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清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氏林永興,自湄洲媽祖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亦有一說是湄州朝天閣媽祖香火),途經本地定居謀生,遂將香火安奉於自宅廳堂膜拜,後來大甲堡每一角落居民都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縉紳見香火鼎盛,事後徵得林氏同意,擇地於現址,於清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興建小祠。清乾隆卅五年(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曰「天后宮」。清乾隆五二年(西元1787年)重建,往後由大甲分司誠夫宗覲庭、同鄉進士陳峰毫氏、地方縉紳連昆山、巧化龍氏屢次發起獻地重建,共襄盛舉,將廟擴建,改稱為「鎮瀾宮」。民國十三年(西元1924年),住持禪師因故離去,而改為街庄民所有制。廟上之鎮瀾宮三字為前總統嚴家淦之墨寶。
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經信徒代表再議同意重修、並成立大甲鎮瀾宮修建委員會,由主任委員 蔡裕卿 先生負責至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年)為止,歷時七載,共增建南北室二樓、鐘鼓樓、雕刻神龕六座、修整屋頂剪粘等,使廟貌煥然一新,嚴前總統 家淦 先生題頒「鎮瀾宮」三字。民國六十九年6月動土重建,民國七十三年竣工為現廟貎。
資料來源:鎮瀾宮官方網站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2-28 18:05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