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1-26
- 最後登錄
- 2023-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7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134
- 相冊
- 1
- 日誌
- 2
 
狀態︰
離線
|
拉黑子 達利夫(劉奕興1962~)
在「馬古達(港口)」部落中,拉黑子慢慢撿拾部落的老記憶,古語、儀式、吟唱曲調、破陶片、舊木頭,他將破碎的過往重新組構起來,部落族人的歷史,原來鏗鏘有力,在其中他正視了自己的存在。
拉黑子不斷的回顧過往,試圖重新建立起因為時間而淡化的部落傳承,不遺餘力推動原住民的藝術教育。經過多年累積,拉黑子驚覺到:「先人的東西再怎麼好,也還是先人的,那不是你的,一個此時此刻站在這裡的你。」於是,拉黑子將活動觸角伸出部落,聯接目前台灣主流的藝術教育領域,試圖為遭遇瓶頸的原住民藝術創作注入新的可能性。
拉黑子對於創作的主要素材-漂流木,保有一份淳樸的信念,他認為:「從深山漂流到出海口的木頭,正在經歷生命的最後一段歷程,他挪用了原本要回歸予土地的養分,再造另一種精神養分予土地上的人們」。
拉黑子認為他的創作是非常「個人」的,他不同於強調族群風格而沒有創作者主體的原住民藝術(從人類學角度定義的儀式器物),亦不同於現今台灣主流的藝術教育中,強調議題或是透過媒材實驗尋找新形式的探索過程。拉黑子這些年來的創作,從貼近部落母文化開始,累積出創作慾望與能量,以「象徵表現」的手法,將自身思想與情感投注其中。
在拉黑子身上,不可否認同時存在主流社會、部落文化之間雙向的文化命題,他的作品在兩者之間遊走,以一種不全然屬於特定領域的姿態,不斷對質兩種不同的文化。
原撰者/黃瀞瑩(《藝術認證》NO.8,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6年6月,頁58~61)
摘錄/林佳禾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