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7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88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保安堂位於姓蘇村落,坐東朝西,前身為岸邊小祠。民國12 年(日治大正12 年)庄內漁民出海捕魚時,於海中拾獲腿骨,撈回岸邊並建一竹寮來供奉,主祠「郭府」。據先人所傳,當時漁民在大海中捕魚時,曾拾獲一塊巨大的海上漂流樟木,漁民剛拉起魚網時,感覺十分沉甸,以為捕獲了大魚,大家精神抖擻地用力拉起魚網,沒想到撈起來一看,竟是一塊沒有用的樟木,漁民們生氣地將此樟木丟回大海中,重新撒下魚網。終於,沈甸甸的魚網讓漁民再度燃起希望,大家賣力拉起魚網,沒想到又是這塊漂流的樟木,漁民們見狀,心中不禁起了疙瘩,但還是暫時壓抑住不安煩躁的情緒,再次把這漂流樟木投回大海中;第三次,漁民們刻意把魚網朝漂流樟木反方向的地方撒去,心想,這次該不會又這麼倒楣了吧!時間一分一秒的消逝,終於魚網又有動靜了,漁民們再度懷著希望拉起魚網,沒想到一打開魚網,依然是那塊樟木,大家都嚇傻了。根據漁民們的生活經驗及信仰,這塊樟木經過三棄三拾,可見是有神靈的,漁民們恭敬的把這塊樟木攜回,暫時放置一旁。較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村民們想要找木頭雕刻神像時,這塊樟木的大小恰好可雕刻成三尊神像,就是今天保安堂內供奉的郭府、海府、宗府三尊。
民國三十五年左右,漁民出海捕烏魚,又於海上撈獲一顆頭顱,亦入祠供祀於草寮,是為「海府」。後因「海府」靈驗,由村民洪送還願重建,經托夢及透過原本完全不會說日語的乩童口中,用日語表示其身份,始知「海府」為日本第三十八號軍艦長,於太平洋戰爭中陣亡,本地漁民奉為海府從祀,並打造一艘小型日本軍艦供奉於左側。廟的建築頗具特色,廟後建有如墓園之後屏,顯示其陰廟性質,而有別於一般祭祀之廟宇,為全省唯一供奉日本軍艦的廟宇,其靈異事蹟頻傳,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保安堂內供奉的日本軍艦,為「海府」之座艦。據說當時「海府」曾透過乩童給予指示,欲回日本護國神社。大家在半信半疑間,又礙於神命不可違,於是在民國七十九年八月,信徒依據海府神諭指示至琉球尋訪護國神社,果真於該地發現日軍紀念碑,並記載有三十八號軍艦被擊沈之史實,信徒遂於民國八十年正月初九,請高雄市哈瑪星之造船匠黃秀世開始建造軍艦,同年四月五日完成,所有花費皆為信徒所捐。 軍艦全長約為九尺,分為三層,內有三十六個士兵,各司其職,每日並定時播放日本國歌,吹奏起床號,艦內物品均依實物打造,不論航海用具或日常用品一應俱全,每年八月八日為祭典,不定期出巡繞境至大林蒲。相傳「海府」居異鄉亦難耐思鄉情懷,曾隨信徒返回日本故鄉探視。海府雖為日本人,但也能「入境隨俗」,可充分顯示臺灣民間信仰的多元化。保安堂前後共修建二次,第一次修建乃由村民洪送還願重建,因骨骸奉祀於廟內,恐嚇壞居民,故於廟後建一墓園將骨骸奉祀於後;約民國五十七年左右,傳言一個名叫蘇現的老漁夫,一大早出海捕魚,因天氣燠熱難耐,乃在船上小憩,忽夢見海府將軍托夢欲改建,且指定沙灘上某處龜穴為修建地址,老人憑著夢中的記憶及印象,尋至所指示之地點,果然挖出海龜蛋,於是鳩工興建,經歷年擴建(民國六十三年),從祀神祇有福德正神、地藏王菩薩等,即成為現今之規模。保安宮另一尊是「宗府」,「宗府」並非海神,是一位姓陳的村民,身份可能是隻身來台的羅漢腳,死後因無家人處理身後事,其遺骸由善心的村民埋葬,並奉祀之。
文出:高雄市文化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