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62|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的發展及道經與道派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綜圖之美 經典所在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資深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綜合圖區之星勳章 綜圖精英分享家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激情性愛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8-20 13:36:1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的發展及道經與道派】
-----道教創立之後,便在歷史的風雨之中逐步成長、壯大,這自然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道土們的努力。基於弘揚道教這一目的,道土們苦心鑽研,傳教布道。由於所屬的教團組織不同,以及所處歷史環境的不同,他們對修道的理解及具體修煉方法的採用便有所不同,此便形成了不同的道教流派。而眾多經文典籍的撰著,更是道士對道教發展的嘔心瀝血的貢獻。
-----道教最早的組織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出現在東漢末年,與此同時,還出現了道教的第一部經典<太平經),因此人們便將道教的正式誕生時期定在東漢末年。太平道是由奉事黃老道的河北鉅鹿人張角於東漢靈帝時(公元168年一189年)創建的。張角的兩個弟弟張寶、張梁以及手下的8個大弟子,在創教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太平道奉「中黃太一」為至尊天神,以<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為主要經典。太平道的主要宗教活動是依托神道為人治病,其方法是先由道師作符祈禱,病者叩頭思過,然後吞食符水。太平道的組織單位為「方」。又有大方、小方之別,大方有教徒萬餘人,小方則六七千左右,每方立部帥統領。東漢時著名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就是由太平道組織發動的。這次起義遭到了朝廷的殘酷真壓,張角兄弟犧牲,起義以失敗告終。
-----五斗米道是由張陵於東漢順帝時(公元126年一144年)在蜀地所創立。張陵後傳子張衡,張衡死後又傳其子張魯,此即道教史上所稱的「三張」。該教派起先王要活動於川西北和陝南一帶,後傳入中原及東南沿海一帶。五斗米道又叫米道、鬼道,系因入道者須交五斗米而得名,其也是一支與太平道同時興起的民間道教。勢力,太平道起事時,漢中地區的張修(五斗米道前期領導人之一)曾率領教徒響應。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目口《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流傳下來的<老子想爾注)一書,就是五斗米道祭酒們講解(老子)的記錄。該道派以「治」為單位,是一種教權與政權合一的組織,各治均立治官,統領教徒信眾,代天師行使職權。天師是五斗米道的最高領袖,新入教者叫「鬼卒」,成為骨幹之後,便讓他統領一些新入教的「鬼卒」,這時他就成了「祭酒」。在宗教活動方面,五斗米道除與太平道一樣邊利用替人祈神思過、符水治病等手段傳教而外,還採取在要道路口設「義捨」,以米肉菜餚供應過往行人的方法吸引群眾入教。因五斗米道的宗教領袖為「天師」,因此該教派又稱為天師道。曾割據稱霸漢中地區近30年之久的張魯後來投降了曹操。張魯死後,五斗米道仍不斷發展,逐漸蔓延全國,到東晉時還曾發生過孫恩在江南聚集五斗米道信徒造反的事情。晉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家族也世代信奉五斗米道。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尚屬早期民間道教,主要在下層群眾中傳播,並往往被作為農民起義的旗幟。從晉代開始,早期天師道開始逐步由民間向官方滲透、轉化,許多道士為此而付出了努力。對此,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東晉時的著名道士葛洪。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省)人,生於晉武帝太康四年 (公元283年),死於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公元363年)。葛洪的出現是道教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他的代表作《抱朴子》一書集神仙思想之大成,不但奠定了神仙道教的思想基礎,而且為道教的官方化、正統化和合法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抱朴子內篇》中,葛洪系統地總結了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的一套修道成仙理論體系以及具體的修煉成仙方法。他攻汗民間原始道教,主張以神仙養生為修道目標,並且將儒家的忠孝仁恕信義和順等綱常名教思想引入道教教義,形成了他的神仙養生其內、儒術應世其外的修道模式,為道教被官方所接受修通了道路。神仙養生的修道目標,具體體現為通過煉丹服食,追求長生不死,羽化升仙,這也是葛洪所極力提倡和實踐的,並成為其時大多數道士曰常修煉生活的主要內容。葛洪對民間原始道教的改造,對道教的發展以及道土宗教角色的定型化,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道教史稱兩晉南北朝和唐代的道教為神仙道教,神仙、金丹成為其時道工修道生涯中的兩大精神支柱。
-----葛洪之後,北魏嵩山道土寇謙之不口南朝劉宋時廬山道士陸修靜,在繼續改造原始民間道教、修訂道教教義理論和齋戒儀式方面,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對後世道教的發展影響極大,因而成為道教史上的兩位重要人物。寇謙之(公元365年一448年),字輔真,上谷昌平(今屬北京)人,出身於信奉天師道的名門望族。據《魏書·釋老志》i己載,寇謙之「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他自幼修道,後隨有「仙人」之稱的成興公入華山、嵩山修道7年,深得成興公器重,認為他可以做「帝王師」。成興公死後,寇謙之繼續在高山修道,精專不懈,名聲漸起,這時他便開始著手改革天師道。寇謙之對早期天師道的教會組織、教內規章以及修煉方術均加以改革,並得到了當時北魏政權的支援(洋見後面「道土與宮廷」一節有關部分)。經他改造後的天師道,在性質上由原來帶有濃重原始巫術色彩的民間道教,一變而為符合朝廷和土大夫貴族階層口味的官方道教。所以,道教史上一般稱它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陸修靜(公元406年一477年)出身於江南土族名門吳郡陸氏,相傳是東吳丞相陸凱的後代。陸修靜對於道教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整理道教經典和制定新的道教戒律和齋醮儀規方面。他曾與弟子孫游岳等居建康(今南京市)崇虛館,「相術三張,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整理道經,建立道門儀範,並開創了道教供奉神像的先例,結束了道教不奉神像的歷史,使天師道在南方的傳播、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陸修靜還創立了道教靈寶派(以極度講究齋戒儀範為特色),成為道教儀式發展成熟的一個標誌。經陸修靜改造後的南朝天師道被稱為「南天師道」,以與北方地區在寇謙之影響下所形成的「北天師道」相區別。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道土、陸修靜的再傳弟子陶弘景(公元456年一536年)在構建道教神仙譜系以及整理道教修煉養生術等方面亦殊有貢獻,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陶弘景是棄官而到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隱居修道的。他主要傳授上清大洞經篆,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弟子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因此後世又稱上清派為「茅山宗」,它是道教各宗派中較為重要的一個道派。另外,以位於終南山下的樓觀(在今陝西周至縣)為中心,廣泛傳播於北方關隴地區的樓觀道,是繼寇謙之新天師道之後興起的另一個重要道派,道經上有關西周時函谷關令尹喜在終南山北麓結草為樓,觀星望氣,以及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尹喜迎請老子到樓觀講經而得道成仙的仙話,就是樓觀派道士們編造的。該派道土還曾與當時勢力亦不小的佛教徒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對道、佛二教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隋唐至宋,道教發展的格局更加擴大,道派也愈宋愈多,道中分派,派中分宗,並逐漸出現合流的傾向。這與當時朝廷的扶持也不無關係,尤其是在唐代,朝廷,尊道教為「國教」,奉老子為「聖相」,這樣道教與李唐王朝就共同崇奉一個「相宗」,而道土便可以享受朝廷提供的種種特權。因此,道教在唐代十分興盛,各種齋醮禮儀、煉丹方術以及法篆經戒傳授制度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加完善,並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在宋代還產生了諸如神霄派、清微派、淨明道等新的道派,至於從唐末五代至宋代逐漸興盛的內丹修煉術,更是道教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版主

綜圖之美 經典所在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資深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綜合圖區之星勳章 綜圖精英分享家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激情性愛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8-20 13:36:46 |只看該作者
-----金、元時期,道教的發展又呈新的格局。這時,南、北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爭明派等道派一併而為以符篆為主的正一道,而於金代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王重陽(公元1112年一1170年)所創立至丘處機(公元1148年一1227年)而進入全盛時期的全真道則成為當時與正一道並峙.的另一重要道派。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咸陽(今屬陝西省)大魏村人。出身豪門,早年習儒業,曾中武舉,然而懷才不遇,便流浪四方,並悟道出家做了道土。王重陽先在終南山修道,金大定七年到山東傳道布教,先後收了馬鈺(丹陽真人)、譚處端(長真真人)、劉處玄(長生真人);丘處機(長春真人)、王處一(玉陽真人)、郝大通(廣寧真人)、孫不二(清淨散人)7個弟子,即所謂的「北七真」。經過王重陽及其弟子堅韌不拔的努力,全真道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在北方地區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教派。此道派名為「全真」,是取「保全真性」之意。由於全真道的出現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特意介紹一下。另外,.金、元時期還出現了由肖抱珍創立的太一教,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教,都在道教史上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明、清時期,道教在發展中呈逐漸式微之勢。其時,道教已經失去了唐、宋、元時期那樣的活躍勢頭,更沒有產生新的有影響的道派。歷代皇朝雖然也利用道教、道土,但總的來說重視的程度不如以前了,因此道教、道土在明、清兩代不如唐、宋、元時那樣走紅。當然,這只是就整體情況而言。具體說來,以江西貴溪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道在明代頗受重視,正一道的天師成了全國道教的首領,而全真道則不受重視,只是由於明成祖敬仰武當山全真道土張三豐,全真道才在武當山興旺過一陣子。在清代,由於丘處機傳下的全真道龍門派第七代宗師王常月的四處傳教,曾使全真道出現過一段「中興」的時期。
-----道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道士,除了我們在上面提到的而外,尚有許多。比如僅在唐、宋兩代,就有著名道士、醫學家孫思邈,有被稱為唐代三大神仙思想家的名道成玄英、司馬承禎、吳筠,有堪稱為道教禮儀大師的唐未五代時的名道杜光庭,有被列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被稱為『『睡仙''的宋代高道陳摶(tudn團),有集內丹學說之大成而成為一代著名道土學者的張伯端,等等,不一而足。他們或潛心鑽研修煉方術;或積極地傳教布道、創宗立派;或整理修訂教義教規、齋戒儀範;或整理註釋道經,在道教教義教理、修持方法以及醫學、藥物學、化學、養生學等方面,作出了極木的貢獻。從本書第二章開始,我們將陸續介紹他們的一些生活事跡,這裡不遑列述。
-----關於道教流派,又有丹鼎派和符篆派之說,這是從道土所持的修煉方術之不同而進行的一種劃分,並非特意指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區的一個具體道派。所謂「丹鼎派」,又稱:金丹道教」,系對道門中以煉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該派道土受古代神仙家、方仙道的影響最大。魏晉至唐代,丹鼎派道土主要是燒煉外丹,宋代以來鑒於服食外丹的弊端(主要是中毒,洋見本書第二章第一節),則轉向修煉內丹,即所謂「鍾(離權)呂(純陽)金丹道」。全真道南北宗即屬該派。該派道土追求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意識最為強烈。所謂「符篆派」,系對道門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道教史上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及魏晉以來的靈寶派、上清派以及後來包容了許多道派的正一道都屬於符篆派。該派道土受古代巫術和鬼神崇拜影響最深,擅長符咒祈禳,役神驅鬼,消災占口禍,治病除瘟,濟生度死,多活動於民間。當然,這只是指壬要傾向,事實上丹鼎派道士也使用符咒等方術,符篆派道土也修煉金丹(外丹、內丹)。因我們在後面的敘述中將要不斷提到這兩個道派,講述他們的修道生活特點,所以這裡特意先介紹一下。
-----對於道教的發展、傳播以及道土的修道生活來說,道經的葛洪的<抱朴子內篇)書影(錄自(四部叢刊)印本)意義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那些有能力擔當此任的高道無不將撰寫道經視為一項使命。在道教史上,為了寫經、編經而付出畢生精力乃至生命代價的道土頗有不少。如魏晉時丹鼎派道士葛洪離家別妻,長住羅浮山,撰寫了《抱朴子·內篇》。該著在道教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又如北魏道土寇謙之守志嵩山,精專不懈,為了弘揚道教、改革道教而撰寫了 (雲中音誦新科之誡)、<錄圖真經》等道書。南朝茅山道士陸修靜則為了搜集道書,不遠千里,跋山涉水,歷盡艱辛,著成齋戒儀範百餘卷,並在整理道書的過程中首創「三洞」分類法(洋後),對後世編修《道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像這些獻身於道教事業的高道我們還能舉出許多,他們以親身的修道生活體驗為基礎,或闡釋教義教理,或整理發明修煉方術,或制訂齋戒儀範,用文字記寫下他們依循道教發展需要而萌發的種種玄思妙想,不僅不斷地充實著道教理論的寶庫,推動了道教的發展,而且這種著經立說的行動也構成了他們修道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們因為「立言」而在《道藏)中佔有一席之位,從而獲得了「不朽」。這,大概也算是一種修煉,一種成仙成真的方式吧。
-----如果把各個時期的各種道教經書比作是涓涓細流的話,那麼作為歷代道經總集的《道藏》便是由這眾多細流匯成的汪洋。歷史上第一部道經總集產生於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年一741年),唐玄宗出於崇道抑佛的目的,下詔遍搜道經,彷彿教《大藏經》而編纂《藏》,眾多道土參與了這一盛事,經多年努力,遂編成<開元道藏),凡3744卷。這是道教經書最早的結集成「藏」,「道藏」之名由此確立,並為後世所沿用。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公元 1008年--1016年),道士張君房在朝廷的支援下率眾道士開始重修道藏,至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始編成道藏4565卷,總名為《大宋天宮寶藏》,共抄寫7部,由朝廷分頒給一些著名宮觀。張君房在主持編輯工作中,採用了「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對眾多道經加以分類。所謂「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洞真意謂通向真仙之道,洞玄意謂通向玄妙之道,洞神意謂通於神靈。各種道經,凡托名元始天尊而撰寫的,/刁入洞真部,托名太上道君的均入洞玄部,托名太上老君的歸入洞神部。「四輔」即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是對「三洞」輔助性的解說和補充。又「三洞」各分為12類,合計為36部經,12類分別指本文(即原文)、神符(符書)、玉訣(註解、疏義)、靈圖(圖像)、譜錄、戒律、威儀、方法(修煉、齋醮等)、眾術(煉丹和其它方術)、記傳(有關神仙方面的)、讚頌、章表(齋醮時所用章表、奏疏)等方面的道書。
-----其後,金元、明代都重修過道藏,金代《大金玄都寶藏)6455卷,元代<玄都寶藏》7800餘卷,明代《正統道藏)5305卷,前後持續 40年才編成。只有明版道藏流傳於今,之前的由於戰火變亂等原因,均已亡佚。道藏的編纂是眾多道土協作努力的結果,有的甚至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如元代《玄都道藏》的主編之一宋道方道士便為完成此項使命而忍辱負重,孜孜屹訖(kn哭),幾乎窮盡了畢生之力。道藏內容極其龐雜,是道教文化的百科全書,它為我們今天瞭解古代道士的生活,提供了諸多方便。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8-22 20:17:05 |只看該作者
感謝版大,讓小弟對道教有些許概念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1 06:2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