院設在虎尾。不久之後,大批司法機關人員攜家帶眷,來到虎尾落腳定居。這幾種獨特的「族群大融合」形態,使得虎尾在「三年成聚,五年成邑」的發展過程中,許多老舊的傳統習俗與風土民情,頻頻遭到衝擊而不斷產生變化。
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祭典,便是個最為顯著的例子。
歷經一世紀的變遷,在虎尾落腳定居的大都是外人,因此在傳統上中元普渡的民俗祭典,除了祈求國泰民安外,也為因時過境遷或橫死在外,在四方遊蕩之「孤魂野鬼」祭拜奉祀一番。 「大崙腳普是虎尾中元普渡的最早名稱,起源於清代,是屬於「廟普」,也就是當地人所謂的「大崙腳王爺普」,是以地主神為主的一種普渡。
由於過去雲林一帶,包括虎尾,衛生環境不佳,傳染病肆虐,地方醫療設施又不佳,因此寄以神明保佑。
虎尾大崙腳王爺隸屬瘟神的一種,也具有醫療神力,因此,早期虎尾延伸出透過祭祀王爺的儀式,來普渡亡魂,並求消除災疫。
因此大崙腳普屬於「祭神」形式,並以其祭祀圈中的五股輪流主祀,每年農曆七月廿七日,為大崙腳王爺的普渡日。
今天虎尾舉行的中元普渡,屬於「市普」,也就是一般人說的「街仔普」,它是後來移民虎尾的人,所形成新形式的普渡,成型於日治時期,主要是新移民者向舊居住的亡魂做普渡,期以保佑平安,生意興隆,是以陰間的大士爺為主要祭祀對象,原則上屬於「祭鬼」形式,可說是一種移民者向原居者拜碼頭的一種儀式。
普渡時間從七月初一到卅一日不等,後來逐漸統一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虎尾中元祭」便融合「祭鬼習俗」、「街仔普」和「大崙腳普」,家家戶戶準備各種牲禮、蔬果、糕餅、米、酒等,以集體大拜拜方式,統一以七月十五日一天為限,在家祭拜。
而普壇牌樓門面佈置得美輪美奐,使整個虎尾市街入夜後沐浴在一片亮麗絢爛的燈海中之外,祭典當天更是極盡豪華堂皇之能事,各種禽畜牲禮、花卉蔬果、糕餅糧禾、海鮮魚貝、中外菸酒…樣樣俱全,無一不備。
肉山脯林,滿漢全席,令人嘆為觀止。
「虎尾中元祭」的普渡祭典不論在歷史淵源、規模排場、祭拜儀典之盛大與基隆並稱,享有「北基隆,南虎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