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924|回覆: 1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分享] 鹿港文化之旅導覽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28 19:10: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鹿港由來

鹿港鎮隸屬 彰化縣,位於彰化平原西北邊 鹿港溪口北岸,北緯24度至24度10分,東經120度22分30秒至120度30分。東接秀水鄉,西瀕臺灣海峽,南以鹿港溪福興鄉為界,北以番雅溝線西鄉和美鎮為界,是本省一個著名的文化古鎮。鹿港全鎮面積 71.802平方公里為一狹長市區,西北到東南長達2公里,中部最寬處750公尺。

「鹿港」或「鹿仔港」地名來源四說

1. 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臺灣西部平原,從荷蘭據臺時期到清初,鹿群遍佈,那時有不少從事鹿皮、鹿脯的買賣者。當漢人從鹿港上岸之後,很可能看到海港附近有鹿群,於是稱之為「鹿仔港」。而「仔」字又是漢人慣用字眼,至今仍有地名曰「崙仔頂」、「橋仔頭」等。

2. 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番巴布薩族 (Babuza) 盤據之地,平埔族 Rokau-an 一語的轉譯。

3. 地形似鹿,故名「鹿仔港」。

4. 據說昔日這個地方是米穀集散地,因為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而得名。根據鹿港鎮公所編印的「地名釋義」:「雍正6 年彰化縣設立倉庠於鹿仔港米市街西畔,門首有匾曰:天庾正供 (彰化縣誌道光版載有此事,計得倉庠一十六間) ,因廩之方者曰鹿,竊以此命名曰鹿仔港。」在清朝福建一帶,確實有「鹿港米」的專有名詞流傳,鹿港也有一條街叫做「米市街」,今名「美市街」,可知鹿港為米穀集散地之事不假。

本鎮氣候,春耕缺水,是本鎮常有的現象,一九二三年(大正十二年)十月二日至十三年二月十七日,甚至創下連續一O六天不下雨的記錄。 鹿港號稱「風頭水尾」,除了旱潦不時,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

    每年九月即開始吹起東北季風,隨著冬季的來臨,風速不斷增強。由於季風吹經台灣海峽造成「風管效應」的助長,十一月至次年一月常出現秒速超過十公尺的強風,月平均風速也都在每秒九.五公尺以上,本鎮耆老稱之為「九降風」。由於本鎮冬季本來就少雨,九降風加速水份的蒸發,使土壤更形乾燥,機械風化作用盛行。

雍正九年(1731),鹿港正式被開放為島內貿易之港。清乾隆初期,成為中部米穀集散中心。

來自泉州的移民大量湧入,造成鹿港居民80%以上為泉州籍,因而被稱為最具有「泉州風」的城市。

全盛時期,從乾隆49年開港,到道光30年(1850)港淤為止,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當時鹿港人口據說約有10萬人,港口每日有100艘左右的帆船進出,最大的甚至可達500頓,「鹿港飛帆」逐成為出名的盛景。

咸豐8年(1858)天津條約制定後,清政府鑑於鹿港當時已不能出入大船,因而割捨了它。開放淡水基隆安平打狗4大港與外國通商。這決定,導致鹿港對外貿易被這四大港搶去。到了光緒末年,鹿港面臨了天然優勢盡失的窘境。

日據時期,許多鹿港居民紛紛出外謀生,稱為「鹿僑」。從能吃苦耐勞的碼頭苦工,到學有專長的文士,都受各地歡迎。「鹿港查甫,台北查某」,便稱道鹿港南人種種優點及台北女人巧於裝扮,受到當時社會注目。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11-28 19:15:02 |只看該作者
鹿港廟宇大約有60間寺廟,列入古蹟

閤港廟,即全鹿港居民一起崇信的廟,如龍山寺、天后宮、城隍廟等等。

角頭廟,某一區域居民所共建、共祀的廟,如鳳山寺、忠義廟等等。

人群廟,由同一方言或祖籍的人群,為共同鄉土神所建的廟,如南靖宮(漳州人)、三山國王廟(潮州客家人)、興安宮(興化人)等。

宗族廟,某一姓氏、族人為其崇信的神明而建的廟,如郭姓的保安宮、錢江施姓的真如殿。

範圍難界定,信徒紛雜的廟,如奉天宮等。

三大古蹟
古剎蓮香 - 龍山寺

寶殿篆煙 - 天后宮

書院夕照 - 文開書院

八景十二勝
八景:
龍山聽唄.文祠懷古.后闕篆煙.曲巷冬晴.辜館采風.舊街雅集.江城春望.彰濱曉色。

十二勝:
楊橋踏月.鹿溪競渡.敬義讀碑.興化慈暉.新宮謁祖.鰲亭燮理.三山靈蹟.地藏普濟. 浯江相思.隘門後車.甕牖尋幽.慕仁問巷。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11-28 19:51:02 |只看該作者
一.天后宮(寶殿篆煙、后闕篆煙)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民國前321年,萬曆19年),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三條巷內),奉祀天上聖母媽祖,為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瑯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際,其族侄施啟秉等感念媽祖神靈顯赫,恩被黎庶,而懇留聖像於天后宮崇祀,是為台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

康熙48年(1709年)由士紳施世榜開築之施厝圳(八堡圳),經歷10年竣工,該圳開發完成後,吸引大批的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而漳.泉的移民大多由鹿港上岸,鹿港逐成為移民的重鎮。移民日益增多,對於庇祐航海平安的媽祖信仰益加虔誠,原本就有的廟宇已不敷使用。

鹿港天后宮於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昭和十一年(1936年)、大正11年(1922年)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地方人士為感念施世榜的善舉,於天后宮右側廊內供奉其長生祿位。

施世榜原是福建晉江人,有人認為他是施琅的「從侄」。在朱一貴抗清事件時,隨施琅的第六子施世標來台平亂,任兵馬司副指揮,後來落籍台灣,逐漸有大片田園。施世榜為人慷慨,樂善好施。除了獻地建天后宮外,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修築「八堡圳」。主要是引濁水溪的上游水源,灌溉彰化平原,對中部開發貢獻極大。每逢農曆10月25日施世榜生日,施氏後代子孫會在天后宮右廂房舉行隆重祭典至今不絕。

鹿港天后宮在嘉慶年間稱為「聖母宮」,乾隆52年(1787年)大學士福康安以官帑於鹿港海墘另興媽祖廟,此乃清高宗乾隆皇帝所勒建的新祖宮,為清朝官方所祭祀的廟宇。在鹿港為分辨這兩座媽祖廟宇,鹿港聖母宮稱為「舊祖宮」,後建之官建媽祖廟則稱為「新祖宮」。

天后宮曾於嘉慶及同治年間數度由泉廈等八郊結合地方士紳捐資重修。其宮內宮務活動以及文物深受清代來台官員的重視。目前宮內仍保有雍正皇帝御賜「神昭海表」匾,乾隆皇帝「佑濟昭靈」匾,光緒皇帝「與天同功」匾及福建巡府王邵蘭,鹿港同知王蘭佩,孫壽銘,福建陸路提督許文莫等官員所敬獻的匾額,此皆為鹿港天后宮極重要的文化資產。

天后宮香火鼎盛,建築也相當可觀。尤其是1922年的大整修,更是集合全台一流匠師,精工細作而成。前殿由著名的泉州匠師王益順評審,其侄王樹發執行。正殿由新莊第一手大師傅吳海桐負責。石雕是惠安匠師蔣馨承包;木雕由鹿港名師李煥美領同門李松林、施禮完成;而彩繪則是鹿港名師郭新林、柯煥章的大作。

昭和元年(1926年)十一月十日,由當時天后宮管理人郭振英等二十一名人員,聯名向台中州申請「鹿港天后宮改築寄附募款許可」,鹿港天后宮獲得改築許可後,地方士紳成立「鹿港天后宮改築總代」,由辜顯榮、陳懷澄、陳培堯、郭振英、黃禮永、蔡敦波、王舜年、黃則騫等九十六位人士組成。天后宮由正殿開始重修,正殿神像暫時移至三川殿供奉,時值鹿港龍山寺於昭和二年(1927年)重塑觀音神像,並供奉於護龍,故鹿港有一句俚諺:「龍山寺觀音媽企護龍,媽祖企拜亭」(台語)的源由。  

民國48年慶祝媽祖誕辰一千週年,由地方人士發起重建後殿,籌組「玉皇殿興建委員會」,直至民國60年完成後殿重建。

牌樓
 
鹿港天后宮前廣場原為紅磚地坪,民國四、五十年代,全省各地媽祖廟紛紛至鹿港天后宮進香,為迎接廟宇的進香團,天后宮均在廣場前搭起臨時的牌樓,以示歡迎進香之意。     

民國六十二年由「同安寮廈十二庄」信士捐建天后宮廟前牌樓,牌樓由鹿港大木匠師施坤玉設計,後由施金鐘施做,屋頂上的斗栱及樑柱是以水泥鑄模而成,燕尾式的廟宇飛簷起翹,曲線流暢。牌樓採四柱三間式建築,牌樓樑柱原為朱紅色,民國九十二年改漆為鎏金色,更顯得莊嚴肅穆。  

天后宮牌樓的對聯,於民國六十二年興建時,由張維瀚、吳萬谷及當時總統府參軍陸軍中將何志浩等三位書法家所敬撰的墨跡。民國九十二年牌樓重修時,對聯聯文不變,由鹿港籍書法家施文炳、施國華、施招澤等人揮毫的墨跡。

「同安寮廈十二庄」分別為同安村、盧厝、新興村、大有村、西湖村、番同埔、牛埔厝、崙雅腳、浮景村、番社村、社尾村、西勢庄等十二個聚落,由於居民多為同安人,故又稱「同安寮十二庄」。

三川殿
 
「入廟看廟門」,廟門是寺廟雕刻的重心,亦是寺廟對外的門面象徵,天后宮三川殿精采的石窗透雕,剔地起突的龍虎石雕,精緻的彩繪及棟架上的木雕,皆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匠師工藝。

三川殿的屋頂採用重簷歇山式的造型,在台灣的寺廟中,甚少廟宇前殿使用此類型的屋頂,天后宮的作法相當特別。鹿港天后宮的建築規模恢宏壯觀,廟宇格局為三進二院,分別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後殿。

三川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三川殿前步口,屋簷下方的牌樓斗栱,除了有橫、縱兩向斗栱外,另外增加斜栱出挑,形成有如網狀的格子,稱為「網目斗栱」,栱身為如意造型,又稱「如意斗栱」, 此種作法在溪底匠派所建造的廟宇均可看見,如:艋舺龍山寺、彰化南瑤宮、北門南鯤鯓代天府、新竹城隍廟…等。在天后宮的三川殿也可看見螭虎栱,有的前瞻,有的回首,交替疊置,表現出匠師建構廟宇時的意象及巧思。

正殿
 
正殿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殿宇面寬為三開間的格局,昭和二年(1927年)天后宮修建時,由正殿開始施做,當時正殿的大木匠師為海同師(吳海同),其木結構與彰化南瑤宮相似,但後來正殿的工程因故由樹發師(王樹發)組立完成,鑿花匠師則有來自泉州、潮州的工匠及鹿港的雕刻師傅共同施做。   

昭和八年(1933年)鹿港實行市區改正,日本人將不見天街拆除,鹿港城隍廟前殿亦遭拆除,當時城隍廟的管理人施性瑟將部分的木雕材料移至天后宮兩廊使用,目前兩廊的木雕作品明顯與三川殿的風格不同。兩廊為天后宮的鐘鼓樓,每逢迎神賽會即鳴鐘敲鼓,以示歡迎。位於龍邊廊道有一塊「鹿溪聖母宮重修碑記」,碑文述說嘉慶二十年(1815年)的重修始末,是天后宮重要的文獻史料。

正殿中間的御路石雕刻有牡丹鳳的裝飾,兩側露階欄杆有蓮花的造型,皆為青斗石材質。正殿挑高的空間與燻黑的木雕與神像,裊裊香煙中更顯加莊嚴。在正殿前步口的位置,有一捲棚造型的木架構建築,做為拜殿的空間,兩旁並開有二個拱門連接左右廂廊,廂廊內供奉有境主公與註生娘娘。
正殿的石雕為蔣馨石雕匠師水文師(蔣文水)的作品,以花鳥及三國演義的故事為雕刻題材,採內枝外葉的深浮雕工法,內容有「空城計」、「苦肉計」、「張松獻蜀圖」、「馬超戰許褚」等作品。另外,兩側的石雕為「博古花卉」,雕工之精湛,展現石雕匠師的工藝。

正殿內棟架上的木雕,大多為潮州及泉州匠師所施做,四點金柱的上方的棟架為三通五瓜,為使正殿內屋頂更為高聳,位於通樑的下方以牌樓疊斗的方式增加高度,並兼具結構力學的用途,此種作法可見於旱溪樂成宮、彰化南瑤宮、彰化元清觀等廟宇。  

正殿的神龕則為樹發師所承包,由泉州木雕師傅連吉師(黃連吉)施做,當時也結合了溫州、潮州及鹿港匠師共同參與,神龕的造型宛如一座寺廟,雕刻富麗堂皇,斗栱出簷、吊筒垂珠,神龕正上方書有「湄洲聖母」的牌匾,前方的龍柱雕刻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整座神龕更顯得莊嚴肅穆。
神龕上方有清朝雍正皇帝所御賜「神昭海表」、乾隆皇帝御賜「佑濟昭靈」及光緒皇帝御賜「與天同功」匾額。此三塊御賜的匾額,其共同的特色為皇帝所落款的印章,位於匾額的正中央。「佑濟昭靈」匾額為乾隆皇帝所御賜,原為鹿港新祖宮(官建媽祖廟)所有,由於新祖宮在光復初期無人看管,此塊匾額堆置於廟內,後來由當時鹿港鎮長陳培煦請人將匾額送修後,改懸掛在舊祖宮的正殿,保存至今日。

民國四十六年為迎接媽祖的千年壽誕,正殿神龕曾經局部重修,由旅居高雄的鹿僑捐資修護,此次的重修以正殿的棟架及神房的木雕彩繪安金為主。由於天后宮的煙火興盛,目前正殿的木雕及彩繪因香煙裊裊而燻黑。  

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年)天后宮重修完成後,因故並未舉辦謝土儀式,目前正殿四面的磚墻上方,尚留有當時的施工孔,表示天后宮尚未建設完成之意。正殿的磚墻勾縫為圓弧外凸造型,此種做法亦可在台北孔廟大成殿看到,為泉州溪底匠派的做法。

龍柱
 
天后宮有三對龍柱石雕,分別位於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的龍柱為昭和十一年(1936年)由蔣馨的匠師文華師(蔣文華)所雕刻,其造型為單龍盤柱,多鏤空雕,四爪握珠之造形,柱上裝飾有蝦、螃蟹、魚、鰲魚、八仙及封神榜人物。龍柱層層疊置,內枝外葉,雕琢華麗,為免龍柱遭攀爬破壞,廟方於柱外加裝鐵籠,以保護精緻的雕刻。此對龍柱為青斗石刻,八角柱身的龍柱,柱身長二五0公分,直徑三十六公分,為台中市樹仔腳林姓家族林昌、林福、林何氏嬌所敬獻。

正殿的龍柱為文水師(蔣文水)的作品,龍柱不論造形、材質、雕工、裝飾與三川殿的龍柱有其異曲同工之巧,均出自同一石雕匠派之工法。龍柱的造型為單龍盤柱,龍口呈八字型,四爪握珠並托住下巴,龍柱上有裝飾有老子、封神榜人物、戰馬…等。此龍柱柱身為八角形,柱身長二八二公分,直徑 公分,柱珠為青斗石刻,其上裝飾有魚、蝦、烏龜、螃蟹、等水族及八駿馬。

後殿於民國四十八年重修時,部份使用原廟宇舊有建材,龍柱即是其中之一。此對龍柱為單龍盤柱,五爪握珠,口含珠並露出二顆上門牙,柱身長二七五公分,直徑三十二公分,除有雲紋、岩石外,石柱的背面雕有鳳、凰、麒、麟等四種吉祥動物,依龍柱的造形與工法,此龍柱應為咸豐年間作品。台灣的龍柱甚少有五爪造型,鹿港天后宮後殿因供奉玉皇大帝,在民間信仰中玉帝乃至尊無上的地位,所以龍柱採以五爪龍柱造型。

三川殿後步口有一對特別的花鳥柱,此對花鳥柱為昭和十五年(1940年)由鹿港吳隨意傢俱行吳粒及吳反所捐獻。柱上有數十隻喜鵲飛上枝頭,裝飾有象徵富貴的牡丹花,每柱有鳳凰造型,有「鸞鳳和鳴、百花齊放」的氣勢。柱上落款有「吳反」的字號,吳反即是鹿港傢俱業著名的「阿狗師」。花鳥柱的柱珠為青斗石刻,其裝飾有蝦、螃蟹、麒麟、花鳥、等造型。

八卦藻井
 
藻井是建築物中最尊貴的做法,它的功能為隔斷過高的空間,以保持室溫及避免灰塵下落,藻井的做法能塑造室內富麗堂皇的效果。   

鹿港天后宮三川殿內的八卦藻井,為大木匠師樹發師(王樹發)所設計的作品,泉州溪底匠師所做的藻井特色,是以斗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即上方的天花板)中間覆以天花板。在台灣,同為王氏(益順師、樹發師)的作品且型式與鹿港天后宮相似的藻井,如新竹城隍廟、彰化南瑤宮,但以鹿港天后宮的藻井裝飾最為精采。

天后宮的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此層藻井的每一邊有八仙的人物造型與吊筒,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別為「四愛」及「漁、樵、耕、讀」,「四愛」為「茂叔愛蓮、羲之愛鵝、淵明愛菊、和靖詠梅」。

藻井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二斗齊集頂心,並雕刻蓮花於頂心明鏡。整座藻井宛如蜘蛛結成的網狀,所以匠師又稱為「蜘蛛結網」。藻井下方四個角落,各有四對獅座,分別為鹿港的雕刻匠師李煥美、李松林、施金福、施禮所雕刻,獅座的造型表現出匠師不同的匠藝,有公獅戲球、母獅攜子等各式表情。其中獅座雕刻有八仙之李鐵拐者,為施金福的作品,據李棟樑指出,施金福因本身行動不方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很喜歡雕刻李鐵拐,頗有隱喻的意味。

位於八卦藻井「薄海蒙庥」匾上方,有一對「蟾蜍座」,此木雕為施禮的作品,「蟾蜍」的造型無獅子的捲毛及獅鬃,古代文人雅士以蟾宮為月宮的別稱,科舉高中又稱「登蟾宮」。蟾蜍座有一隻口啣菊花,比喻長壽吉祥,另一隻口啣茶花,茶花為長春花,有「四季長春」之意。  

「薄海蒙庥」匾為道光十年( 1830年)由鹿港理番同知王蘭佩所書,「薄海」即指台灣海峽,早年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需經過凶險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先民皆蒙媽祖的庇佑平安抵台,對媽祖的信仰益加虔誠。另外,位於三川殿內另有數塊清朝官方所獻給鹿港天后宮的匾額,為天后宮珍貴的文獻資產。  

八卦藻井的下方 位於壽樑與柱子交角的地方, 有四隻「飛魚」, 其造型為龍頭魚尾,性好吐水,裝飾在建築物上,有防火災的喻意。文人視此龍頭魚尾的造型為鰲魚,有「獨佔鰲頭、科舉高中」的涵意。由於龍身雕有翅膀,鹿港的匠師稱之為「飛魚」,位於三川殿內的「飛魚」及「牡丹鳳」均為煥美師的作品。

三川殿後步口明間處的通樑,分別有獅座及象座的斗座雕刻,上方並有「人生四暢」的木雕作品,「人生四暢」象徵著人生中四件舒暢的事情,分別為「伸腰、掏耳、撚鼻、搔背」,此木雕為鹿港匠師施金福的作品。天后宮同一題材的木雕,另一處位於正殿神龕前欄杆上方,是泉州匠師連吉師(黃連吉)的作品,人物的雕刻栩栩如生,匠師將人生百態呈現在廟宇的裝飾藝術上,更為寫實。

後殿
 
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鹿港天后宮後殿遭受盟軍轟炸,後殿受損,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等神像先移至正殿內供奉。   
  
民國四十八年適逢媽祖誕辰一千週年,是年農曆三月初五鹿港舉行盛大的遶境活動,由於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年)重修天后宮時,後殿並未修繕,民國四十八年乃由地方人士發起重建後殿。

後殿在民國四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動工,工程由鹿港大木匠師水龍師(施水龍)及海師(施義海)擔任,泥水匠為炳師(郭炳)。工程歷時一年餘,民國五十年農曆正月初六完成砌基豎樑,同年十一月六日首期工程告竣,十二月六日並舉行玉皇大帝安座入火儀式。

後殿二樓原為三開間建築,民國五十二年天后宮委員吳孟津聘請坤玉師(施坤玉)施做後殿後續工程,並將後殿擴建成五開間的格局,二樓露台增建成八角型,使參香者有更大的參拜空間。當時後殿神龕局部雕刻為煥美師(李煥美)及傳師(施傳)等匠師施做。後殿石雕除龍柱為舊有的石雕外,其餘皆為蔣馨之孫張清玉率領匠師所施做的作品。後殿部份的雕刻及彩繪直至民國六十年八月始全部完成。

後殿前方有一口「天龍池」,為民國五十四年興建,此座天龍池的造型並不精緻,但天龍池的四周卻有鹿港當代文人郭新林、朱啟南、施讓甫、王重五及陳浚源的字畫,十分珍貴。

民國五十三年天后宮委請台南剪黏匠師葉鬃及葉進益施做正殿、三川殿屋頂上的剪黏,只可惜此部分的作品在日後屋頂重修時,已遭毀損。民國五十八年由陳穎派彩繪後殿,民國五十九年續做天后宮三川殿前步口,重新施做彩繪及貼金帛,民國六十一年施做兩旁八卦門上的門板除彩繪外,並請鹿港名書法家王漢英揮毫。八卦門板上的彩繪及書法因受風吹日曬,目前已嚴重剝落,亟需妥善維護。

鎮殿媽
 
正殿神龕內,最大尊的媽祖聖像,為昭和年間天后宮重修時新雕塑的神像,此尊媽祖為土塑,為天后宮的「鎮殿媽祖」。據施至輝指出,其父施禮曾提及,鹿港天后宮正殿土塑的媽祖神像與台南大天后宮正殿神像為同一派匠師的作品。  

鹿港天后宮正殿兩旁,有兩組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分別位於正殿神龕前及前步口兩側拱門旁,據李丕顯指出係是泉州匠師連詠川所雕塑。千里眼手執戟,眼觀四面,順風耳手持斧鉞,耳聽八方,其青面獠牙的造型,有著驅邪止煞的意味。民國五十年代曾再請鹿港匠師余鎮江重新髹漆整修,據鹿港神像雕刻藝師施至輝指出,此千里眼、順風耳神像姿態與神韻,極為優雅,為神像雕刻的經典之作。

鎮殿二媽
 
正殿神龕內第二尊媽祖,為同治年間重修天后宮時的鎮殿媽,此尊媽祖為軟身的造型,同治年間請泉州「西來園」雕刻師傅連來雕塑。昭和年間鹿港天后宮重修,由於正殿規模宏偉,所以重塑土塑正殿媽祖神像,,軟身的正殿媽則改稱「鎮殿二媽」。

湄洲開基二媽
 
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鹿港文人羅君藍為天后宮重修所撰的序文提到:「鹿港聖母之寶像,乃是康熙二十二年施靖海將軍之戎幕僚藍理,同湄洲之僧恭請而來,俾鹿崇祀,至雍正三年始建此天后宮」,說明了鹿港天后宮在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遷建於現址,湄洲祖廟開基二媽則為施琅將軍的幕僚藍理恭請來台,並將湄洲媽祖的神祇留在鹿港崇祀。   

湄洲媽祖的造型端裝素雅,手持如意,為泉州風格的神像雕塑,民國九十年代由鹿港龍山銀樓鄭應諧以金飾重新打造媽祖鳳冠,但仍不失開基二媽古樸的造型。湄洲媽祖因香火鼎盛,香煙裊裊,使媽祖聖像薰染成黑色,故又稱「黑面媽」。

進香媽
 
天后宮曾在清末至大陸進香時,所供奉的湄洲開基二媽聖像,險被大陸祖廟人員所留置。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天后宮委員施性瑟率領信士前往祖廟進香時,遂請泉州雕刻師「西來園」連來之子連詠川,仿湄洲開基二媽的聖像重塑一尊,並以此尊神像一同前往大陸進香,所以此尊媽祖稱為「進香媽」。「進香媽」神像平時供奉於正殿神龕正前方,農曆大年初一子時,天后宮恭請湄洲媽祖安座於正殿神龕時,才將「進香媽」暫時移至神房內。

古大媽
 
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廈十二庄」發生旱災,十二庄民至鹿港天后宮恭請媽祖至各村庄祭祀,祈求媽祖能庇佑地方,稻縠豐收。「廈十二庄」所請的媽祖稱為「古大媽」,由於是保佑當地農作物豐收,所以地方人士又稱此尊媽祖為「好收媽」。此尊「古大媽」聖像一直為廈十二庄所恭請的神祇,民國八十五年廈十二庄信士與鹿港天后宮協調,改恭請「進香媽」聖像,做為廈十二庄迓媽祖的神祇,直至今日。

船頭媽
 
早年,先民渡海來台開墾,均會在船上供奉媽祖神像,保佑航海平安,因而將此媽祖稱為「船頭媽」。船頭媽為鹿港天后宮年代最為悠久的媽祖神像,由於神像是隨船保佑航海平安,故神像只有八吋高。船頭媽祖目前保存良好,近年來,鹿港后宅潤澤宮十三王爺慶典時,后宅信士均至天后宮恭請船頭媽祖至境內遶境,祈求地方居民平安。

金媽祖
 
鹿港天后宮於民國九十一年起,以信士們歷年來所捐贈的三千多兩金牌,雕塑金媽祖神像。黃金媽祖並裝飾有鑽石、翡翠、日本珍珠及紅寶石等,除了純金媽祖外,另外雕塑二尊純金的宮女,隨侍於金媽祖的左右。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0-11-28 19:59:22 |只看該作者
奉天宮(開基蘇王)
 
鹿港奉天宮的蘇府王爺原是以爐主輪奉的方式,後於民國五十一年時興建,到民國五十七年時竣工,並且定名為奉天宮。蘇府王爺是傳聞在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864年)時,有位漁夫在海上撿拾一塊發光的木塊,返家後夢見神明顯靈,指示欲在鹿港保佑子民,漁夫就將木塊雕成神像祭拜。寺廟的建築主體充滿濃厚的藝術氣息,神龕、供桌與雕花窗櫺為鹿港薪傳獎得主國寶級雕刻大師李松林所雕製,門神彩繪則是出自繪畫大師郭新林之巧手,為奉天宮增色不少。

在清康熙23年(1684),鹿港有位漁夫,名叫鄭和尚,有一天捕魚時忽然見一金光閃閃的木頭漂流在海上,於是便把它帶了回家,沒想到在眾目睽睽下,神明竟附身在鄭和尚身上,自稱為玉皇大帝御前文判,明朝時曾下凡來,並曾在福建北頭為官,今日奉諭旨將與二位賢弟在鹿港開基時,保國佑民,並留下一詩:「蔡公去祭忠臣廟,此去金科脫了斗;曾子回家日落西,馬到長安留四蹄。」後人即以名其姓為「蘇」,於是將木頭雕刻成大、二、三王爺,從那時起,位於鹿港西北的郭厝及東石二里,即稱為「北頭」,這也是鹿港北頭地名的由來。

奉天宮主祀大、二、三王爺,左配祀蚶江:紀、尤、溫、答、李等五府千歲及李、范、紀、呉、池、溫、邢等石獅七府千歲;右配祀中軍府。

宮內所供奉三尊主神像裝扮均有其特色,大王爺以文官裝束,二王爺則以武甲武將裝扮,三王爺以半武甲文官裝束,傳說蘇府王爺是泉州新安鳯頭北人,曾在福建北頭為官,,於上京途中的某個夜晚,聽聞五瘟神告知,因泉州百姓暴殄天物,對神明不敬,所以才下瘟疫降害於泉州人民,於是蘇府王爺留遺書勸百姓向善,又托瘟神奏請天庭,然後奪瘟藥自食而亡,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冊封他為主理判事。

每年農曆4月12日蘇府王爺誕辰,由各地蜂擁而來的香客絡繹不絕,熱鬧的程度不亞於天后宮媽祖誕辰。

北方福德祠
 
鹿港北頭的土地公祠位在奉天宮旁,是屬於五方福德祠中的北方,創建於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至今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是五方福德祠中唯一僅存的,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北方土地公祠。土地公因手持象徵著錢財與福運的元寶與葫蘆杖,因此商人都相當崇敬土地公,每月農曆初二與十六都準備供品祭拜,而農曆二月初二與十二月十六日,分別為「頭牙」與「尾牙」,這兩天皆會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並且宴請員工,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勞。

清順治末,鹿港大舉遷街,並重新界定街區的界限。因此,分別於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擇一處建立福德祠。而今有的廟宇被毀有的遷入其他廟宇,只剩掌管北頭福德祠仍堅守崗位,但廟貌已經整修。南方福德祠也於近年重建,已是全新建築。

東方土地公-景靈宮、南方土地公-楊橋公園福德宮、西方土地公-威靈廟、北方土地公-北頭福德祠、中央土地公-潤澤宮。

日茂行(日茂觀石)
 
日茂行又稱為日廟,是為渡海來台的泉州晉江縣人林振嵩所建,林振嵩為當時的鹿港首富,初抵台時以販鹽經商致富,後改經營港口貿易,並且積極公益樂善好施,造橋鋪路、捐獻廟宇和發放糧食給貧苦百姓等,深為地方人民所推崇,並有「積善之家」的美稱。日茂行於清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時進行改建,以福建運來的花崗石與紅磚為主要建材,包含祠堂、戲台庭院、馬廄與左右廂房等共有九十九門戶,相當豪華氣派。雖然現今的日茂行因港口淤積沒落已久,但壯麗規模的房屋依舊佇立,一磚一瓦都訴說著往日的風華。

創始人林振嵩,號毅圃,又名華觀,乾隆年間來台經商致富,成立商號「日茂行」。他十分熱心公益,今日仍可在不少寺廟內發現「林日茂敬獻」的字樣。可說當年的風雲人物。其子林文睿,力承父業,使林家的財富勢力達到顛峰。而急公好義之風,更使他成為嘉慶年間的地方領袖,聲譽如日中天,林家因而譽為「積善之家」。

日茂行的正廳是公媽龕擺中間,神明置兩旁,和一般神明放中間大不相同。這是因為林家祖先曾經官居中憲大夫,是軍功四品官,為光宗耀祖,因此將公媽龕放中間,接受子孫膜拜。

日茂行佔地相當寬廣,船隻可直接停泊於廣場前,卸下來的貨物便堆放在廣場上,十分方便。由於河道淤塞,失去地利,加上生意不順,日茂行逐漸衰微沒落,如今只留下由長板石鋪成的廣場,可以窺見當年盛況。

民間傳說嘉慶君遊台灣時,路過鹿港,曾在日茂行借宿,被林文睿隆重款待,便封日茂行為「太子樓」。

此外,關於日茂行的沒落,相傳日茂行位處「蝦穴」,最怕見紅(蝦變紅即煮熟)。林家後人不知,將門前旗杆漆成紅色,從此家運便一落千丈。

鹿港八郊
日茂行不僅為昔日鹿港首富,更是當時「鹿港八郊」的領袖,而八郊為鹿港繁盛的具體象徵。所謂的「郊」是指以前商行的公會組織。有同一交易地區的商行所組成,如泉郊.廈郊.南郊,分別對泉州.廈門及廣東.南洋等地貿易。

日茂行即屬於泉郊之一。另外尚有同性質商品的商行所組成的,如糖郊.油郊.簳郊(日用雜貨).布郊和染郊等等。

鹿港的行郊除了維護商業共同利益為基本目的外,還擔負集資建廟,主持廟會祭典.排解地方糾紛即發動公益善舉等功能。因此當時八郊對治安上的影響力甚至凌駕於官府之上。在極盛時期,鹿港八郊所屬商行達六.七百家,當時流行一句諺語:「頂到通宵(苗栗),下到瑯橋(恆春)」。

道光末年,由於港口淤砂,鹿港商業逐漸走下坡,八郊也跟著沒落。其中廈郊在日治初期首先倒閉,而後諸郊也先後繼之。目前只有泉郊以慈善基金會方式存留下來(泉郊會館)。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0-11-28 20:01:28 |只看該作者
新祖宮(新宮謁祖、新宮讀碑)
 
位在鹿港的新祖宮竣工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是台灣唯一間由乾隆皇帝敕建的媽祖廟宇,寺廟中的主祀神旨為天上聖母,乾隆皇帝加封聖母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並且穿戴罕見的官服、官帽以及官鞋。新祖宮中有著多塊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碑,包括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的「敕建天后宮碑記」、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的乾隆五十七年「天后宮田產碑記」以及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的「重修廟宇碑記」等,而「新宮讀碑」也是著名的鹿港八景之一。

主似媽祖,左配祀三官大帝,右配祀清面龍王尊神及黑面境主公。相傳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事肇亂,清廷派福康安將軍率領士兵渡海來台,途中遇上颶風,求媽祖保佑而順利抵達鹿港,為了感念媽祖恩澤保佑,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提撥官弩建「新祖宮」。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後,道光十三年(1833)再度重修,但日據時代曾遭炮火攻擊,如今廂房已經毀壞。宮內右側石碑林立,是研究台灣史蹟珍貴之文物。

新祖宮為「官拜廟」,每月初一,十五,朝廷文武百官均依禮「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虔誠奉拜。主祀的媽祖,除頭、手、頸為木雕外,身體為籐編,故稱為「軟身媽」。

乾隆51年(1786)11月27日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隔年8月乾隆皇帝特命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嘉勇侯福康安將軍,統領巴圖魯待衛120餘員及水師,由福建崇武澳放洋,於鹿港登陸。福康安將軍所率領的軍隊順利抵達台灣,認為是媽祖的神助庇佑,為感念媽祖的聖靈,於是奏請乾隆,由朝廷賜帑金,於台灣府城及鹿港二地敕建天后宮。

   乾隆52年(1787)敕建天后宮砌基豎樑,同年12月福康安敬獻「恩霑海國」匾予天后宮(舊祖宮),乾隆53年(1788)6月完成官建的媽祖廟。敕建天后宮的興建費用,由官帑撥冗一萬一千餘圓,不足四千八百餘圓由鹿港首富日茂行林振嵩出資,敕建天后宮完成之際,福康安敬獻「后德則天」匾,此匾目前懸掛於正殿。

正門門聯上「天命悉攸歸聖蹟曾襄施靖海,后德爭愛戴神恩曾佐福康安」和側門門聯「聖母顯靈安黑水,清軍趁勢奪軍山」,都可窺見新祖宮的歷史淵源。

嘉慶12年(1806)由北路理番鹿港海防同知汪楠,日茂行林文濬等人倡議重修,歷時3月完成。道光13年(1833)由鹿港理番海防同知王蘭佩、遊擊溫兆鳳再次重修,至道光14年(1834)冬完成,廟貌煥然一新。

   日治時期,敕建天后宮由大和行辜顯榮擔任管理人,明治41年(1908)重修廟宇,明治41年(1908)重修廟宇,並由總理辜顯榮敬獻「表海揚休」匾。光復初期,乾隆御賜「佑濟昭靈」匾堆置於牆邊,後由鎮長陳培煦請人將此匾修復,因敕建天后宮當時乏人管理,而將此匾送至鹿港天后宮(舊祖宮)懸掛至今。

原本正殿前還建有一座拜亭,廟埕的中間鋪設許多石塊,五步一塊,朝拜時官員五步一跪而入,規定文武官員每逢朔望(初一、十五)必來朝拜。當時建造經費是天后宮的四倍之多。日治後,日人在新祖宮周圍築屋供官吏居住,廟貌嚴重受損。二次大戰中,廟和石碑大多被毀,今天的廟貌為1964年重建的,規模縮小許多。

石碑
總共有四塊,分別為-乾隆53年(1788年)的「敕建天后宮碑記」,敘述福康安興建新祖宮的歷史緣由;乾隆57年(1792年)的「天后宮田產記」,紀錄乾隆年間屬於新祖宮的廟產田地;嘉慶12年(1792年)的「重修廟宇碑記」和道光14年(1834年)的「重建天后宮記」,內容詳細刻下兩次修建時,各大船商郊行所捐獻的金額。其中「敕建天后宮碑記」原碑已毀於日治時期,目前這塊是依原文重刻的,仍具歷史價值。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0-11-28 20:03:48 |只看該作者
南靖宮(漳州關帝)
 
鹿港南靖宮創立於清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為一座深達五十公尺的狹長式廟宇,由移民至鹿港的福建漳州族群所建,主祀神祇為由漳州府南靖縣奉請來台的關帝爺,後因與泉州族群爭奪土地失利,退往八卦山一帶,留下的漳州人則多被泉州人所同化,泉州人接受保留且維持南靖宮。據說,今天鹿港鎮內仍有不少漳州人的後裔,只是事隔境遷,他們之中以少有人提及自己的祖籍。南靖宮於嘉慶與道光年間由漳州商人重修兩次,今天的南靖宮,是1971年重修完成,南靖宮目前已由地方仕紳接管,逐漸脫離「人群廟」,而成為埔頭街附近居民祭拜的「角頭廟」。

乾隆48年(1783)福建漳州府南靖縣人,恭請關聖帝君神像渡海來台,於鹿港港墘邊創建廟宇。

南靖宮曾於嘉慶5年(1800)擴建,道光20年(1840)重修,至民國59年廟貌傾頹,年久失修,遂由信士倡議重修並設立管理委員會。民國89年7月14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2年進行修復,至民國93年完工。

鹿港有三座人群廟,分別是興化人的興安宮,潮州客家的三山國廟與漳州人的南靖宮。

南靖宮為單間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及正殿。三川殿門神彩繪為鹿港匠師王錫河的作品,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風格承襲鹿港郭派的畫風。正門兩旁對聯,由鹿港文人朱啟南所撰楹聯,書法家陳百川的墨跡。天井的龍邊書法,為王漢英的墨跡。虎邊為王重五的作品,三人均為鹿港書法家。

    正殿供奉的主神為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及周倉。正殿上方之匾額有民國59年重修時,由鹿港書法家歐陽錦華所書「義凜春秋」及民國60年廟方祈安祭典時,陳百川所書「義勇凌雲」匾額。

公會堂(萬春宮.王宮雅正齋)
 
鹿港的老人會館位在原八郊的廈郊會館館址,其中也建有蘇府王爺廟,此地經歷過廈郊會館、公會堂與中山堂等多次變遷,現今則為老人會館,是許多鹿港長輩聚會活動的場所。老人會館位在古蹟區內,目前還留有記載著廈郊會館歷史的石碑,會館前方廣場為戶外活動區,常舉辦眾多表演活動,晚間還有「雅正齋」的南管演出。

這間會館由廈郊出資,建於清乾隆34年(1769)。正殿祭祀蘇府王爺,因此又稱為「王宮」或「萬春宮」,後殿才是會館所在。

當年,這兒也是鹿港溪沿岸的碼頭之一,河道從宮前經過,100公噸內的船隻,都可直泊在此卸貨。鹿港有句諺語「海水劃宮前」,便是形容當年王宮的地理形勢。

日治初期,鹿港溪淤塞之後,船隻無法停泊,加上日人嚴格管制,八郊貿易量因而銳減,廈郊首先倒閉而瓦解。日人便將王宮改為郵局,裡面的神像及石獅被迫移到鳳山寺。1928年,乾脆拆除改建成公共聚會場所-公會堂。

戰後,改稱為中山堂。後來中山堂遷移到別處,這裡在1978年變更用途為「老人會」。目前有不少老人社團,南管「雅正齋」便是其中之一。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0-11-28 20:07:13 |只看該作者
隘門(隘門後車)
 
鹿港因早期經濟繁榮,常有強盜至此掠奪財物,因此建有許多保衛性的隘門,但現在位在後車巷中的隘門是目前鹿港僅存的一座,這座隘門曾於民國六十八年時因不堪歲月侵蝕而倒塌,現今則已修復,隘門為牌樓式建築,後車巷隘門建於清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上頭題有「門迎後車」四字。

隘門的功能為劃分勢力範圍,凡只要發生械鬥,只要進到自家隘門之後,對方即不能進入,亦不得再追趕,這也就是「怙惡不過隘門」的意義。隘門因主要功用共分為境界隘門、柵欄隘門、巷道隘門以及聚落隘門。

隘門--是早期台灣為了維護治安的防禦措施,有時也用來區隔地界,並緩和各族(施、黃、許,當時鹿港三大姓氏) 紛爭,白天開大門關小門,以利人車通行,到了晚上,則關閉大小門,只留下眼孔用以觀察門外動靜,若有晚歸之人則必須以暗語通告,始得進入。

莊太岳-鹿港竹枝詞:
「官後牛墟又菜園,況兼前港更難言;誰知三姓施黃許,怙惡原不過隘門」。

隘門總類:
境界隘門、巷道隘門、不建天內的隘門。

半邊井(半井分甘)
 
鹿港的半邊井位在瑤林街十二號,於一家題有「三槐挺秀」的宅院外。其實半邊井並不是只有半邊,而是以一道牆將水井隔成兩邊,一邊於門外,另一邊則是在自家內,這是基於早期民眾擁有濃厚的人情味,將半邊的水井口建於外面,供無足夠能力鑿井的民眾也可以到此取水使用,十足體現敦親睦鄰的精神。現今半邊井已經以土填起,無法取水,但依舊是鹿港著名的景點之一。

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打一口井卻不容易。往昔鑿井的耗費甚鉅,像這樣「人飢己飢」的情懷,慷慨助人的作法,真可說是人世間最值得珍惜的「甘霖」了。

今天自來水普及,水井逐漸被遺棄或填平。像這口半邊井雖然已經乾凅荒廢,但它所訴說的前人濃厚人情味,卻永遠滋潤人心。

合德堂
 
鹿港合德堂的主人為出身書香世家的施人豪,他身後將房舍以及數千冊的收藏書籍全都捐獻給地方,是鹿港民眾相當敬重的文人雅士。合德堂為傳統式的閩南建築,圍牆使用曲型的馬背樣式,最為獨特之處是屋頂上的讀書樓,讀書樓並無設置樓梯,只能以竹梯出入,目的是為提供小孩良好的讀書環境。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0-11-28 21:36:18 |只看該作者
三山國王廟(三山靈蹟)
 
位於鹿港的三山國王廟初建於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原址於中山路與民權路的交接處,三山國王指的是巾山、明山與獨山,為客家族群所信仰的神祇,是早期定居於鹿港的廣東客家人所建,為台灣早期族群遷移的證明。後因在日據時期實施市區改正的政策,三山國王廟才遷於現址,此廟宇歷史悠久,並有一塊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的「奉憲示禁」石碑,是目前鹿港年代最為久遠的古碑。

清初鹿港居民由大陸福建泉、漳二府,以及粵東饒平一帶移殖者頗多,初時客籍移民建廟以祀,後因鹿港泉州居民興盛,粵東移民勢力較弱,逐漸為閩籍所同化,或遷往內山墾殖,三山國王廟之香火自然不旺盛,目前其性質已轉為「角頭廟」。

年規模相當寬廣,在光緒年間曾有修葺紀錄,但可惜於日據時期因推動市區重劃,而遭拆除,信徒乃利用舊料於現址重建,民國二十三年拓路又遭拆毀山門與拜殿,格局氣勢盡失,僅存三川門、天井及正殿而已。

門版
 
三川門的門扇裙板之「剔地起突」雕法人物堵,構圖宏整,雕工精湛,風格特殊,與漳、泉兩派匠師全然不同,咸信為潮州作風之木雕藝術傑作。另外尚有乾隆二年「海東霖田匾」、光緒四年「國王古廟」匾及乾隆五十五年之「奉憲示禁」石碑,值得欣賞。

嘉慶四年的花崗石雕麒麟香爐
 
其上有落款「嘉慶四年梅月置,三仙國王弟子王合成叩謝」等字樣,說明了潮州客家人在鹿港勢力的消長。

現存的鹿港三山國王廟坐東朝西,是座沿街的單開間兩進廟宇建築。歷經多次改建、重建後,外形已脫離粵東風格的原形。正門門扇的雕刻濃密厚實,和其他閩南寺廟華麗流暢刻法大不相同。此外,紅底青邊的顏色搭配運用,也很罕見。鹿港是泉州人群的社群結構,由於客家潮州人的式微,三山國王廟遂成泉州人管理的廟宇,清嘉慶4年(1799)曾將三山國王廟改名為「三仙國王廟」,正殿前方有一只石製香爐,其上有落款「嘉慶四年梅月置,三仙國王弟子王合成叩謝」等字樣,說明了潮州客家人在鹿港勢力的消長。

 
三川殿兩旁門板有精緻的雕刻,中門門檻上方,懸有光緒四年(1878)所立的「國王古廟」古匾一塊。

 
三山國王廟曾於清道光24年(1844)重修,楹柱上書有「潮郡著神靈三山宛峙,鹿溪崇廟祀百代如新」,此對楹柱係由當時士紳黃萬春號所獻,目前楹柱置於廟內中埕。

 
目前廟方保存清乾隆2年(1737)「海東霖田」匾

 
三川殿內有一塊「奉憲示禁」碑,係清乾隆55年(1790)由粵籍士紳墾請於鹿港勒石示禁,嚴禁海防官員不得對客藉人士加索規費。證明潮州移民曾在彰化地區從事墾拓、創業、祭祀的遺跡,而〈示禁碑記〉的碑文內容更突顯了當年粵籍百姓回籍時遭受不肖胥吏索錢剝削的艱辛心酸的一面。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10-11-28 22:19 編輯 》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0-11-28 21:48:27 |只看該作者
鹿港城隍廟(鰲亭燮理)
 
鹿港城隍廟也稱為鰲亭宮,根據廟中的文物所推測應為清乾隆十九年所建,但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訂。城隍廟年代久遠,亦經過多次的增建與修築,可惜於日據時代實施市區改正的政策,使得城隍廟的拜亭與前殿遭強制拆除。城隍廟的格局包括三川殿、前殿與後殿,大致上保持清道光三十年時的模式,廟中主祀主持正義的城隍爺,配祀文武判官等神祇,廟宇中有許多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古文物,相當珍貴。

創建於清乾隆19年,係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市城隍廟分香而來。所奉祀之金身及匾聯文物等,皆涵濡悠遠,古色古香。經列為三級古蹟,並由政府整修完竣,重現巍峨莊嚴的廟貌。尤其神靈顯著,香火鼎盛,於勸化人心,維護善良風俗上功不可沒。位於鹿港中山路(即昔日鹿港大街中段)上的鹿港城隍廟,又稱為「鰲亭宮」建於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是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分香來臺,而石獅城隍又是源自永寧城隍的分香,永寧城隍爺於明初敕封為「忠佑侯」,由於此一淵源,故鹿港城隍「忠佑侯」之封爵乃因此而來,也突顯了6百多年來一段曲折隱晦的移民史實。其廟埕為船伕、碼頭工人休憩飲食之處,於是廟埕遂有「飫鬼埕」的稱呼,在廟的兩側還有隘門相通,聯接宮後與五福街,其香火鼎盛,威名顯赫。

至今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了,已被政府列為第三級古蹟。城隍為中國古代城市之守護神,凡是祈福求雨,消災解厄皆常得求城隍,所以城隍廟通常都會建在府或縣治,但人口稠密或市街繁華的城市也可建城隍廟,而鹿港當時正是僅次於台南的大都城,廟裡除了主祀城隍爺外,還供奉了南北斗星君、六司、范謝將軍、牛馬爺、觀音菩薩、城隍夫人、註生娘娘等神明。

鹿港城隍廟內文物眾多,廟前一對青斗石獅為道光三十年古物,門內上方懸有[大算盤]一個,聽說古代縣令赴任就職前,必須到城隍廟祭拜,另外還有「善惡分明」銅鏡及算盤使人心生警惕,碑記、對聯、古匾、香爐,皆自60年代媽祖信仰興起,城隍的地位,便逐漸由天后宮等媽祖廟所取代,但仍然十分值得到此地參觀,也更深刻的了解「諸惡莫做」的涵義。

道光年間地震頻繁,使得城隍廟受創損毀,因此道光至光緒年間迭有修建。大正9年(西元1920年),因實施市區改正,而拆去前殿,且外觀改建成日式風格的磚牌樓與廟門,而此次重修之資乃由辜顯榮獨自負擔。光復以來,大多是補強性修復,變動不大。現存的廟宇坐東北朝西南,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廊的沿街廟宇建築,廟內雖然幽暗,但保存不少古文物,石柱、木聯、神桌、木匾、磁香爐及石碑,都頗具特色。

城隍與行政單位同體,所以也有官階,分公、侯、伯三等;公:為一個省最高的城隍爺(即巡撫)稱為威靈公;侯:府有府城隍稱為顯佑侯;伯:縣有縣城隍稱為靈佑伯。

新竹有本省層級最高的城隍廟,但與歷史不符。因為新竹縣以前屬於淡水廳,應屬於縣城隍而已,而非都城隍,然而新竹民間相傳嘉慶君遊臺灣時有得到城隍爺的保佑,故可做至都城隍,不過實際上則非如此。事實上是光緒元年臺北設府時,因臺北府城隍廟尚未蓋好前,暫時先將臺北府城隍爺供奉在新竹城隍廟中,而後臺北成為臺灣省的首府所在地,故新竹人再自行將其晉升為都城隍。

 
三川殿門神正門是神荼與鬱壘,兩旁側門為文官與衙役,有別於一般的廟宇。
三川殿木門屏窗堵雕刻,是薪傳獎施鎮洋的作品,極具藝術價值。

 
三川殿前有一對石獅,係道光30年(1850)重修時的作品,獅座為青斗石雕,為清中葉的經典作品。道光30年的石獅,由青斗石刻成,肌文凸出,鬃毛線條流利,為石雕之傑作。

 
鹿港城隍廟的聯句相當特別「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早報遲報,終需有報」。

 
兩旁木柱書有「為善不昌,祖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不滅,祖有餘德,德盡必滅」。

 
城隍廟內有一面算盤與銅鏡,象徵城隍爺以算盤算計士民在陽世的功過

 
正殿主祀城隍,城隍受封為「忠佑侯」,神龕上方「燮理陰陽」匾,訴說城隍爺職責掌管陰陽兩界。

 
廟內古物很多,石柱、木聯、神桌、木匾、磁香爐及石碑,都頗具特色,道光20年的神桌。

 
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的瓷香爐。

鹿港「不見天街」的形成
 
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清代官方設立的正口,商業繁盛,沿河港的腹地飽和,地方人士遂有計劃、有規模地進行造街,於是產生了「不見天街」的市街。鹿港因靠河岸,地勢低窪,造街之際挖取土方填土不見天街的地基,使得鹿港不見天街的地勢位於此區域的稜線之上,免於水患之災。

    由日治時期地圖中發現,早年鹿港外圍佈滿一窪窪的水池,即為造街填土所造成的。此外,由現況環境中亦可發現,中山路、民權路口往菜園路的方向,其道路的高程相差約80公分;民權路與後車巷入口處,均有上坡路面,即為造街填土所產生的現象。

    鹿港「不見天街」為今日的中山路,清代稱為五福大街,分別為長興街、泰興街、和興街、福興街與順興街。往南由長興街連接四傑街與板店街,通住街尾。往北由順興街連接崎仔腳、城隍廟口、菜市仔街至天后宮。由於此街域的街道上方建有屋頂,使往來行人可避免日曬雨淋,因而稱為「不見天街」。

舊街
自1986年起,由政府出資修整埔頭街、瑤林街各戶的第1進以及公共設施,這是台灣首次大規模市街保存工作。歷經五年,已完成第一期的工程。可惜因無前例可循,經驗和條件相當欠缺,整修過程十分艱困,成果也洗遭各方責難。目前所見,便是整修後的面貌。

埔頭街:名稱由來,一說是移民泉州的原鄉帶來,二說是因為屬於溪埔的起點,所以稱埔頭。昔日街上大都是小型船行,因規模小,不需僱用苦力。當貨物進港後,便由全家大小和親朋鄰居一起出動搬運販售。

瑤林街:舊名「楊籃」,也是來自泉州的地名。昔日此街全屬大型船行「合和行」所有,街上20餘棟住屋除主人居所、辦公室外,其餘作為苦力、俾女、船員的住所及倉庫。

大有街:舊稱「暗街仔」,是中型船行的聚集處。有的船行擁有自己的船隻,但多數是依賴船頭行的商船來從事貿易。目前尚未整修完成,故還保持有船頭行的古風貌。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0-11-28 22:28:20 |只看該作者
元昌樓井(樓井雕欄)
 
清光緒年間至日據時期是鹿港元昌行布莊的全盛時期,後因日據時代所引進的機器染布,導致傳統手工染布逐漸沒落。元昌行布莊位在昔日最繁榮的商業街區,為現今的中山路上,元昌行最為著名的景觀即是樓井,進到房屋中抬頭仰望就可見到樓井,日間時陽光會從樓井照射進屋裡,而元昌行最特別的是二、三樓之間還有第二層的樓井,這種雙層樓井稱為「九重天」,是鹿港地區唯一擁有九重天的傳統建築。

丁家大宅
 
丁家大宅位在鹿港中山路的老街上,早期丁家祖先渡海來台,並在鹿港經營兩岸貿易商行,光緒年間丁家子孫丁壽泉考中進士,並於白沙書院擔任院長要職。丁家大宅興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一坎一落的長型宅院,共有店面、深井、照聽、中井與大廳等區域,建築格局較為罕見,而使用的建材皆為自大陸運抵台灣的花崗石板與杉木等,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丁家大宅於民國九十四年修復完工,為縣定古蹟,可進入參觀。

民俗文物館(辜館采風)
 
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外觀為維多利亞式的洋樓房,共有三棟建築物相連,分為ABC三館,原為當地富豪的宅邸,目前捐出用來展示具有文化特色的文物。A館落成於民國八年,為西洋式的樓房,C館是閩南式的長型店屋,B館則是連接AC兩館之間的台灣傳統式建築。A館一樓有著許多鹿港早期的模型,包括街市、龍山寺以及鹽田等,二樓則展示了辜家所捐出的眾多民初的家具等。B館陳列早期農業社會中的農具,C館又稱為古風樓,以實景的擺設展示出鹿港傳統生活的風貌。

原是日治時代鹿港有名的富豪-辜顯榮的宅第,鹿港當地居民昔稱此棟建築物為「大和大厝」「大和」一名是辜顯榮的貿易商號,主要從事開闢鹽田、經營樟腦及台灣主產之特製品,在日治時代並獲得日本政府授與食鹽專賣權,除此之外,他又投資糖業,更使得他的家業再次達到巔峰,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基隆顏家、高雄陳家,在當時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

這棟洋樓於1912年開始興建至1919年完成,其華麗的歐式風格與宏偉的氣勢正顯現出辜家在當年叱吒風雲的財勢地位,這裡曾是辜顯榮用來招待貴賓的官邸,1934年辜顯榮當選為台灣第一位「敕選貴族院議員」,雖深受日本政府眷愛與信任,但他一生不學不說日語,刻意保存其固有傳統文化。
民國62年(1973),辜氏家族捐獻此棟洋樓而成立了民俗文物館,館內收集了許多鹿港當地文物,內容包括清代至民初共計六千餘件的民生用品,洋樓一樓有:文獻圖片、服裝配飾、戲曲樂器、宗教禮儀用品;洋樓二樓則有:辜氏臥房、會議大廳、貴賓接待大廳、閨女臥房、餐飲器皿及書畫文獻資料,古風樓是百年前傳統閩式建築物,平日均開放給遊客入內參觀。

泉郊會館
 
中山路223號店面的立面上,嵌著「泉郊會館」,旁邊門柱掛著一塊「鹿港金長順泉郊慈善基金會」小木排,說明這兒不同凡響的身分。這是當年鹿港最大郊行「泉郊」的會館舊址,「金長順」是它的行號。昔日八郊,這間會館時其中唯一僅存的,目前以慈善基金會型態維持。會館一樓以租人,而裡面廳堂仍留有當年供奉的媽祖和各式古匾,為它輝煌歷史作最佳的見證。

泉郊是指鹿港地區以福建泉州為主要貿易區的商行同業公會,大約設立於乾隆49年(1784)。道光.咸豐年間,貿易達到最高點,加入商行多達兩百餘家,規模之大,居八郊之首。

除從事商業活動,泉郊也熱心地方公益,如籌資修廟.主持祭典.慈善救濟等,有時甚是地方糾紛的調解者,極受當地人士尊敬,因而被譽為「海濱領袖」,此匾掛於廳堂上方。

日治時代,鹿港因港口淤塞,加上日人限制大陸貿易,郊行紛紛倒閉,只有泉郊在1938年成功的改組為慈善團體,開辦救濟院及醫院。

戰後,名稱雖經數度改變,仍堅持慈善事業的腳色,十分難得。今天因社會變遷,收入微薄,活動以減少很多。

要緬懷泉郊當年的鼎盛,可徵得主人的同意,進入裡面廳堂瞻觀。這裡仍保有當年會館古廳頭的擺設和一副以圓形篆體衍文刻成的「捌郊尊領袖.肆海振聲威」對聯。

九曲巷(曲巷冬晴)
 
彰化鹿港有著許多的九曲巷,而其中又以「金盛巷」最為著名,因「金盛巷」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也是曲折特色最為明顯的九曲巷。鹿港早期以商船貿易為主,許多據點則建在海岸與河口的碼頭附近,冷冽的海風毫無遮蔽的直吹,尤其中秋過後的秋冬之際,強勁的東北季風造成諸多的不便,於是將巷弄建成T型交叉路口與曲折迂迴的模樣,可有效的阻隔強風的吹襲。

曲巷冬晴:九曲巷意指許多彎曲的巷道,先民形成聚落時,每約十戶必一曲折,以避東北季風(九級風)之肆虐,即是寒冬亦溫暖如春。

十宜樓(十宜觴月)
 
位在鹿港的十宜樓是一座連結兩側房舍的跑馬樓,是清朝布政史陳祈之居所,因陳祈經常邀約鹿港許多文人雅士在十宜樓上聚會,故此地是昔日騷人墨客品茗、賞月、飲酒、吟詩的地方。

因跑馬廊與底下的金盛巷形成十字,且因「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故取名為「十宜樓」。早期鹿港地區文風鼎盛,相傳十宜樓的主人是位好客的文人雅士,建造十宜樓為騷人墨客聚會吟詠詩卷的場所,一嚐在高處倚欄望月的感受,許多文人常相聚於此吟詩、品茗、望月。此外,跑馬廊和金盛巷成「十字」交叉也是說法之一。

銃櫃,又稱鎗櫃.鎗樓,是一形成似碉堡的長方體建築,對外三面各開一個「銃眼」。人躲在裡面,居高監視整個巷弄的動靜,發現有入侵者,立刻由銃眼發鎗射擊。

在銃櫃下方左側,有一梳齒窗,木窗欞可活動開關。所謂「門縫裡看人,把人給瞧扁了」便是指此門。

意樓(意樓春夢)
 
意樓是鹿港慶昌古厝的一處閣樓,閣樓旁還有一棵楊桃樹,據說居住於閣樓中的女子為尹娘,其丈夫為求功名,在新婚不久後便前往赴試,並在閣樓旁種植楊桃樹,囑咐尹娘:「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只是這一赴試便音訊全無,尹娘仍在閣樓裡等待遲遲未歸的丈夫,最後抑鬱而終。故事中尹娘倚窗等待的窗戶為圓形,象徵著圓滿的意思,木窗紋路則由代表「福」的葫蘆以及「錢財」的古錢組成,相當具有典雅的氣息。

鹿港意樓又稱「望夫樓」為清朝百餘年前廈郊陳氏慶昌之閩式閣樓, 其中古典雅緻的圓窗圖案,是以古錢幣的圖案加上葫蘆形狀拼嵌而成,從前在這裡發生了一段淒美感人的故事:一位住在意樓的陳姓大戶人家少爺,愛上了丫環--尹娘,由於雙方論及婚嫁時,因家長極力反對,好不容易得到同意後,陳姓家長竟然要求少爺與尹娘成婚後,必須立刻進京赴試,臨行前,少爺在意樓牆邊栽種一棵楊桃樹,並告訴尹娘,無論是否中舉,他一定速去速返,未料此次出行,經過許多年日,仍未盼得君歸,尹娘就在等待的日子裡日漸憔悴,最後鬱鬱而終。

如今這棵楊桃樹已經長的十分高壯,意樓上面還有間閣樓叫做「天遺室」,據說在道光26年(1846)間,確實有位陳宗潢進京赴考而且中了舉人,是台灣中部地區第一位舉人,他的所有文物,包括一紙聖旨,目前存放於鹿港民俗文物館內,西元1809年(嘉慶年間),陳家第一祖陳克勤由唐山來台,創立慶昌號,慶昌號屬鹿港八郊 之"廈郊", 後來陳家家道中落以後,許多人覷覦其家產,先是以租房子的名義住進陳家,經年累月下來竟然鳩佔鵲巢,把陳母一家人趕進閣樓裡,然後霸佔陳氏家產,孤兒寡母飽受外人欺凌卻無反抗能力,每日只能憑窗落淚,經過了多年,陳家的孩子中有一位叫做陳懷澄,當上了日據時代的街長,即今日的鎮長,他便開始清理門戶,把原先佔住他們家的外人趕出家門,並且將房子重新整修,陳母也因此把這間小閣樓取名為「天遺室」並將以上的事蹟記載於意樓牆內「修天遺室落成碑記」上面。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10-11-28 22:29 編輯 》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7 16:4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