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酒德頌》
董其昌《酒德頌》,絹本,縱24.5釐米,橫245.7釐米,書法用筆遒勁,布白疏朗。
董其昌(1555~1636),明代畫家、書法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致仕。繪畫專善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倪瓚等。講究筆情墨韻,畫格清潤明秀。書法初學顏真卿,後轉師晉、唐、宋諸名家,工楷、行、草書,自然秀雅。書畫理論對後世極有影響,有《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等著作傳世。其繪畫多從古人畫跡著手,通過悉心模仿和兼收並蓄地加以融會貫通,探求得古人的筆墨情趣。他擅長運墨,墨色鮮麗,層次分明,于意趣簡淡中見天真秀潤。這一運墨特點,也體現在他的設色山水畫中。他還講究筆法,往往皴、擦、點、染互施,追求運筆的豐富變化,強調不為物象所束縛。影響最大、也是最集中地體現董其昌藝術思想的是“南北宗論”,他借用唐代佛教禪宗分為南、北二宗來解釋自唐至明數百年的繪畫發展,他按繪畫的創作方法和畫家的身份,將唐以後的山水畫也分為南北二宗,將水墨渲淡畫法的文人畫家比作南宗,將以青綠勾填畫法的職業畫家視為北宗,他自詡為南宗正派。
《酒德頌》原文: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一朝,萬朝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有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攮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怳)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三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
作者:董其昌 來源:拙風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