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1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石獅城隍信仰及其在臺灣、東南亞的傳播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9-14 00:15: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歷史沿革

城隍信仰起源於先秦時代,《易經》、《禮記》均有記敍。最早的城隍廟為三國東吳赤烏二年 (239) 建的蕪湖城隍廟。城隍實際上可視為城市保護神,自唐以來,屢受官民重視。宋代曾任寧德主簿的陸游曾說:“城者,以保民、禁奸、通節內外,其有功於人最大,顧以非古黜其祭,豈人心所安哉?故自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至今世猶謹。”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尤其重視城隍祭祀,認為城隍不僅是城市保護神,更是監察之神。史稱“ ( 城隍廟 ) 制如公廨,設公案、幾案、筆硯如守令,俾之監察庶民,每歲春秋,與風雲、雷雨、山川並壇而祭”。

明代石獅乃邊陲鄉鎮,為何石獅城隍卻擁有“忠佑侯”的封號呢?原來,石獅城隍源自永寧城隍。永甯在洪武年間設置衛城,乃海防重地,規格較高 ( 衛城指揮使為二品官階 ) ,故受敕封為“忠佑侯”。

永甯城隍為何移駕石獅呢?相傳,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倭寇入侵,永甯衛城失守、外出逃亡的衛城百姓陪護衛城城隍來到石獅。據清代《溫陵商氏家譜》“佛緣”記載:“先代在永寧,遭倭亂出走,曾背負永甯城隍爺,金身大如十歲孩兒,偃蹇至石獅,安之土地祠廟中。蓋暫寄居也。”相傳,至萬曆二十年 (1592) ,信眾在券內 ( 今寬仁 ) 興建城隍廟。

而從石獅城隍廟中現存《重修鼇城遷建石獅城隍廟記》 ( 乾隆四十三年立 ) 的說法,現存石獅城隍廟的建築規模奠定于清康熙於末年 (1667) 。

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商璉與尤基賈描繪石獅城隍廟地圖,前往晉江縣衙控告鄉民侵佔城隍廟地基,經石獅分縣縣丞孫象治勘查定案。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商世  、世楠、世稽兄弟三人倡議重修。此後,清同治七年 (1868) 、光緒十八年 (1892) 以及民國二十二年 (1933) 均有海內外信眾捐資重修。

1989 年,在政府有關部門支持下,旅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及國內信眾的慷慨捐款,集資 300 多萬元,於 1990 年興工重修。修繕後的城隍廟保持閩南古建築風貌,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 560 平方米。廟分二進,正殿奉祀城隍,陪祀廣澤尊王、觀音等。邊殿附祀開山殿七大巡。石獅城隍廟成為閩南比較有特色、有影響的一座民間信仰廟宇。

鑒於石獅城隍廟的歷史文化價值, 1998 年 2 月,石獅市人民政府批准其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城隍廟四周向外延伸 10 米,控制地帶為城隍廟四周向外延伸 25 米。

二、石獅城隍廟碑刻的歷史價值

石獅城隍廟中保存著清代乾隆、同治、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四度重修的碑記,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其中,乾隆四十三年 (1778) ,永甯舉人朱蓮 ( 乾隆十七年舉人,曾任漳洲府學訓導、候選知縣 ) 撰寫的《重修鼇城遷建石獅城隍廟記》,記載了乾隆三十一年曾一度設置分縣的重要史實,彌足珍貴。

碑記略雲:“城隍之神視官,故鄉社不立城隍廟。石獅之有城隍廟,自我永甯衛建奉衛城隍始也……乾隆乙酉,西倉分府黃諱寬公移駐石獅,朔望入廟,焚香頂禮,水旱步禱皆應,捐整廟貌,示禁肅清。厥後改授石獅分縣,歷任恪遵舊典,則城隍所憑依在官不在民矣。癸巳,弟子員商璉同尤基覃等繪原廟全圖,赴前邑侯王諱執禮公,控近居所占廟屋地基,立送分縣孫諱象治公諧勘押還。雖地基未究,而廟屋克復,蓋其神視官,官則重之,朔衛自順治辛醜遷界,而廟則于康熙丁未告成。後殿附奉舊衛各神,複界迎歸過半,故獨名為城隍廟。”

施琅統一臺灣後,清政府廢除“遷界令”,沿海居民“悉復舊業”,石獅、安海一帶航運發達,社會經濟逐漸得到恢復。據道光《晉江縣誌·公署志》記載,當時,將興化 ( 今莆田 ) 同知移到泉州,改稱為“西倉同知”,在安海石井書院西邊原通判廳設官署。“兼管石獅、安海”。雍正七年 (1729) ,按舊制仍以泉州通判駐安海,西倉同知移到泉州城內 ( 今鯉城 ) 晉江縣衙東側,仍管理石獅一帶事務。乾隆七年 (1742) ,“起蓋西倉同知衙署,買民田作地基”。二十六年 (1761) ,陽湖人進士黃寬到任。三十年 (1765) ,移駐石獅。這就是朱蓮碑文中說的“乾隆乙酉,西倉分府黃諱寬公移駐石獅,朔望入廟,焚香頂禮,水旱步禱皆應”一事。現城隍廟中尚保存黃寬當年敬獻的石雕“萬年爐”。三十一年 (1766) ,隨著泉、台經貿交流的發展,臺灣鹿港興起,遂移西倉同知於彰化。此時,原駐安海的泉州通判也移駐同安。

於是,為了加強對石獅、安海一帶的行政管理,乾隆三十一年 (1766) ,設立“石獅分縣”,“始以晉江貼堂縣丞移駐石獅,帶管安海”。據道光辛巳科 (1821) 舉人、安海柯棕璜《安平鎮文官公廨》一文記載:“晉江貼堂縣丞移駐石獅街,頒石獅縣丞關防,管理石獅、安平一帶地方賭博、私宰、鬥毆及民間雀角等事,其命、盜案件及事情重大者,仍由縣辦理。”另據道光《晉江縣誌·職官志》記載,第一任石獅縣丞是休寧人、監生孫象治。這就是朱蓮碑文中說的“厥後,改授石獅分縣,歷任恪尊舊典”一事。

朱蓮關於石獅分縣的敍述在《大清歷朝實錄》“乾隆三十一年”條目中得到確證。是年,閩浙總督蘇昌為分縣的設置上奏,吏部覆議後,乾隆皇帝御批“均應如所請,從之”。茲引錄實錄資料佐證:“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吏部等部議覆:閩浙總督蘇昌奏稱,臺灣熟番戶口眾多,應將淡水、彰化、諸羅一廳二縣所屬番社,設立理番同知一員,凡有民番交涉事件,悉歸該同知管理。查內地泉州府西倉同知,地方綏靖無事,請裁,改為臺灣府理番同知;其西倉一帶地方,有晉江縣貼堂縣丞,與知縣同城,並無專管之事,應將該縣丞移駐同知現駐之石獅街,就近管理……養廉役食照舊,惟於該縣額設民壯,酌撥十名,即居現有同知舊署,並鑄給晉江縣分駐石獅縣丞關防。均應如所請。從之。”

石獅分縣設立後,未建官署,只是暫用舊西倉同知署址。於是,乾隆三十五年 (1770) ,閩浙總督行文,將石獅分縣移到安海舊通判署辦公,縣丞仍由孫象治連任。石獅一帶的事務,按舊制,呈報晉江知縣後,由分縣直接處理。這就是朱蓮碑文中說明的“癸巳,弟子員商璉同尤基覃等繪原廟全圖,赴前邑侯王諱執禮公,控近居所占廟屋地基,立送分縣孫諱象治公,諧勘押還”一事。乾隆三十九年 (1774) ,石獅縣丞孫象治升任泉州府經歷司經歷。

三、石獅城隍信仰在臺灣的傳播

乾隆初年 (1736 — 1754) ,永甯、石獅移民大量前往鹿港謀生,將祖籍地城隍信仰傳入,在鹿港不見天街 ( 今中山街 ) 興建“鼇亭宮” ( 即鹿港城隍廟 ) ,並陸續傳播到台南。台中、嘉義等地,深受信眾尊敬。

光緒年間 (1875 — 1908) ,石獅王年以先生把城隍香火帶到台南,其後裔將祖宅改建成“忠澤堂”,供奉石獅城隍。以後,又陸續分靈到臺北、台中、彰化等地。

日據時期,中華傳統文化倍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嚴酷摧殘。當時鹿港盛況不再,街道冷清。殖民當局仍然藉口改善交通,拆毀三山國王廟。 1934 年,推行“市街改正”方案,拆除不見天街,鹿港城隍廟三川殿 ( 拜亭門 ) 、拜殿及左右廂房被推倒,大量文物流失。但是,鹿港城隍廟的管理人員及四方善信依然不定期到城隍廟朝拜。 1936 年,鹿港城隍廟信眾冒著風險組團,前來石獅城隍廟進香謁祖。當年進香團使用過“香龕”至今仍保留在鹿港城隍廟,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石獅城隍廟重建以來,臺灣城隍信徒先後二十余次組團來石獅祖廟拜祖進香。特別是台南、高雄、彰化、台中等地的臺胞幾乎每年都組團到石獅祖廟參訪、謁祖。石獅城隍廟管委會也應邀於 1999 年 12 月 17 日至 27 日前往臺灣參觀訪問,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情誼。

四、石獅城隍信仰在東南亞的傳播

當年,無論是移居臺灣,還是遠赴東南亞,都必須橫渡大海,其間歷經的艱辛,的確是一言難盡,俗話說“行船走馬無三分性命”,其言不虛。因此,為了祈求渡海平安,獲得心靈上的一種寄託,移民在出洋之前,都前往自己平時所崇拜的“神靈”那裏,求籤討准,並隨身佩帶“香火包”以求保佑。甚至於攜帶家鄉鋪境神、保護神一起登舟放洋。於是,城隍、媽祖、玄天上帝、王爺、廣澤尊王等神祗通過這種途徑傳入東南亞。

同治七年 (1868) ,石獅城隍廟董事會擬“築蓋東西廳,以壯地固神威。”可是需費浩繁,附近難濟。洋坑村蔡汝泉、大侖村蔡祥挨、券內村蔡朝掩、何世承等人便邀集諸董事商議,一致認為只有得到海外華僑支持,方能完成這一工程。於是,懇請杏墩村王加株、洋坑村蔡烏捫、陳林村許志螺修信,托囑蔡汝泉及住持僧竹溪遠涉重洋,前往呂宋募捐。通過“在 ( 呂 ) 宋總理勸捐”的洋坑村蔡迎宗的大力協助和積極宣傳,海外僑胞熱烈回應,踴躍捐輸,集腋成裘,共募捐到佛銀貳千伍佰壹拾貳大員,石獅城隍廟東西廳終得以建成。現在,清同治七年 (1868) 桐月所立《重建城隍廟東西廳碑記》還完整地保存在廟中。

從《重建城隍東西碑記》中,我們得知當年共有遍佈閩南 ( 以晉江、石獅為主 )100 多個鄉村的 619 位華僑為重修石獅城隍廟捐款。除晉江、石獅外、捐款的華僑還有來自廈門、漳州、涵江、同安、南安、永春、惠安等地,說明石獅城隍在菲律賓的影響力已超出傳統區域局限,擴展到整個閩南地區的華僑當中去了。

光緒二十四年 (1899) ,旅菲華僑在馬尼拉樹日大街興建城隍廟,供奉石獅城隍和大巡爺。

1989 年,石獅城隍廟再次倡議重修時,菲律賓華僑、華人一呼百應,共襄盛舉。並且,先後二十餘次組團來石獅祖廟謁祖參訪,增進友誼。

商業繁華的新加坡文卿路有一座水江廟,供奉石獅城隍和七大巡爺。據水江廟董事介紹,早在六十多年前文卿路還是一片廢地,居住著許多福建籍的華僑、華人。由於地處偏僻,時常發生一些不順利的事情。抗戰勝利後,祖籍晉江塔頭的孫丕順先生 ( 現年 86 歲 ) 回鄉,到石獅城隍廟進香。順請石獅城隍尊駕以及開山殿七大巡,帶往新加坡供奉。此後,合境安寧,居民感念神恩,集資 200 余萬新加坡幣,興建水江廟。並向政府申請組建“香友會”,規範信仰活動。

在馬來西來檳城四條路有一座“大普公壇”。原先系一位惠安籍華僑在家中供奉大普公,後來,聚地的華僑、華人相議捐資建壇。 1980 年以來,“大普公”多次“示夢”當地居民,要求到福建石獅迎請城隍公到檳城。檳城華僑經過認真查詢,到石獅城隍廟參訪,迎請城隍尊駕,供奉於檳城大普公壇中。此後十餘年間,檳城華僑每年均組團到石獅祖廟進香參訪。 2000 年 4 月 26 日,檳城“大普公壇”與新加坡水江廟連袂來石獅祖廟進香,成為石獅與海外僑親友好交流的又一佳話。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5 14:4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