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1-16
- 最後登錄
- 2024-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傀儡與除煞
傀儡戲起源很早,在東漢時即已有。傀儡戲原始用於「喪家之樂」的歷史性格並未消失,其在喪禮中扮演驅除邪煞的功能,一直延續至近代福建、臺灣地區,雖傀儡戲的發展至後代已有多元化傾向(如娛樂),但現今臺灣民間傀儡戲演出的主要功能仍在扮演驅除邪煞的角色。而臺灣的傀儡戲發展,可分四期:
一、移植來臺~日治時代,這個過程是緩慢成長的階段。
二、1949~1960,此期傀儡戲的發展臻至極盛,其內容演出多樣化,包括除煞、祈福和娛樂。
三、1960~1975,面臨巨變,娛神、娛人功能減弱,只突顯了除煞的功能而已。
四、1975~今日,功能特化,只剩除煞和近年在劇場中表演,重宣揚和傳習的功能而已。
那什麼樣的場合需要除煞呢?據學者研究,可分成三部份:一為消極性的單一不幸事件(如鎮宅),二為消極性的累積不幸事件(如壓火、車禍驅煞、淹溺除煞等),三為積極性的單一事件(如普渡、開平地、入廟、開莊等),而所使用的儀式用品,如雞代表「天地陽氣」,鴨則與押、壓同音,強化除煞儀式的高度強制性。藉由這些儀式、用具,必要時配合紅頭師公,更能將傀儡戲扮演的驅除邪煞功能,發揮至極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