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木叉是大師 依教奉行修總持
金剛寶珠常在握 美玉無瑕時護之
諸佛本源精進力 菩薩母體篤行思
西土南山規範普 緇門楷式眾基石
佛陀一生,尊者清楚
優波離尊者一生都跟著釋迦牟尼佛的,侍奉佛的──在佛是太子的時候,他就來做佛的護衛;佛修道的時候,他又做佛的一個護法;佛成佛了,他做佛的弟子。他這一生,沒有離開過佛。因為沒有離開過佛,所以叫「近事男」。他本來的名字叫「車匿」,又叫「優波離」。
佛一舉一動,優波離尊者都記得;佛一生的事情,他都清清楚楚的。
釋迦牟尼佛還是悉達多太子,他剛出生的時候,有位住在深山的阿私陀仙人,特地來王宮為太子祝福。他對淨飯王說:「太子具足稀有的大丈夫相!若太子繼承王位,將來就是轉輪聖王;若出家修道,一定會成為證得宇宙真理的大覺悟者。」
淨飯王因為有阿私陀仙人的預言在先,擔心太子出家修道的憂慮與日俱增,所以想盡方法來討好太子,一切事情,都是他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可是悉達多生來就沉默寡言,不貪圖世間的榮華富貴,歡喜清靜孤獨。他的父親就恐怕太子不願繼承國王位,所以為他建造許多美麗的宮殿和花園,還預備不知多少的宮娥婇女來服侍他。可是太子是個少欲知足的人,不貪這一些個物欲誘惑,他什麼也不要,不為所動。
隨遊四門,生老病死
有一天,悉達多太子因為覺得在宮中很悶的,要求父親讓他到宮外去看一看。淨飯王因為要討好他,不敢拒絕他,也不敢叫他不去,那怎麼辦呢?於是乎,就下令預先把街道都清理乾淨了,攆走閒雜人,不准他們接近太子,心想這樣他出去遊玩遊玩,大概也不要緊吧!
太子只帶著車匿,先到東門去遊覽;東門是個生門。本來已把閒雜人都攆走了,沒有閒雜人了,可是偏偏就遇到一個婦女,抱著肚子呱呱地喊叫,痛苦得不得了!太子沒有見過這樣的情形,就問護衛車匿:「這是怎麼回事?這個女人怎麼又哭又叫著?」車匿說:「這個女人要生小孩子了,小孩要出生的時候,她很痛的,受不了!」太子一聽,想:「喔!生小孩子是這麼痛苦啊!」就說:「我們回去啦,不要看了!」於是就回王宮。
第二天,到南門去遊玩。到南門,看見個什麼人呢?見到一個老人,老態龍鍾的,雞皮鶴髮,牙也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聾了,頭也晃頭了,也邁不動步了,身體都不幫忙了。眼睛也不幫忙了,看什麼東西看不清楚;耳朵也不幫忙了,也聽不見人家說什麼,人家說什麼,很大的聲:「啊!你說什麼?」這麼樣子,太子一看,就問車匿:「這個人怎麼?」車匿說:「太子!這個人老了,他老得這樣子!人老的時候,耳聾眼花,牙也掉了,吃東西也不香了,這個又流口水,又淌汗啦,吃飯也不知道怎麼吃了,睡覺也不知道怎麼睡了,走路更不會走了。」太子說:「人老了,就這麼樣子?這太辛苦了!太苦了!回去了,不看了!」於是乎,又不願意去遊歷,不願意去走,就回王宮了。
第三天,悉達多太子來到西門。這回見到一個病人,他病得很厲害,身上發冷發熱,又生瘡長癩,流膿淌水的,看著特別難看,在那地方「哎呀…哎呀…,我真不舒服,我真難過啊!」這麼樣哼哼呀呀地叫著。太子一看,就問車匿:「這個人怎麼這樣痛苦?」車匿說:「太子!這個人是病了!」太子問:「他怎麼病的?」說:「在世界上,很多人都會生病的!到生病的時候就身不由主了,坐也坐不住了,也不會走路了,甚至連水都不能喝了,也不會說話了。」太子說:「呃!有病就這麼辛苦!真是!沒有意思!不看了,回去了!」那麼就回王宮了。
第四天,到了北門。剛剛一出門,在在門外,看見一個人死在那地方,也沒有管理;那個身上又生蛆的,又流膿淌水的,又是蒼蠅呀、綠豆蠅呀,滿身都是生蛆下雜的。太子一看,就問車匿:「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車匿說:「太子!這個人死了。」「什麼是死啊?」「就是斷氣,沒有呼吸氣了,命根斷了。」太子問:「那怎麼又有生的,又有老的,又有死的,又有病的,人生都要這樣嗎?」車匿說:「每個人差不多都要經過這些階段。」太子一聽這樣,說:「啊!這樣的人生,太沒有意思了!」
出家修行,能斷諸苦
太子正在這兒說沒有意思,正說著,忽然來了一個比丘,穿著袍、搭著衣,就這樣從他身邊經過。太子就問車匿:「這個人是做什麼的?」車匿說:「您問問他就知道了。」於是悉達多太子就問這個比丘:「你是什麼人?」他說:「我是個出家人。」
太子問:「什麼叫出家人?出家人是做什麼的?」比丘說:「我出家做比丘修道,就是為了要脫離生老病死苦的束縛。離開生老病死苦,然後就了道了,就能不生不死,就不受這個生老病死苦的拘束,可以成佛的。」
太子一聽,這個沒有生老病死,這不錯的,就很注意的。這時候,太子迫不急待地問:「喔!那你可以教我怎麼樣出家嗎?你可以做我的師父嗎?」原來,這位比丘是淨居天人,故意化現成一個比丘,來度悉達多太子的,來指示他,因為他機緣將要成熟,應該出家修道去了。可是,當太子一問他的時候,這位比丘把錫杖往地上這麼一振,就踴生虛空,不見了。
這時悉達多太子也沒有法子學道,出家的希望落空,只好又回到王宮裡去了。
親自隨佛,逾城出家
回到宮中,悉達多太子終日悶悶不樂,一直想著這生老病死的問題。這個時候,在印度有一些個相師來到王宮,就對他父親淨飯王說:「太子如果在七天之內,不出家的話,他就可以成為轉輪聖王,整個一四天下,就是我們整個世界的國家都要受他管。只要您留他七天,七天後,他就可以成為轉輪聖王了。」這整個世界不是單單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南贍部洲。怎麼叫一四天下,就是南贍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淨飯王深信不疑,於是下令派遣軍隊,把悉達多太子所住的東宮給圍起來,裡外的交通都斷絕了,就像現在所謂的戒嚴。這戒嚴令,不准裡邊的人到外邊去,也不准外邊的人到裡邊來,也就是封鎖,令消息都斷了。
可是,悉達多太子因為有大善根,雖然被人看管著,但是他還是不迷。當時淨飯王也選了很多美女,在東宮給太子娛樂。太子見到這些個美女,也就等於沒有見到一樣,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所謂「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內無身心,外無世界。
就在這個時候,淨居天人又現身了,對太子說:「太子!你是不是貪圖這個世間的五欲,把宿世的願力都忘了?你現在還記不記得宿世發的願?」悉達多太子說:「我沒有忘,但是現在我也沒有法子!」淨居天人說:「如果你沒有忘,還想要出家修道的話,我可以幫助你。」太子說:「你能幫助我,那最好了!」
於是乎,晚間就叫車匿備好車馬。預備好車馬,準備和車匿從後花園衝出去。正在這個時候,四大天王現身,每一位天王各捧著一條馬腿,就這樣悉達太子和車匿,連人帶馬一起踰牆而去,從虛空就飛出去了。一飛,飛了有三由旬(由旬,就是古印度計算里程的數目;一由旬,相當於現今的四十里),然後就在雪山降落。太子剃除鬚髮之後,把寶冠及衣物交給車匿,回去稟告淨飯王,請他們不必掛念。
淨飯王知道候,雖然很捨不得太子出家,但是已沒辦法挽回了。於是就派遣五位人,伴隨太子在雪山修行。修道這時候,感應到天獻麻米,悉達多太子一天就吃一粒麻和一粒麥,這麼維持他的生命。其中三個人,受不了這種苦,就離開到鹿野苑去修道。另外,兩個人因為看到悉達多太子喝了牧女所供養牛奶粥的這種情景,就認為太子現在不能受苦了,他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所以也走了。五個人都離開了,唯有車匿就陪著悉達多太子修道,始終不離。
這個車匿,就是這位優波離尊者,所以他才說:「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見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我親自隨著佛,從東宮裡就騎著馬飛出城出家去;我親自見著佛,在雪山六年之中,行這種難行的苦行,忍這種難忍的苦行;我親自見到佛,降伏諸魔、制諸外道。怎麼降伏諸魔呢?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
本來釋迦牟尼佛在雪山就可以成佛道,但是因為恐怕世人誤會,說是這成佛道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所以就不在雪山成道。於是乎,走到菩提樹下安坐,他就發願了,說:「我如果不成佛道,我始終不起於座。」於是坐到這個地方就不起身。
不起身坐到第四十八天時,這六欲天的魔王波旬,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十二種的變化。魔王也會算,也會觀察的,看看為什麼我作這麼一個稀奇古怪的夢呢?一觀察,喔,悉達多太子坐在菩提樹下,就快要成佛了!這是不可以的!我一定要去破壞他的定力。於是就派了四個魔女,都生得非常美貌。魔就是妖怪,妖怪雖然是妖怪,但是她們也不願意醜陋,歡喜漂亮。這四個魔女,就去擾亂悉達多太子的定力。現三十二種的媚相,來引誘悉達多太子,想要叫他生出一種凡心來,生出一種愛欲心來。
悉達多太子既沒有愛,又沒有欲,雖然不是木頭,但是他可在這種境界上而不被境界轉,所謂「眼觀聲色內無有,耳聞塵事心不知」,他不被魔女這種魔力所搖動。魔女雖然再美貌,誘惑的力量雖然再大,他也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坐到那個地方,寂然不動,一點都沒有動心,不生這種愛欲心。能以對境界上而不動這種心,對境無心。
這個時候,悉達多太子就作一種不淨觀。他就觀想著:「呃!妳們現在來騙我?妳雖然相貌生得美麗,不過都是帶肉的骷髏,九孔常流不淨。眼睛就有眼屎,耳朵就有耳屎,鼻子就有鼻涕,口就有口水、黏痰,那麼再加大小便,更是不淨。每一個毛孔裡頭生了好多蟲,周身都不清淨,污濁邋遢。」那麼這樣一作觀,把這四個魔女都給觀得就像老太婆似的,老態龍鍾的樣子。
這四個魔女,一看自己後,就互相一看,妳看我也老得這麼樣子,雞皮鶴髮,行步龍鍾。她看她也是鼻涕黏痰,周身都是污穢、不潔淨,周身都是蟲。她們這四個魔女,對面互相一看,也就作起嘔來了,互相這麼一吐,知道自己都是老得這個樣子,也沒有法子騙悉達多太子了,於是都跑了。這個把這個魔給降了。
這魔王看四個魔女失敗回來,很憤怒的,於是親自率著魔子魔孫一起來,想把悉達多太子殺了。可是悉達多太子怎麼樣呢?還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也不生恐懼心,在那坐著入了無諍三昧,不和人鬥爭。因為要是一動念,就和魔會接觸上;若念頭不動,魔也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魔王也不能惱亂悉達多太子,沒有法子了,就率著魔子魔孫都退了,也就跑了。
這就是優波離尊者,親眼看見如來降伏諸魔的事情。
親見如來,制諸外道
佛沒出世以前,在印度都是婆羅門教。這婆羅門教,也是一種外道的宗教。那麼,佛沒成佛以前,外道很盛行的,人人都去拜外道做師父。等佛一成佛道之後,這些外道的弟子就都去拜釋迦牟尼佛做師父。好像老迦葉尊者、目連尊者、舍利弗尊者等等,他們原都是修外道的,都拜佛做師父。很多人就去跟隨釋迦牟尼佛,其他外道就妒忌,屢次想要害佛。
有一個外道,名字叫申日。他怎麼樣啊?他在飯裡下毒,預備供養給釋迦牟尼佛。佛看見這毒飯來了,他先這樣想:「天下凡有三毒:一者貪婬,二者瞋恚,三者愚癡。我心裡沒有毒,吃這個毒也不會毒死我;內裡頭沒有,它就不會發生作用的。」於是乎,把這毒飯也吃了,也沒有毒死,也沒有事情,這是一種。
有一次,有外道就用酒把五隻象給灌醉了,預備到這個地方來把佛給撞死。因為象醉了,醉象的力量最大,也沒有人可以制服得住。殊不知,這五隻醉象衝著釋迦牟尼佛來了,佛把手一伸,由這五個手指頭上就變化出五隻獅子。這五隻獅子一出來,那五隻醉象就伏地不動,都駭得就趴到地上,幾幾乎給駭死。
這是釋迦牟尼佛制諸魔外道這種的力量。這都是優波離尊者他親自見到的,他說:「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他又親自看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往昔發願,嚴持戒律
釋迦牟尼佛看見優波離尊者,在過去無量諸佛的教中,他都是持戒第一;他在往昔就發願嚴持戒律,要修行這戒法。現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成佛,優波離尊者仍然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佛就教他在這個佛法裡邊專門來修行戒律。
「優波離」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出現」。怎麼叫出現呢?就是太陽出來的時候他出世,所以這就叫「出現」,翻譯這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翻譯為「上首」,他是持戒最第一的,對佛所說的戒律絲毫都不犯的,對於戒律上最精嚴;所以在佛的弟子中,優波離尊者是持戒第一。他是規行矩步的,絲毫也不馬虎,對於行住坐臥這四大威儀,都特別注意。這四大威儀之中,他沒有一樣不合乎規矩的,都是中規中矩的。
在佛教裡中,有「律師」,就是專門修持戒律的;有「法師」,就是講經說法的。就單「法師」兩個字,有兩個意思:講經說法,「以法施人」,以佛法來布施給人,這叫「法師」;又有一個講法,就是「以法為師」,以佛法為自己的師父,也叫「法師」;法師,就講經說法的。還有「教師」,就是研究教理的。又有「禪師」,就是參禪打坐的。又有律師,就是研究戒律的。因為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比丘就要以戒為師。所以修行最要緊的,要精持戒律。
結集律藏,主持毘尼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弟子均極悲傷,因此發起結集三藏。所以,佛入滅後的初夏,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葉窟舉行結集,由阿難尊者先誦經,結集成經藏。爾後,結集律藏時,由優波離尊者為律主,來誦律,在一夏之間,一日誦一律,分八十次誦出根本律法,而結集出律藏,這就是所謂的《八十誦》。
這《八十誦》,就是當時比丘犯戒呢,佛就隨時訂戒律,說:「以後就不准犯這個規矩啦!」每犯一條就訂一條,每犯一條就訂一條,都是對優波離先說,然後命尊者當眾宣佈,他才對大家來說,這個以後就成為戒律。那麼這樣子,優波離尊者因為親耳聽到佛的吩咐,要大家遵守戒律,所以他自己對戒律也特別精嚴,嚴持不犯,所謂「旛幢高樹,登峰造極」,戒律的戒幢,樹得很高的,對於戒律,尊者是最有研究了。
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煩惱,對治生活惡習所制定的教團規則;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針對弟子所犯的過失而定的規範,是隨犯隨制,屬隨緣制戒。律藏就是整理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亦即「戒」由律藏所詮說,而律藏則為「戒」的根據典籍。
戒,就是止惡防非。這個戒律,也是出家人一個最好的準繩,最好的規矩,所以這個就是大眾的一個基礎,像石頭那麼堅固的一個基礎。如果出家不持戒律,那就沒有基礎了,將來一定會墮落的。
執身執心,得阿羅漢
佛問每一個弟子、每一個菩薩,各人所證得圓通的道理。優波離尊者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說:「我曾經親自隨著世尊逾城出家,親見世尊在雪山修行六年的種種勤苦,也親見世尊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從此之後,我深深地知道這個貪欲為諸漏的根本,狂心頓歇,就解脫了世間種種貪欲煩惱。世尊教我專門持戒律,乃至教我持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一切的性業、遮業,都清淨了。因為守戒守得清淨,所以業也都清淨。身心都非常清淨、非常寂靜,於是就證果成阿羅漢了。」
怎麼叫「三千威儀」呢?出家人,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律。二百五十條戒律,配以行住坐臥四威儀,行有二百五十條、坐也有二百五十條、住有二百五十條、臥有二百五十條。這行、住、坐、臥,這叫「四大威儀」,行要有個行的相、住有住的相、坐有坐的相、臥有臥的相。
行,要「行如風」,這個「風」,並不是像颳颶風那種風,是輕風徐來,好像微風那麼慢慢地;走路不是那麼慌裏慌張、冒冒失失地,不是那樣子,是慢慢走。住,站到那個地方,一定也要有一個站相;怎麼樣的站相呢?「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樹似的,在那兒站得直直地;不是東歪西倒這樣子,站有站相。坐,要「坐如鐘」,坐到那個地方,像一座鐘似的;古來鐘擺在那個地方,它不動彈的。臥,要「臥如弓」,身體像一張弓似的彎著。臥的時候,要吉祥臥;就是躺到那地方,右手托腮,左手搭胯。
威儀,是「有威可畏,有儀可法」;這就是行有行的威儀、坐有坐的威儀、站有站的威儀、住有住的威儀。那麼「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圓滿,就各具足有二百五十條功德,這合起來成一千功德。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受持這三聚淨戒圓滿,就各具足有一千功德,所以這成為「三千威儀」。
怎麼叫「八萬細行」呢?這個細行,本來是有八萬四千。以三千威儀,再配以身口七支(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就有二萬一千功德。二萬一千功德再配以貪瞋癡三毒,也就是去貪就有兩萬一千的功德,去瞋就有兩萬一千的功德,去癡就有兩萬一千的功德,再加上一個「等分」,去這個煩惱,又是兩萬一千的功德,這總共是八萬四千功德,又稱為八萬細行。細行,是很微細很微細的。
怎麼叫「性業」呢?性業,是它的本體,不必你犯才犯戒;就是沒有犯,這個本體就是罪惡。這戒是什麼呢?這叫「性戒」;性戒如果不制止,你一犯就成業,好像「殺、盜、婬、妄」的四根本戒,是為性業。這四種戒你若犯了,不通懺悔的;可是,講是這樣講,你若犯了,真正痛改前非、生大慚愧心,也可以的。所以性戒是制止性業造的業,就是殺、盜、婬、妄。
怎麼叫「遮業」呢?就好像本來你不會犯戒的,因為你用某種東西,它就導引著你去犯罪了。好像有一個人受了五戒,他有一天,就守不住這個五戒了;他就想:「我好喝酒,酒沒有關係嘛!受五戒,殺、盜、婬、妄都可以受,這酒戒犯了,大約也不成問題。」他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己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喝點酒不要緊。於是就去買了白蘭地、或者威士忌;買回來要喝酒,一想:「啊!沒有什麼菜。」中國人喝酒,一定要吃預備一點好的菜,這才能喝酒。他想:「若有一個小雞子來送酒,這最好了!」偏偏他這兒想雞,鄰居就有一隻雞跑過來了;他左右望望都沒有人,啊!一把就把這雞給抓來了。把這隻雞抓來,這犯了盜戒了;然後他把這隻雞就殺了,這又犯個殺戒。正這兒喝酒、吃雞肉,鄰居這個女人就過來找雞,就問:「我有一隻雞丟了,你看見了沒有?」他說:「我沒看見哪!」這也打妄語了,妄語戒也犯了。他又看看這個女人,生得雖然不太十分美貌,但也都過得去,於是就生了一種婬欲心,把這個女人也給強姦了。本來他以為就犯一戒不要緊,結果因為喝酒,就犯了盜戒、犯了殺戒、犯了妄語戒,又犯了婬戒,殺、盜、婬、妄、酒,五戒一齊都犯了!就因為這一個「要飲酒」。
所以佛叫我們不要飲酒,飲酒,這就叫「遮業」。好像你吃葷,你就犯了殺戒了;你若不吃葷,自己與這殺業就沒有關係;這「吃葷」也是遮業。或者是你開墾地,受戒的人,不能種田、不能種地的;因為什麼呢?你種植、開墾地,也會殺了很多畜生的,所以這都是遮戒。在真要持戒的人,就不能飲酒、不能吃葷、不能開墾土地,這種種的事情不能做的,這叫「遮戒」;要遮止、禁止這一件事情,這叫「遮業」。
優波離尊者說:「我是大眾裏邊的一個綱領、一個管紀律的,就是大眾裏邊的上座,給大家作模範,眾人都跟著我學。紀是法紀,所有的戒律都歸優波離來管。世尊親自印證我持戒精進這種心,大眾認為我是修行嚴持戒律,是持戒第一。現在佛問誰是圓通,修哪個法門最為圓通。依我修證,以執持戒律來修身就得到大自在,非常快樂、非常自在。我修身把身戒不犯了,其次我又持戒修心,執持心戒,使心得到大光明。身戒,是屬於小乘的阿羅漢所持的;心戒,就屬於菩薩了,在心意識都不犯戒的。這時候,身戒也持得圓滿,心戒也持得圓滿,所以身心就都通達了,都通利了。通利,就是非常的自在、非常的快樂。身心一切都得圓通,所以這持戒律修身的法門,我認為它是第一了。」
南山規範,緇門基石
「波羅木叉是大師,依教奉行修總持」:波羅提木叉是梵語,翻譯中文是敬法,也就是敬解脫。要修善法,對治不善法,而得到解脫。你修戒律,修這個金剛光明寶戒,就好像在黑暗中遇到光明,又好像窮人得到寶藏。釋迦牟尼佛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佛住世,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以誰為師呢?」佛答覆,要「以戒為師」。所有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必須要依照戒律去修行。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法就會滅亡;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就住世。所以持戒,依戒修行,是最重要的。依教奉行修這個戒律,也就等於一種總持。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金剛寶珠常在握,美玉無瑕時護之」:金剛寶珠也就是戒律。優波離尊者常常護持戒律,就好像金剛寶珠總在手裡這麼執持一樣。美玉無瑕,也就是護持這個戒律,就像護持一塊美玉似的,不能把它隨便,不保護就會跌碎了。所以時時都要保護它,時時要護持這個戒律。
「諸佛本源精進力,菩薩母體篤行思」:什麼叫諸佛本源呢?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成佛的一個源流,你若不持戒律就不能成佛,你持戒律才能成佛。要精進,又要用功,勇猛精進去修這個戒律,才能達到佛果。這個戒律也是菩薩的母體,所以你要很誠懇的,很堅固的去修行,審思之,明辨之,要這樣子。
「西土南山規範普,緇門楷式眾基石」:西土,就是印度;南山,就是道宣律師。道宣律師因為精修戒律,所以感動天人陸玄暢給他來送飯。所以這部《南山律》,在中國是很普遍的,也是緇門楷式的眾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