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教的理論體系中,經常用無極一詞指道,用太極一詞指天地未闢、陰陽未分的混沌狀態。在無極與太極範疇中,蘊藏著道教對世界中運動規律的深刻思考,是道教觀察世界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太極圖》的精義,更是引起許多人的讚嘆和鑽研。
無極即道
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無極,本來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這是第一次出現無極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說︰雖知道潔白,卻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復到不可窮盡的真道。所以無極的原義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窮盡的。以後道門人士,都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無極的概念,但在不同場合引伸的側重點稍有不同。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無極之外,復無極也。」意思是世界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無極便是無窮。漢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認為復歸無極就是長生久視。依道門觀念,與道相合,才能長生久視,因此將無極解釋成道,或者解釋成長生久視,是一致的。道是無限的。天地開闢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間,而且會永恆地存在下去,空間上它也是無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區域。因此用無極的範疇稱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無極一詞,常與太極對舉,指比天地未闢、但卻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終極的階段,這一階段,就是道。因此,無極是太極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與道合一,道門術語稱與道合真,在具體機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終極的狀態,這就叫做復歸無極。
無極到天地開闢之間的「五太」
從無極到天地開闢之間,又可以詳細劃分為五個階段,稱為「五太」。五太,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極。它們是從道演化出天地之前的五個階段,也可以說是前後相繼的五種狀態。
太易,是連氣都尚未出現的狀態 。[1]宋代的道法理論中,很重視這一階段。《道法會元》卷六十七張善淵《萬法通論》說︰太易,是指陰陽的分化尚未出現,廣大無垠的原始虛空(太虛),當這一階段,沒有光明沒有形象,沒有形狀,也沒有名稱。寂靜呵無形呵,這就叫做太易。太易,是神的起始,但氣尚未出現 。[2]
在太易之後的階段是太初。《列子》說︰太初,是氣剛剛出現的階段 。[3]張善淵則認為︰太初,是陰陽變化出現了氣,但尚未有形象。太初,就是氣的開始而未出現形的階段 。[4]
太初之後是太始。太始,指形的開始。不過這兒說的形,並非感官可見的形狀,而只是在開天闢地之先的狀態。《易緯乾鑿度》將之定義為︰太始,形之始。張善淵則說︰太始,是指陰陽交合,混合為一,自有了一,便產生形。雖然有了形,卻尚未有質。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質的階段 。[5]
太始之後是太素。《列子》將太素定義為質之始。張善淵認為,太素,是太始變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質,卻尚未成體。太素,就是質的起始而尚未成體的階段 。[6]
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四個階段之後,氣、形、質都已經具備,但卻尚未相分離,形成一種混沌狀態,《列子》稱為「混淪」,其它道書便稱為太極。張善淵認為,混淪是道之體,由它的動、靜形成陰陽的變化交合,產生五行,和萬物的化生。這種混淪,便是太極。天地的開闢,便是從太極開始的 。[7]五太的概念,是對道演化出天地以前的狀態的深入探索和精到概括。在道教的哲學和法術理論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註釋
1.《易緯乾鑿度》和《列子》都說︰「太易,未見氣也。」
2.張善淵《萬法通論》:「太易者,陰陽未變,恢漠太虛,無光無象,無形無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見氣也。」
3.《列子》:「太初者,始見氣也。」
4.張善淵《萬法通論》:「太初,都有名無實,雖變有氣,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氣之始而未見形者也。」
5.張善淵《萬法通論》:「太始者,陰陽交合,混而為一,自一而生形,雖有形而未有質,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質者也。」
6.張善淵《萬法通論》:「太素者,太始變而成形,形而有質,而未成體,是曰太素。太素,質之始而未成體者也。」
7.張善淵《萬法通論》:「太極者,太素備而陽變陰合,五行具焉,萬物生焉。是故太極肇判,輕清為天,重濁為地,大道彰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