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0-6
- 最後登錄
- 201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901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988
- 相冊
- 3
- 日誌
- 45
狀態︰
離線
|
凱達格蘭族為平埔族分支下的一族,目前官方未有相關的人口統計數據。凱達格蘭族分佈地域為淡水、臺北、基隆、桃園和宜蘭一帶,絕大部分的凱達格蘭族主要居住地點為臺北盆地,即包括現在的臺北市。
根據伊能嘉矩(1896)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發表的〈台灣北部、東北部的平埔族人〉中,首次收錄了一則較為完整有關凱達格蘭族(北投社)的起源傳說(口碑):「我們的祖先大約在200多年前從Tonsoan(唐山)的Sanasai(山西)的地方遷移來臺灣。當時這個地方大多是土著,祖先於是模仿他們,這樣我們也變成土著,如今在北投一帶,族人共2,000多人,其中200人住在北投社。」其中伊能嘉矩從1896年的6月至9月間完成了「淡北十九社」的初步勘查活動,以下是幾則凱達格蘭族起源傳說的相關口碑故事:
搭搭攸社口碑
很早以前,祖先們和里族社、峰仔峙社、錫口社的先人一起從Tonsoan的Sanasai移來臺灣,直到距今207年前,當時頭目Kinnarao才帶領族人向清廷歸附。
里族社口碑
祖先們沒有告訴我們從哪裡來,不過自古以來一直住在臺灣是個事實。
峰仔峙社口碑
里族社、搭搭攸社、錫口社和我們都是同一族,古時候從Tonsoan來臺灣,以前定居在臺北城北方一日里半的劍潭東側,名叫鴨母寮。清順治年間頭目帶領族人歸附朝廷並從事耕作。乾隆年間,清朝政府在我們部落附近設置土牛,部落裡的人全部遷到土牛外面現在的位置。
八里坌社口碑
我們的祖先原來是Tonsoan某一小國的駙馬,長的非常醜,王妃不喜歡他,想要把他趕走,國王只好送一些錢和糧食要赴馬悄悄成船離開,駙馬只好帶著7個兄弟搭乘小船在海上漂流。經過許久,小船終於靠岸,也就是臺灣島的北岸,7個兄弟在岸邊尋找平地居住。後來想讓每個兄弟分到大一點的土地,約定以芒草抽籤,假如抽到芒草根有流血現象的就要搬去內山居住,抽到芒草根沒有流血的就可以住在平原。7個兄弟中有3個抽到沒有血的芒草根,而另外4個抽到有血的芒草根,這4個就搬入山中成為原住民,而在平地居住的3個人也就是平埔族人。當時平地都很荒涼,他們努力開墾土地種植五穀,成為八里坌社的祖先。
北投社口碑
我們的祖先原來住在一個叫做Sanasai的地方,但這個地方有一天出了一個叫Sansiau的妖怪,經常趁人家睡覺時把蓋在身上的東西拿走祖先們很擔心日夜都不敢睡覺,但過了很久Sansiau都不肯離去,祖先們時在忍不住了,於是大家商量搬離這個地方,另外尋找一個沒有妖怪的地方居住。祖先們合力砍伐木柴,找了一條船讓全族的人登上,但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只能讓小船隨風漂流,過了很久終於發現了陸地,登錄的地點就是臺灣北部的鞍番港,也就是現在深澳這個地方。
山貂社口碑
我們的祖先原來住在Sanasai的地方,有一次出海捕魚,傳在海上遇到颱風而飄流,其中有傳漂流到澳底灣附近,只好登岸居住。同船約20多人中以Wuke是頭目,帶領大家建立山貂社,子孫繁衍後,部份的搬到宜蘭,另一部分人則移居雞籠地方。
挖仔社口碑
聽說古時候祖先乘船航海,在海上遇到大颱風,傳在海上漂流很久才發現一個海島,就是臺灣的北海岸,祖先登陸後不知道為什麼從海岸搬到內陸,建立了挖仔社。
雷里社口碑
很久以前有一次祖先駕船出海,在海上遇到颱風,船就漂流到臺灣了。
此外,臺灣民俗學家王詩琅(王一剛)也採集過一些凱達格蘭的起源傳說口碑故事,並於1958年發表於《台北文物》:
毛少翁社口碑
席時臺灣北部一帶都由東洋人(日本人)佔據,現在的臺北平原都是他們所有。後來漢人從中國大陸移往過來,所以東洋人不得已退入山地,和原住民一起居住,這就是說毛少翁社是東洋人的子孫。
基瓦諾灣社口碑
基瓦諾灣社的祖先原是住在「三賽」地方,這個地方究竟是哪裡不明,但是事隔著海洋的外島是確定的。有一天他們出海討魚遇到颱風,小船漂流到臺灣北部金包里海岸,因為此地一遍荒蕪不適合生活,於是才轉入現在的基隆,接著又來到另一處海岸深澳,於是才定居於雙溪河口附近。
先民的足跡一
圖片來源:平埔族文化資訊網
先民的足跡二
圖片來源:平埔族文化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