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1-26
- 最後登錄
- 2023-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7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134
- 相冊
- 1
- 日誌
- 2
 
狀態︰
離線
|
撒古流‧巴瓦瓦隆(許坤信,1960~)
撒古流很早就投入了原住民運動,將恢復族群自覺、文化再生的使命背在身上,他首先回到部落教導傳統手工藝的製作,後來更成立工作室投入雕刻、陶藝等人才的培訓,並陸續找回了傳統陶壺的製作技術、改良傳統的石板屋建築,也進行田野調查,研究排灣族的傳統工藝,出版了《排灣族的裝飾藝術》,推動「部落有教室」計劃……
撒古流的創作傾向於敘事性,題材來自於文化經驗的追認,在內容中則傳達一份時代變遷的感慨。譬如在<過河,回家的路上>(2003)、<一斗米三十六元─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年代>(2003)等以「光源」下的活動作為敘事主軸的系列素描作品裡,畫面上的火把、燭光、電燈、太陽等不僅是視覺的焦點,也因著這些不同的光源展開既懷舊又帶有童稚的故事。
對撒古流而言,從具體的空間到人文環境,藝術創作可以是一間咖啡館、一間教室,更是經營一塊好山好水的土地、一個理想的部落。「造形」只是藝術創作的一部份,所以近幾年的作品,更強調觀念性的表達,他認為,要讓人感動,未必要侷限於雕刻,若說一句話就能讓人感動,也是一種藝術。
他深刻的體認到,用雕刻刀雕出一件技藝精湛的作品並不難,但要使人們覺得拿起雕刻刀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卻不是那麼簡單,這也是為何他將自己放在思想啟蒙的位置上,希望能點燃更多火苗,釋放自己的熱情在藝術文化上。
撒古流並不單把自己擺在排灣族上、部落上,更以文化人的角度超脫在國族意識的論爭之外,與他創作相呼應的,即是一份不受限於媒材的無疆界思維。
原撰者/洪健元(《藝術認證》NO.5,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5年12月,頁45~48)
摘錄/林佳禾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