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的遷徙,從起源傳說、神話故事及歷史文獻中,大致可推論排灣族的祖先在不同時期來到大武山系、大母母山系及加佳路坦(沿海區),嗣後因人口增加、耕地不敷或部落紛爭,促動族群向四方遷徙,有的移動路線沿著山脈逐漸南下,一直到達臺灣的最南端恆春半島,部分則越過中央山脈到東部墾拓,也有不少人是從東部移往西部的,逐漸進入山地生活。直至近代在日治時期「理蕃政策」及臺灣光復後之「山地平地化」政策影響下,遂使得不同傳統的部落雜居在一起,形成新興社區。
排灣族經過幾世紀的遷徙,迄今主要分佈在中央山脈南部及東西兩側,約海拔100至1500公尺的淺山地區,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以行政區域而言,包括屏東縣的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牡丹、獅子、滿州等8鄉,以及臺東縣的台東市(新園里)、金峰、太麻里、達仁、大武等5鄉(市);除此之外,有少數居住在花蓮縣卓溪鄉與高雄縣那瑪夏、桃源兩鄉境內。
排灣族的分佈區域以臺灣南部的屏東以及東部的臺東這兩縣為主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