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3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傳奇故事] 各地方的地方起源與變遷-淡水[5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3 23:10: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淡水昔日稱作「滬尾」,位置約在淡水河口稍上游之北岸。黃叔璥所著《台海使槎錄》將「淡水」寫作「虎尾」,而《台灣府志》則稱此地為「滬尾」,似乎都是「雨尾」之近音譯字。至於「滬」字,《台灣府志》做了以下說明:「用碎石圍築海坪之中,水滿魚藏其內,水汐則捕之」,若依《台灣府志》之說明,則「滬尾」應該是指設有「滬」的尾端處,「滬」是一種捕魚用的器具。但亦有認為「滬尾」應是譯自平埔族語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滬尾與八里坌皆是《台灣府志》中所謂的淡水港所在地,但兩地分處南北岸而相互對望,四周山岳圍繞,淡水港便在其中;滬尾位於淡水河北岸,八里坌則在南岸,原本淡水港南岸水深甚深,故商船可直接停泊於八里坌,但之後港南淤淺,商船便逐漸移往滬尾。

 


至於所謂的「淡水內港」,《台灣府志》相關記載為:「關渡門內有大澳,分為二港,西南至擺接社(今板橋市)止,東北至峰紫峙(今汐止鎮)止。番民往來俱用蟒甲。澳內可泊大舟數百,內地商船間亦到此。」而當時所謂的「南港」是指大科崁、新店二溪支流,「北港」則是指基隆河支流。由於當時南港沿岸水深頗深,便於商船進出停泊,造成新莊及艋舺二地蓬勃發展;然自清嘉慶年間開始,新莊沿岸河底開始淤積嚴重,其地商勢日趨衰微,艋舺因而大盛,因此嘉慶十四年,縣丞正式由新莊移往艋舺。清咸豐十年,艋舺開始普遍有外國人居留,但同治末年之後,艋舺沿岸河底亦逐漸淤積,不便船舶往來,其商勢便快速移往更下游之大稻埕一帶。

 


所謂的淡水河乃是由台北盆地中基隆、新店、大科崁三溪會合而成,淡水河大致上朝向西北流去,而總下注於淡水港口。直至台北盆地之西北交界,有大屯、觀音二山支脈相近,而形成一窄隘之峽口,即所謂的「關渡門」,自此並分開成中游與下游。

 


淡水河原本呈現出河幅寬闊之大河形貌,直到清康熙末年,由於上游不斷沖下大量滾滾沙土,至此逐漸堆積,成為沙洲,甚至時日既久而成為陸地。昔日西班牙人慣稱淡水河為「Kimazon」,後來為與台灣南部的下淡水溪有所區隔,特別稱此地為「上淡水」。因此地多雨,故稱此地為「淡水」,此「淡水」即為「雨水」之意。


資料來源:台灣咁仔店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堡主 + 1 您親傳的貼圖非常棒,無私分享造福眾人,論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9 20:2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