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4-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88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51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依據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所著《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將阿美族在歷史上的遷徙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次大移動︰17至19世紀
阿美族早期移動主要有尋找肥沃耕地、或是受到泰雅、布農、卑南或其他聚落的壓力而有少數家庭且局部的遷徙,開始擴散至花東海岸與恆春一帶。而漢人在19世紀大量進入東部拓殖,也造成阿美族人的聚落移動。另外一點不可以忽略的是,來自北方、西部、東部等地的噶瑪蘭、西拉雅、馬卡道、大武瓏與加禮宛等「平埔族」,也在這一時期分散地遷入各地阿美族聚落混居。而1850年代開始恆春阿美族人因為漢人入墾,使得土地縮小,也漸次向卑南以北的東部移動,加入了馬蘭、都蘭等定居已久的聚落,亦有沿著花東縱谷建立新的聚落,集中在今關山、鹿野與池上一帶。
第二次大移動︰19世紀下半葉到1945年
19世紀下半葉,清領時期在後山開始實施開山撫番政策,且於1875年(光緒元年)設立卑南廳,管轄宜蘭到恆春的東部地區,花東開始設有官制,國家的介入使得族群與聚落間的紛爭減少;然而,另一方面也因為國家的介入,例如在1874年發生的加禮宛事件、1877的大港口事件、以及日治時期1908年的七腳川事件等國家與阿美族人之間的戰爭,都使得阿美族人主動或被迫地逐漸向原本人口稀少的地區移動。
這個時期的移動包括南勢阿美族因為加禮宛事件以及七腳川事件而被迫遷移至花蓮市郊、壽豐、鳳林等地區;海岸阿美則因港口事件被迫流亡分散在花東海岸的長濱、成功地區;秀姑巒阿美則因漢人入墾而部分移民到鳳林、玉里與富里一帶;馬蘭一帶的阿美族人則因漢人的入墾而逐漸向太麻里、鹿野、關山等地拓殖;恆春阿美則隨著臺灣西南部平埔族的遷徙路線,也遷移至台東卑南及卑南溪流域地區。這一時期的移動,至少形成了61個新聚落,包含歸化、飽干、米崙、花蓮港社、卡噹卡、加路蘭、山興(六階鼻)、馬於文(舞鶴)、北埔、池南、光榮(壽豐村)、溪口(豐田村)、南華、太昌、鹽寮、水璉、崩崁、中月眉、南月眉、豐川(十六股)、荖溪、米棧、草鼻、鳳信(鳳林)、澳卡蓋、鎮平(大全村)、馬佛、上阿德模、森板、下阿德模、加禮洞、打馬煙、加納納、掃叭、三民(三笠村)、大禹(末廣)、啟模、源城、下德武、苓仔濟、織羅、馬太林、呂福、猛仔蘭、馬久塔、觀音(觀音山 )、高寮、鐵份、下勞灣、安通、萬寧、竹田(頭人埔)、學田(堵港埔)、豐南(富里)、馬里勿(萬里橋)、新社(噶瑪蘭人移民的新聚落)、豐濱(貓公)、丁仔漏、八里灣、順安、長良。
第三次大移動︰1945年後的聚落移動
1945年日本自臺灣撤出,此時期主要以東部地區鄉鎮的拓殖以及1960年代以後的都市遷徙為主。1945~1960年代之間,阿美族聚落的移動頻率已經較小,且多數採水田耕作方式定居,除非土地的使用不敷人口成長所需,才會向鄰近的山坡地與空地墾殖,成立些新的小聚落。根據王人英(1967)所著《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調查,這些移動的原因可以歸為三個因素︰一是天然災害的影響;二是因為土地耕作面積不足﹔三則是因為交通不便因素而遷移。
在1960年代以後,臺灣迅速地進入資本主義的工商業社會,傳統農業的經濟型態已經抵擋不住資本集中、且需要大量勞力的工業經濟,使得人口大量開始往都會區移動。阿美族人遷移都會後,由於阿美族社會中親屬關係、社會組織與人際網絡的特性,往往會形成聚集的聚落型態,與原鄉之間也保持密切的聯繫,每年到了豐年祭或其他重要的節慶,總可以見到阿美族人穿梭在臺灣東西部之間來回,形成當代臺灣阿美族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
阿美族部落遷移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