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7
- 最後登錄
- 2017-3-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4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95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臺灣的廟宇建築,除了單座式、一條龍式等類型,因建築格局較為簡單談不上組群之外,街屋式、合院式、殿堂式等規模以上廟宇,其建築組群一般由數座建築單體所組合而成,即便是近代為數眾多的混合式、樓宇式廟宇,雖然遷就空間與高度的安排,
而使其組群格局顯的不若其他類型廟宇清晰,但仍多能在彈性格局中兼顧傳統各殿的功能,而保持在建築中具有各殿區分的型態。
這些單體樣式有山門、前殿、正殿、拜殿、偏殿、後殿、翼殿、護龍、鐘鼓樓、戲臺、金亭等。
⊙山門
山門原為佛寺的大門,原稱「三門」,其意是指包括「空」、「無相」、「無作」的「三解脫門」,後因一般佛寺多建於山中,故又稱山門。山門是進入佛寺的第一道門,由此象徵進入佛國世界。
山門有時可作門屋式或屋軒型式(如鹿港龍山寺),在臺灣常見者為牌樓型式(如艋舺龍山寺、南鯤鯓代天府),而許多道教廟宇、以及規模較大的民間信仰廟宇也有山門的設置。
⊙前殿
一般規模不大的廟宇並無山門的設置,而是以前殿做為廟宇的大門。前殿在臺灣又稱為「三川殿」,故大門也稱為「三川門」,三川門通常有三個出入口,依古例中門平常並不開放,只有在迎神或神誕等特殊的日子才會開放,且一般信徒也禁止由中門進出,但現在除了少數廟宇之外,多數已鮮少再遵守古例。此外也有許多主神神格較高的廟宇,如供奉觀音菩薩、媽祖的廟宇,前殿則開了五個出入口,而稱為「五門」,故前殿也稱「五門殿」。
前殿在一般臺灣廟宇中通常多作為門殿之用而不奉祀神明,也有兼做為戲臺,如鹿港天后宮,或作為拜殿用途者,如三峽祖師廟、台北保安宮;但在大型佛寺中,通常皆設有山門做為大門,故前殿有時也用來作為供奉天王的「天王殿」,作為守護寺廟之用,如台南開元寺、法華寺。
⊙正殿
是廟宇供奉主神的主要祭祀空間,通常是廟宇組群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建築物,尤其是傳統殿堂式格局廟宇的正殿,常見於一定高度臺基之上,並在四周作成迴廊,使得殿堂看起來分外的雄偉,也經常會在前方設置一座露天的「月台」作為特別的祭祀用空間,
如台北、彰化、台南的孔廟,以及艋舺龍山寺、台北保安宮即是佳例。
正殿也是也是廟宇中最精華、最重要的祭祀空間,通常都佈置得莊嚴肅穆,在神龕周圍也禁止信眾進入,以示對神明的崇敬,許多重要的文物如匾聯、籤詩等,也多陳設在正殿中。
⊙拜殿
拜殿又稱為拜亭,是為了祭祀的方便而加蓋的,通常是只有屋頂與梁柱而沒有牆壁的中介性質空間,在北方又稱為「軒」。在廟宇中拜殿通常只有一座,在正殿前緊接正殿(如鹿港龍山寺)或隔一小中庭而設(如台南大天后宮),專供信徒祭祀拜神用,故稱拜殿,一般廟宇中祭拜天公的「天公爐」也陳設在此。
但也有多設一座的,在前殿後隔著中庭與正殿前拜殿相對,稱為「初拜殿」,而正殿前的拜殿就稱為「再拜殿」,如台南「祀典武廟」即是。
⊙後殿
位於正殿後方,廟宇中的「同祀神」或「配偶神」通常都供奉在此,也有作為供奉玉皇上帝的凌霄寶殿者,或是作為供信徒「問事」的場所,一般而言供奉在後殿的神明雖然有時神格高於主神(如觀音廟中後殿供奉佛祖、王爺廟中後殿供奉玉皇上帝),但在廟宇中的重要性則較低。
傳統廟宇的後殿與前殿在規模與高度上通常不如正殿,但晚清之後也有將後殿建得比正殿高出許多者,但通常是在作為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時方不違反一般民間信仰的認知,如鹿港天后宮、東港東隆宮等。
規模較大的廟宇在後殿之後也有再增建後廂,做為祀神或僧侶修行之地者,如台南開元寺的南山堂、北港朝天宮的聖父母殿。
⊙翼殿
廟宇建築群中,位於中軸線之外的其他殿堂稱為「翼殿」,如一條龍式廟宇中間的明間做為正殿供奉主祀神,而兩旁的次間與稍間則作為翼殿,用來供奉其他的同祀神。
而在合院式與殿堂式格局的廟宇中,翼殿則通常位於後殿的兩側,作為供奉同祀神或其他祭祀事物處理空間。
⊙護龍
護龍在北方稱為「廂房」在孔廟中則稱為「廡」,位於廟宇的左右兩側,通常作為神職人員辦公的地點,或是供奉「同祀神」、「從祀神」的所在;也有用來供作招待來賓的「會館」之用,如淡水鄞山寺的護龍原作「汀州會館」,接待汀州鄉親住宿聚會之用。
另外在許多正面寬度不夠的廟宇中,護龍部份則作成只有屋頂與柱子的迴廊,如鹿港龍山寺、淡水龍山寺,或是省略了迴廊而僅在牆頭置以屋頂,作成四合院護龍的感覺,如鹿港興安宮。
⊙鐘鼓樓
鐘鼓原為佛寺用來早晚報時以作為僧侶作息之依據,故有「晨鐘暮鼓」之說,在民間信仰廟宇中,鐘鼓則在神明進出或迎送友廟神明時,用來敲擂助威之用。
鐘鼓樓通常建於前殿與正殿之間的兩側,左鐘右鼓,但也有省略鐘鼓樓而將鐘鼓懸於寺廟兩旁的迴廊之下;傳統廟宇的鐘鼓樓通常在高度與規模上較小,但近代也有將鐘鼓樓建得特別高聳者,突出於正殿之上,如新港奉天宮,甚至將鐘鼓樓移至正面與前殿並列,而成為相當特殊的格局,如學甲慈濟宮、蘆洲湧蓮寺。
⊙戲臺
戲臺的設置專供酬神時搬演曲樂戲劇之用,通常規模較大的廟宇才有固定的戲臺建築,否則只在需要演戲時方臨時在廟宇前方面對正殿搭建,戲曲演完即拆除。
廟宇中固定的戲臺早期通常設置於三川殿後與正殿隔中庭相對,如鹿港龍山寺,也有不另設置而以前殿大門後的空間為戲臺的,如鹿港天后宮;晚近的戲臺則設置於廟宇門前空地上,隔前埕與正殿相對。
⊙金亭
通常設於廟宇左右的一側,用來供信徒燃燒金紙之用,是信眾祭祀行為的終點。
也有另設一作專供燃燒在街上拾回的「字紙」,稱之為「惜字亭」或「聖蹟亭」,如鹿港龍山寺前庭右側即有一座百年以上歷史的惜字亭。
⊙附屬設施
寺廟除祭祀空間主體之外,附屬設施常見的,凡有長壽俱樂部、活動中心、藝廊(文物館)、香客大樓、圖書館等,大多是因應現代社區的休憩需求才出現的設施,如鹿港天后宮建有香客大樓,台北行天宮、保安宮建有圖書館。
早期臺灣廟宇一般並未設置獨立的休憩設施,因為廟宇即是傳統聚落最主要的公共空間,幾乎關係民眾的公共事務與活動都是在廟宇空間中進行;工業社會興起之後,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廟宇為了回饋地方才有如上的附屬設施,讓廟宇有重回到成為社區生活中心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