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人稱「人」為bunun,這也是該族名稱的由來。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主要在南投縣的信義、仁愛兩鄉,花蓮縣的卓溪、萬榮兩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的桃源、三民兩鄉、以及臺東縣的海端和延平兩鄉。其人口數約37000多人,在臺灣原住民中居第四位,但分佈面積則僅次於泰雅族而居第二位。就遷移而言,布農人卻是臺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工藝藝術
在原住民族中,布農族人的歷史遠較其他族群久遠,其創作精神充滿著自然叢林的山林文化,以大地之音為音,以大地之味為味,以大地之色為色,一切以自然實用為主,直接呈現藝術品原本的風貌,展現布農族人樸實、內斂的民族性。
布農族的雕刻藝術,以族人的社會生活為主,布農族為狩獵民族,雕刻家常刻畫獵人們背負著重物、半蹲姿態、頭仰望著天,細膩地呈現刻苦勤奮的堅定神情。
各族的織布傳統技術各具特色,布農族的織布圖案比較細緻,最常見的為菱形織紋,近來布農婦女也研發出各種新美術圖紋,如配合幾何的圖形花紋、滾邊、刺繡以及各類綴珠的裝飾,將她們內心的世界轉化成各種色彩,表現強烈的視覺美感。
布農族男子服飾在設計上多有百步蛇圖騰的圖案,據說在明初,服飾為素白沒有任何彩色織紋,後來由於百步蛇的鱗紋而激發其創作靈感,織成菱形紋,象徵布農族與大自然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也象徵著貴族的崇高地位及護身避邪的神秘作用。
布農人的裝飾品以頭部的裝飾最為講究,材質多以貝類與玻璃珠製成,現代的頭傭都用各色亮片與鍍銀片,成排地縫起來,表現出華麗與美觀的特色。
*經濟生活
農 業-山田燒墾輪休(小米、玉米、甘薯)
狩 獵-武器獵、陷機獵、圍獵、犬獵、焚獵、埋伏獵(鹿、山羌、山羊、山豬、獐、猴子、熊、雲豹、白鼻心、松、野兔、穿山甲)
捕 魚-毒魚、網魚、釣魚、魚筌捕魚
山林採集-竹筍、木耳、鴨菜、黃藤、龍葵、蕨類、野果、蜂蜜
家畜飼養-雞、鴨、鵝、鹿、山豬、山羊、野猴、野兔、豬、牛、犬
*飲食文化
主食粟、黍、甘藷,副食-辣椒、樹豆、野菜、臘肉、肉乾、山溪魚類、蝦、蟹/鹽、薑、辣椒調味
*特殊美食
小米酒、竹筒飯、烤芋頭、烤甘薯、樹豆排骨、煮南瓜、烤桂竹筍、煮桑椹、百香果、萬年瓜、小米糕、黃糕、米糕、烤蜜蜂、炒龍葵、烤肉
*傳統住屋
板岩石屋、茅屋、木屋、竹屋、狩獵石室
*傳統服飾
衣料-苧麻布、皮革(鹿皮、山羊皮)
特色-
1. 服裝結構不分季節
2. 織繡藝術極為發達(夾織、崁織等織法)
3. 身體裝飾藝術(穿耳、拔牙缺齒、婦女美容挽面)
4. 貝殼、黑珠、銀質、銅質、玉、鹿角等各種飾品
5. 顏色以紅、藍、黑(及金黃色)為主,錦繡花紋-三角紋、曲折紋、條紋、菱形紋、方格紋
男子-頭飾、背心、胸衣、胸兜、披肩、前胸、脊背、前裙、套褲、套袖、腰帶
女子-頭飾、胸衣、胸兜、披肩、長裙、套褲、綁腿、套袖、腰帶
*音樂舞蹈
出獵歌、喝酒歌、出草歌、收穫歌、播種歌、勸世歌、咒語祈歌、兒歌、祈禱小米豐收歌(著名的八部合音)宣報戰功歌、思念歌、收工返家歌/酒舞、祭舞/弓琴、口簧琴、木杵、木、五弦琴、竹琴、鼻笛、長笛、搖搖器
*宗教信仰
泛靈崇拜(未把神詳細分類)
圖騰崇拜(百步蛇)
*禁忌信仰
(祭祀時不得工作、男性禁摸織布機、女性禁摸狩獵工具、女性禁食雞爪、小孩禁食雞的頭、眼、胃、臀、爪分的肉等)
*歲時祭儀
甘薯祭(一月)
除草祭(收獲祭,六至九月)
射耳祭(四、五月,狩獵、成年禮,最重要)
驅鳥祭(五月)
收割祭(七月)
新榖入倉祭(八月)、開倉嘗新祭
新年祭(八、九月)
開墾祭(十 ~ 十一月)
拋石祭(十 ~ 十一月)
播種祭(十一 ~ 一月)
播種終了祭(十二 ~ 三月)
封鋤祭(十二 ~ 三月)
*神話傳說
1.布農族創生傳說(高山、平原、海外來源)
2.葫蘆傳說
3.鹿的傳說
4.穿山甲的傳說
5.採食蜂蜜傳說
6.祈禱小米豐收歌來源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