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山之原名稱為馬龍山,始於三百餘年前明代天啟六年(西元一六二五年)由陳姓始姐「帝老」率偕鄉族數戶自大陸閩省泉州府城渡台謀生擇居結成村落,當時馬龍山為一平原地區,樹木蓊蔚,居民務農維生,風俗淳樸,孝弟力田,生活得漸改善。
按馬龍山古代住戶疏散,分為頂下馬龍山,菜園后等,合稱馬龍山,輓瘨擐Z北方有馬鞍崙,下馬龍山有翻龍崙,其間沙坵起伏連接,是時堪輿家美其名曰「龍馬相 會」尹之形成其名,遂稱馬龍山,惟馬鳴山之稱係日據時代統劃行政時錯聽其名,至今仍是其稱,當民國卅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後,村民擬欲建議政府正其原名為馬龍山,然考其「馬鳴」二字竟與古代佛教發源第六世祖「馬鳴菩薩」同登其號,意義甚屬神秘,故現在仍稱為馬鳴山也。
馬鳴山鎮安宮之建立,溯自前康熙元年 (西元一六六二年)由馬鳴山居民奉祀之古神「老朱王爺」有一天鑾示曰:本莊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村民雖在信疑之下,乃遂派人前往草港觀望,果見浮海隨波而來王船一艘,停靠港灣,船上橫披紅綾一幅墨書:「代天巡狩五年千歲」字樣,船中有三尊神像(亦有說係三個香火,後才雕刻神像奉祀),香爐一只,立炷靈香三支,及靈籤、各一冊,還有紅綾一卷,上書五年千歲,十二值年尊姓暨聖誕斯時馬龍山村民遂即邀同附近之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林茱寮等七庄居民共同前往草港迎歸 馬龍山擇地建立草壇奉祀,時神曾鑾示曰:「吾神兄弟奉玉旨代天巡狩,主宰各年行使神事,查察四方,賞罰辨惡、除暴安良,保民護國隨機顯化」,於是地方逢有疾病禱求皆即育痊癒、六畜遇有瘴癘求以爐丹施治隨即立驗顯著靈效,因此神威遠播,全省皆有分靈,信徒遍佈全省。
馬鳴山鎮安宮始自康熙年間,經數次翻修,至光緒13年(西元1887年)改建為磚造廟宇;於民國26年整修,民國40年重建,73年改建為現廟貎。
資料來源:奇摩老大部落格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2-27 15:57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