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1
- 最後登錄
- 2024-1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3
- 閱讀權限
- 30
- 文章
- 7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第一節 六道和四聖
佛法的生命論是以十界論為基礎,其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界及天界稱為六道,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及佛界稱為四聖。
所謂「十界」是將我們的生命境涯分成十種境界。
大聖人曾說:「當有人問及地獄和佛究竟在哪裡呢。有些經文說(地獄)是在地下,亦有些經文說(佛)是在西方等地方。但詳細探求便可見在於我們五尺之身內。」(〈十字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一四九一頁)
指出地獄界和佛界,不是在地下或西方極樂世界等地方,而是在自身的生命當中。因為生命已經具備有十界,故此,就算現在自己陷入地獄的痛苦生命,但也可以變革成為佛界大歡喜的生命。這樣的以《法華經》為基礎的十界論,成為境涯革命的原理。
在御書〈觀心本尊抄〉中也有簡單地逐一加以說明的文句,現一起就六道與四聖來解釋一下。
(一)地獄界
「瞋怒就是地獄」(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地獄的「地」是最低的意思,而「獄」是被束縛、不自由的意思。被破壞性的衝動所支配,不單使自己,甚至連其他人和事物也陷於破滅的生命狀態,連續不斷地處於毫無喜悅、歡樂和希望,逃也逃不掉的悲慘苦惱之中,而且還處於無奈的絕望淵底的境涯。
被病痛、貧窮、家庭不和,以至被公害、戰爭等筆墨難以形容等苦惱所困擾的情況,可以說是地獄的真實寫照呢!
(二)餓鬼界
「貪婪就是餓鬼」(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被利己的欲望所支配,對於財富、名聲、快樂都貪得無厭,毫不滿足的生命狀態。
當然,欲望這東西亦有善惡兩方面。就如食欲。實際上,如果人沒有了欲望,便不可以生存。另一方面,欲望也是令人進步、向上的原動力。
但是,身處餓鬼界時,欲望卻不能朝著創造的方向,令人成為了欲望的奴隸。
(三)畜生界
「愚癡就是畜生」(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畜生本來是指人以外的動物,它的特徵是隨著一己的欲望和本能來行動,失去了規控自己的智慧的生命狀態。而且,對於弱者就顯得尊大,面對強者就會逃避或顯得卑躬屈膝。
大聖人說:「畜生的心是欺弱畏強的。」(〈佐渡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九五七頁)忘記了身為人的良心,以弱肉強食這「實力理論」來行動,就是畜生界。就如在戰爭中殺虐的行為,便是「實力理論」的極限。從這個意義來看,也可以說人心是住著「最危險的野獸」。
此外,沒有反省愚昧自己的力量,沒有報恩的心意,忘恩負義的心,也是畜生界。
(四)修羅界
「諂曲就是修羅」(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自我意識強盛,以自己為中心,故此不能正確的認識事物,甚至損害他人的尊嚴的生命狀態。有時候更戴著「仁、義、禮、智、信」的假面具,一派假仁假義,這不外是要表現自己比他人優勝的利己心作祟。
上面所說的地獄、餓鬼及畜生稱為三惡道,加上修羅便稱為四惡趣了。這些都是痛苦的境涯、不幸的生命狀態。修羅與三惡道的分別,在於修羅的自我意識比較強,表現出理性的一面,這是較為特別的。
(五)人界
「平靜就是人界」(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它是指一般世間的人性。由於能理性地控制欲望和衝動,跟周圍的人和社會保持調和,表現出平穩的生命狀態。
這個人界的特質是有從三惡道、四惡趣來判斷事物善惡的力量。大聖人說:「賢明的名為人。愚蠢的稱為畜。」(〈崇峻天皇御書〉,日文御書全集一一七四頁)
沒有向著人的境涯來努力,便沒有持續的決心。人界是十界的中間,因為具有容易往上或向下變化的一面,所以人界很難持續。
實際上,因為世間充滿著惡緣,所以很難「活得像人」。因此,要不停地鞭策、自我努力,可以說,人界是「戰勝自己」的境涯的第一步。
(六)天界
「喜悅就是天界」(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從痛苦中解放出來,欲望獲得滿足時那種滿足感和喜悅的生命狀態。然而,天界的喜悅並非永遠持續的,它只不過是容易崩潰的暫時性的感受。
還有,當欲望滿足至頂點時,第六天魔王便會發揮出破壞自身生命的作用。
此外,天界的境涯,並未根本的解決生老病死這人間的苦惱。就算是喜悅,卻因沒有生命之法的智慧,所以不能達至根本的解決。
人界和天界加上四惡趣稱為六道。一般人的境涯大致上是在這六道內往返(六道輪迴)。至於經過努力意圖改變自己的意識,從而獲得的境涯,叫做聲聞、緣覺、菩薩、佛,合稱四聖。六道會受到外界的緣所左右,而四聖是有意識地去進行改革自我的境涯。
(七)聲聞界
本來是指聽到佛的聲音而追求領悟的意思。釋迦的出家弟子被叫做聲聞。一般來說,是指那些學習過去賢人、哲人的教導,進行改變自己的生命的境涯。
(八)緣覺界
隨著接觸到自然界的現象和周圍的緣,直接地學習改變自己的原理的生命狀態。
以上兩者稱做二乘,故此,在〈觀心本尊抄〉有:「世間的無常在眼前出現,人界之中又怎會沒有二乘界呢!」(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
這是指出二乘領悟到六道生命受到外界的緣影響而變動,於是主動地去追求永恆不變的法,這就是聲聞、緣覺的特質。然而,由於二乘過份熱衷於自己的成就,欠缺了對他人的關懷和慈愛,就會容易陷於增上慢和利己主義。
(九)菩薩界
為了尋求佛的領悟而勤勵於佛道修行(求道),更為了別人的利益而作出貢獻(利他),它是一種祈求幸福的生命狀態。
大聖人就有關菩薩界曾這樣說過:「於六道凡夫之中,有輕自身重他人,以惡向己,以善與他人為念的人。」(〈十法界明因果抄〉,日文御書全集四三三頁)
「於六道凡夫之中」即是說在現實世間之中,與人們一起共嘗痛苦和悲傷,與惡的根源鬥爭,對人們實踐拔苦與樂的菩薩實踐。祈願自他也幸福的,就是菩薩心腸。
到二乘為止,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相反,菩薩界是「為了他人」、「為了法」而奉獻自己的境涯。由於滿心關懷別人和慈悲的心,故此,在〈觀心本尊抄〉有:「不顧他人死活的惡人尚且慈愛妻子,這就是菩薩界的一部分了。」(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
(十)佛界
在〈觀心本尊抄〉有:「佛界難以顯現」(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如果要勉強講出佛界境涯的話,那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生命的智慧,稱得上是菩薩實踐最終極的無限慈悲,不為任何東西所沾污的,充滿清淨的生命。正如御書所說:「相信《法華經》是因為在人界裡具足著佛界的緣故」(日文御書全集二四一頁)一樣,堅強確信顯現佛生命的御本尊的一念就是佛界。將別人的痛苦視作為自己的痛苦來接受,這樣的慈悲行動,就是以佛界的巨大生命力為基礎而表現出來的。
我們由六道走入四聖,進而向著佛界的境涯,不斷地磨練信心,才是我們信仰的真正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