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1-16
- 最後登錄
- 2024-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四聯境普濟殿位於普濟街(原仁和街)79號,是西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也是台南市最早興建的王爺廟,主祀單姓池府千歲爺,於永曆年間創建.轄普濟里,濟同里為主要境里.
濟同里是西區最古老的聚落之一,以前這個地方正位處西門城邊,北有德慶溪流過,南緣則有佛頭港河道之分叉王宮港(現在的民族路三段~西門路二段三三七巷)穿越.
附註:這裡的王宮港與南廠的王宮港(水晶溝)不同.
此範圍為早期普濟殿的信仰中心,民國六十七年合併利民里.在日治時期隸屬福住町一丁目及西門町一丁目.
此里位於西門城牆外,屬於普濟殿為中心精華的八卦網形街道一部份,街巷彎曲狹窄,房子侷促緊密,此部落由普濟殿管轄,分為洞,埕,崎,街,園,殿.
洞:十八洞
現在的成功路313巷,為普濟殿七角頭之一,清代有謂"十八水洞"之稱.十八洞的人民愛練拳腳武術,民風強悍,又有謂"閩南十八洞".
而十八洞東側的成功路和西門路交口,曾經是販賣蕃薯集中地,俗稱蕃薯簽市,也就是西門分市場,後來因為道路興建而消失.
埕:磚仔埕
位於普濟街77巷,也就是普濟殿後方,介於十八洞與牛塭堀(桂安加油站)之間,以地面舖磚而得名氣,此街道在古代狹窄難行,故以磚材舖路為安全.
崎:崎又分為頂粗糠崎(頂衝崎)和下粗糠崎,本來是呈東北~西南向的慈聖街,而以聖君廟街(現在的西門路二段三八一巷)為界,以北稱為頂粗糠崎,以南稱為下粗糠崎.因為此地和昔日米街(新美街)很接近,人們常將碾米後剩餘的穀殼棄置於此,再則此地位於西門城邊,除了與城內有一高度落差外,地勢也較低溼,因而得名.這裡也是普濟殿七角頭之一.
街:聖君廟街
現在西門路二段三八一巷,本來是由民家奉祠的法主公張聖君廟.後來郭獅現,石琨,林晉泰因爐主地位內鬨不和,而任由廟宇廢棄荒蕪,最後神像奉於普濟殿中成為池王爺陪祀,據查該聖君廟以前信眾多為風塵女子.
園:西門綠園
又稱為小公園,現在的西門園環.位置在西門路和民族路交口.與台南車站,民生綠園同為台南市三個圓形巴洛克廣場之一.此地方在清代有一間土地公廟名曰"粗糠崎土地廟".因為都市計畫而被拆.
殿:慈聖殿
本來是位於下粗糠崎,居佛頭港北支王宮港的北岸,也就是原來的慈聖街29號.廟內保存有一最古匾額為道光十八年(1838)所奉獻,奉祀蕭何大帝.為濟同里里內施姓族人的保護神.
再來是普濟殿的精華轄境:普濟里
此里因普濟殿而得名聲,取觀音慈雨普濟恩澤之意涵.日治時期屬於福住町一丁目及永樂町一丁目.大部份地區均為普濟殿所管轄的七角頭範圍.分為四據點:
牛塭堀:又稱為牛蛋堀.這個地方以前是為水牛浴洗的泥窪地,位在普濟殿西北方,也就是現在的桂安加油站,海安路500巷附近.
蔡厝巷:位置在普濟街西側,普濟殿的西南方.現在的海安路436巷一帶,以前是蔡氏先民卜居之地
仁和街:又稱為福壽街,也有寫作人和街.在現在的普濟街北段,也就是景福祠以北近普濟殿的地段.此地屬於普濟殿廟境.此街也稱為"人客境".在昔日七角頭輪流祭拜池王爺,為池府千歲暖壽的第一順位,然時過境遷,已沒有按照此慣例了.
本廟邊:普濟殿周圍地區,也是廟境角落之一.
普濟殿為坐北朝南,廟埕廣闊,轄七角頭,即為上述所言及的:
頂,下粗糠崎.
十八洞.
試經口:
本廟邊:
牛塭堀:
仁和街:
及北區的大廠口:
在古代轄域屬於武境領域.普濟殿在清代角力戰場上轄米,武,房,神,牛,人,軍勢力.每屆農曆六月十八日池王生日,各角頭按抽籤順序方式各輪一日閤境祭拜並演戲酬神.值年爐主也由各角頭輪流擔當,但現在各角落人口漸少,已經很難遵照古禮古制,但每年祭祀所需費用仍然由各角頭分攤.
普濟殿的濟同里,普濟里精華轄境內神壇有:
善德堂,集和堂,和勝堂,共善堂,五聖堂,水仙尊王堂,聖尊堂聖爺會,小公園慈和堂.
另外普濟殿向北伸展的境域,由西門路三段西側和成功路海安路三段交口的海安路三段向北延伸到鄭子寮重劃區的包圍領域.
還有成功路和康樂街口向北的康樂街一部份.
其轄境路有西門路三段西側,西門路四段一部份,民德路,育德路,文成路,和緯路二段,育賢街.
其神壇有:
聖母壇,敬心壇,澤佑堂,小北萬聖府,安聖宮,忠義祠,慈安堂,府城玉朝宮,天和宮,南德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