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2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學] (文字) 十孔加鍵笛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2-15 10:23:3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MStar 於 2017-6-30 22:07 編輯

  當年一場音樂會排練 馬思聰 先生的"森林之歌",笛子的旋律都是西洋木管旋律和調式,笛子組的二位同仁和我都必須準備幾把不同調的笛子,有時是二個小節就換一把笛子,每支笛子的內徑都不相同、口風的急緩也難有準備的時間,為了找接近的調式,有時用梆笛或中音笛,有時換成曲笛,每個聲部演奏下來,沒有統一的聲音、較好的音準,這是我在合奏時最狼狽的一次。

  另一場音樂會是以六四事件為題的作品,樂團演出"天安門輓歌"。線譜中大小調交替出現,升降記號密密麻麻,而笛子中少用的超高音域更是躍然紙上,中途休息時我請教作曲家:( 師大的 教授),中國竹笛六孔(相筒音是七孔)只能常規演奏十六音,第十七、十八是超高音,在獨奏中偶一為之,(其聲音尖銳刺耳,可作為效果,不大用於合奏)。而六孔笛最常用的小工調(Si-Do的小二度偏寬,Mi-Fa的小二度也偏寬)。這是轉調指型的需要,而右手食指中指也無法擠在一起,而每轉一個調就出現一個半孔、二個半孔、三個半孔或全放孔。笛子有那麼多把,指距長短不一,快速度的演奏是很難利用手指的觸感來控制半孔的大小的,而且按半孔音質不扎實(出氣孔變小、手指的肌肉也吸收一部分聲音),這樣的半孔音和全孔音在線條上的出現必然是強弱音的結合,沒有完美的音勢。

  己故民族音樂作曲家(如彭修文等人)都是在笛子最美的音域中譜出引子,旋律中少用半孔音, 以達到优雅悠揚打動人心的效果時代巨輪是斷前進的,大環境的開放, 東西文化交流日甚, 新一代作曲家的作品巳從小調式的合奏發展到交響化, 後現代。而且格百變推陳出新,。作品難度大增, 和弦豐富新穎, 音準要求极嚴, 各類樂器的改革相繼推出, 最為成功的應該是笙, 從傳到現代. 半音全. 而且建制了整個家族-高音36-38簧加鍵笙至中音笙, 低音笙。也增加了民族樂器一部份輝煌燦爛的音, 其次是嗩吶, 三部音域全, 雖然中低嗩吶反應較慢, 這是制造工的不完善而非方向錯誤,這些樂器一律加鍵, 減輕手掌手指過度張開或過度緊縮引起受傷疲累, 也是手指功能的延伸。

竹笛在抗戰時期為了應付轉調方便制作+一孔新笛, 在當時非常轟動, 因半音俱備, 認為非常進步的觀念, 在重還特地為蔣演奏。卅年代的旋律簡單速度緩慢, 音程起伏較小, 雖然此笛的設計不符人体放鬆自然的工原理, 但尚可應付樂隊需要, 只是使用者曰少(有些人手型大指節多肉豐滿, 苦練長時間也能演奏快板)。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5 14:3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