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10-3
- 最後登錄
- 2025-5-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821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81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文開書院、文武祠(文祠懷古、宮牆虎跳、西院書聲)
位在鹿港的文祠與文開書院雖為不同建築主體,但因相鄰宛如一體。文祠建於清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祠中供奉文昌帝君供民眾祭祀,每到考季就有絡繹不絕前來祈願的家長與考生。而文祠也是鹿港詩文學的發展重地,鹿港首個詩社「拔社」就是設立於文祠之中。文開書院則是建於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是由鹿港海防同知倡議地方八郊富豪所興建,讓鹿港的學子有可學習漢文學的場所。文開書院不幸於民國六十四年遭逢祝融之災,建築主體與許多文物皆燒毀,不過也令政府重新重視富含文化歷史的文開書院,撥款重建書院風采。
文開書院為中部地區最早的學府,為鹿港文化的搖籃,於清道光四年(1824)
由鹿港同之鄧傳安率日茂行林文之子林廷璋等士紳捐建而成,其書院名乃是為了紀念台灣文化始祖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而名之,歷時四年完成,日據時廢止,院內藏書三十餘萬冊,二萬餘部,但今已散失,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九日因無名火燒毀,於七十四年由政府撥款重建修峻完成,重修時因建築師所學乃西洋建築,故無法重修原貌。沈光文於荷蘭時期來到台灣,教導漢民讀書識字,被譽為「台灣漢文化之祖」。
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曾在鹿港另設公學校,因恐儒生聚集滋生事端,因此勒令書院停學,其後書院因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造訪而易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目前書院左側廂房內,嵌有北白川宮紀念碑,其碑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再度受損,民國91年重修,至民國94年完成。
書院之左為青雲路,昔日設有牌樓,上書「青雲捷步」。文開書院結構分為三進:
第一進:三川門,為門廳。
第二進:前堂,為書院的祭祀空間,中祀徽國公朱子(朱熹),為閩派理學之代表,旁祀海外寓賢八人(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荐、郭貞一、藍鼎元),悌勵莫忘本源,並以先賢品德為榜樣。
此處祭祀海外八賢,不但有功於台灣文教,亦是孤忠耿介與平亂的有功之士,可知書院制度不只強調知識教育,人格教育亦是首要之務。
後半部的講堂,則是治學的重心。講學方法,通常山長坐在前面,學生各自閱讀自己的書,有疑惑不懂的地方,才請教山長,有時則由山長開講。
第三進:為後堂,書院院長居住之所。左右兩旁共設十四間學舍。
書院修業完畢並不能取得任何學位或資格,和科舉考試並無直接關聯。所以書院並非是獲得功名頭銜的地方,而是真正讀書的場所。
此書院造就鹿港地區八位進士、十六位舉人、百餘位秀才(清佔領台灣213年間有進士29位舉人535位) 。
一、文祠
文祠主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為考試之神,又稱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靈應帝君,明史.禮志記載:「梓潼帝君者,姓張,名亞子,居屬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文廟是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由鹿港同知薛志亮及陳士陶等地方士紳共同捐建而成,昔日於上元及中元兩節日,鹿港各地方士紳在此集會並舉辦盛大的祭典儀式。
文祠的環境清靜自然,鹿港最早期的詩畫社發源於此,其結構排列同文開書院及武廟橫向一字排開,合稱文祠。
文祠常被誤稱為「文廟」,其實,鹿港雖為文風鼎盛,但因不是縣治,在傳統體系上是不能蓋「文廟」供奉至聖先師孔子,只好在清嘉慶17年(1812年),由官民共同倡建「文祠」,供俸文昌帝君。
文祠的格局簡單大方,中庭為祭典儀式舉行場所,正殿供奉文昌帝君的祭祀空間,兩壁有許多鹿港近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如歐陽錦華、黃世傳、施人豪等,氣韻各異,巧妙不同,值得細品。
文武兩廟交界處,在有一虎井,因水質甘美,適宜烹茶,故享有「虎泉煎茗」,及蓬萊第一泉之美譽,可惜今日已封閉。內有泮宫(或稱學宫) ,為昔日之書院,及呈半月型之泮池,內種荷花,其意為學做君子,此地在皇宮內始可成為圓形,昔日學子成為「生員」稱之為「入泮」金榜題名時需繞池三圈,日後再行謝師儀式。
孔廟內有乳釘(*註*)共一百零八顆,代表孔子所教弟子較有成就者共一百零八人。
*註*---乳釘:台灣風物---稱其為「子婿眼」,當伍子婿被賜死自刎時,吩咐死後雙眼要釘在東門,以期能親眼看見吳王因忘恩負義而被越國打敗。
二、武廟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儒教稱文衡帝君或山西夫子),於嘉慶十六年(1811)由地方富紳蘇雲從倡議同之薛志亮率先與地方民眾共同捐建而成,廟內主祀之神像--關公、周倉、關平乃清代福建著名工匠之作品,其神態威嚴肅穆。
武廟之右畔,栽種許多高大老樹及百草花卉,每年秋末,菊花盛開,正是人們扶老攜幼,郊遊玩耍的好地方,故有「沙墩買秋」之美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