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21
- 最後登錄
- 2024-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9016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5001
- 相冊
- 1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金、元時期,道教的發展又呈新的格局。這時,南、北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爭明派等道派一併而為以符篆為主的正一道,而於金代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王重陽(公元1112年一1170年)所創立至丘處機(公元1148年一1227年)而進入全盛時期的全真道則成為當時與正一道並峙.的另一重要道派。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咸陽(今屬陝西省)大魏村人。出身豪門,早年習儒業,曾中武舉,然而懷才不遇,便流浪四方,並悟道出家做了道土。王重陽先在終南山修道,金大定七年到山東傳道布教,先後收了馬鈺(丹陽真人)、譚處端(長真真人)、劉處玄(長生真人);丘處機(長春真人)、王處一(玉陽真人)、郝大通(廣寧真人)、孫不二(清淨散人)7個弟子,即所謂的「北七真」。經過王重陽及其弟子堅韌不拔的努力,全真道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在北方地區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教派。此道派名為「全真」,是取「保全真性」之意。由於全真道的出現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特意介紹一下。另外,.金、元時期還出現了由肖抱珍創立的太一教,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教,都在道教史上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明、清時期,道教在發展中呈逐漸式微之勢。其時,道教已經失去了唐、宋、元時期那樣的活躍勢頭,更沒有產生新的有影響的道派。歷代皇朝雖然也利用道教、道土,但總的來說重視的程度不如以前了,因此道教、道土在明、清兩代不如唐、宋、元時那樣走紅。當然,這只是就整體情況而言。具體說來,以江西貴溪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道在明代頗受重視,正一道的天師成了全國道教的首領,而全真道則不受重視,只是由於明成祖敬仰武當山全真道土張三豐,全真道才在武當山興旺過一陣子。在清代,由於丘處機傳下的全真道龍門派第七代宗師王常月的四處傳教,曾使全真道出現過一段「中興」的時期。
-----道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道士,除了我們在上面提到的而外,尚有許多。比如僅在唐、宋兩代,就有著名道士、醫學家孫思邈,有被稱為唐代三大神仙思想家的名道成玄英、司馬承禎、吳筠,有堪稱為道教禮儀大師的唐未五代時的名道杜光庭,有被列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被稱為『『睡仙''的宋代高道陳摶(tudn團),有集內丹學說之大成而成為一代著名道土學者的張伯端,等等,不一而足。他們或潛心鑽研修煉方術;或積極地傳教布道、創宗立派;或整理修訂教義教規、齋戒儀範;或整理註釋道經,在道教教義教理、修持方法以及醫學、藥物學、化學、養生學等方面,作出了極木的貢獻。從本書第二章開始,我們將陸續介紹他們的一些生活事跡,這裡不遑列述。
-----關於道教流派,又有丹鼎派和符篆派之說,這是從道土所持的修煉方術之不同而進行的一種劃分,並非特意指某一時期或某一地區的一個具體道派。所謂「丹鼎派」,又稱:金丹道教」,系對道門中以煉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該派道土受古代神仙家、方仙道的影響最大。魏晉至唐代,丹鼎派道土主要是燒煉外丹,宋代以來鑒於服食外丹的弊端(主要是中毒,洋見本書第二章第一節),則轉向修煉內丹,即所謂「鍾(離權)呂(純陽)金丹道」。全真道南北宗即屬該派。該派道土追求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意識最為強烈。所謂「符篆派」,系對道門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道教史上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及魏晉以來的靈寶派、上清派以及後來包容了許多道派的正一道都屬於符篆派。該派道土受古代巫術和鬼神崇拜影響最深,擅長符咒祈禳,役神驅鬼,消災占口禍,治病除瘟,濟生度死,多活動於民間。當然,這只是指壬要傾向,事實上丹鼎派道士也使用符咒等方術,符篆派道土也修煉金丹(外丹、內丹)。因我們在後面的敘述中將要不斷提到這兩個道派,講述他們的修道生活特點,所以這裡特意先介紹一下。
-----對於道教的發展、傳播以及道土的修道生活來說,道經的葛洪的<抱朴子內篇)書影(錄自(四部叢刊)印本)意義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那些有能力擔當此任的高道無不將撰寫道經視為一項使命。在道教史上,為了寫經、編經而付出畢生精力乃至生命代價的道土頗有不少。如魏晉時丹鼎派道士葛洪離家別妻,長住羅浮山,撰寫了《抱朴子·內篇》。該著在道教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又如北魏道土寇謙之守志嵩山,精專不懈,為了弘揚道教、改革道教而撰寫了 (雲中音誦新科之誡)、<錄圖真經》等道書。南朝茅山道士陸修靜則為了搜集道書,不遠千里,跋山涉水,歷盡艱辛,著成齋戒儀範百餘卷,並在整理道書的過程中首創「三洞」分類法(洋後),對後世編修《道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像這些獻身於道教事業的高道我們還能舉出許多,他們以親身的修道生活體驗為基礎,或闡釋教義教理,或整理發明修煉方術,或制訂齋戒儀範,用文字記寫下他們依循道教發展需要而萌發的種種玄思妙想,不僅不斷地充實著道教理論的寶庫,推動了道教的發展,而且這種著經立說的行動也構成了他們修道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們因為「立言」而在《道藏)中佔有一席之位,從而獲得了「不朽」。這,大概也算是一種修煉,一種成仙成真的方式吧。
-----如果把各個時期的各種道教經書比作是涓涓細流的話,那麼作為歷代道經總集的《道藏》便是由這眾多細流匯成的汪洋。歷史上第一部道經總集產生於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年一741年),唐玄宗出於崇道抑佛的目的,下詔遍搜道經,彷彿教《大藏經》而編纂《藏》,眾多道土參與了這一盛事,經多年努力,遂編成<開元道藏),凡3744卷。這是道教經書最早的結集成「藏」,「道藏」之名由此確立,並為後世所沿用。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公元 1008年--1016年),道士張君房在朝廷的支援下率眾道士開始重修道藏,至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始編成道藏4565卷,總名為《大宋天宮寶藏》,共抄寫7部,由朝廷分頒給一些著名宮觀。張君房在主持編輯工作中,採用了「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對眾多道經加以分類。所謂「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洞真意謂通向真仙之道,洞玄意謂通向玄妙之道,洞神意謂通於神靈。各種道經,凡托名元始天尊而撰寫的,/刁入洞真部,托名太上道君的均入洞玄部,托名太上老君的歸入洞神部。「四輔」即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是對「三洞」輔助性的解說和補充。又「三洞」各分為12類,合計為36部經,12類分別指本文(即原文)、神符(符書)、玉訣(註解、疏義)、靈圖(圖像)、譜錄、戒律、威儀、方法(修煉、齋醮等)、眾術(煉丹和其它方術)、記傳(有關神仙方面的)、讚頌、章表(齋醮時所用章表、奏疏)等方面的道書。
-----其後,金元、明代都重修過道藏,金代《大金玄都寶藏)6455卷,元代<玄都寶藏》7800餘卷,明代《正統道藏)5305卷,前後持續 40年才編成。只有明版道藏流傳於今,之前的由於戰火變亂等原因,均已亡佚。道藏的編纂是眾多道土協作努力的結果,有的甚至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如元代《玄都道藏》的主編之一宋道方道士便為完成此項使命而忍辱負重,孜孜屹訖(kn哭),幾乎窮盡了畢生之力。道藏內容極其龐雜,是道教文化的百科全書,它為我們今天瞭解古代道士的生活,提供了諸多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