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4-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91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682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北鄒
北鄒族傳統生活領域以阿里山地區為主,山嶺為族人主要的活動空間,包括狩獵、巡視獵區、出征、耕作、祭儀等,以及族人所祭祀的土地神、戰神、栗女神也都和山嶺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鄒族的歌謠文化充滿敬神如神在的凝斂和虔誠風格,反映以山為主的風格特質,歌謠猶如山的悠遠空靈、沈穩渾厚。歌謠在北鄒族人的生活中,不論是信仰觀念、征戰儀式、神話傳說、部落倫理或是民俗活動,始終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例如部落最重要的祭儀「瑪亞士比」mayasvi,整個儀式的重心就是「迎神曲」、「送神曲」、「戰歌」、「歷史頌」、「勇士頌」等祭歌。「瑪亞士比」祭典的每個活動環節幾乎都是靠祭歌來完成的。在族部落內並無嚴謹的歌謠分類,不過,對唱歌曲pa su –i yahaena曾是鄒族部落廣泛流行的一種歌曲形式。大致上,北鄒族的歌謠可分祭時的祭歌、歷史歌謠、生活歌謠及飲宴時的酒歌四類。
(一)祭歌
北鄒祭歌是為戰祭(mayasvi)而作的,其歌詞內容是向戰神祈求保佑與幫助,以勉勵族人學習先人的英勇事蹟。如祭歌中的戰歌(peyasvi no mayahe)領唱者會先歌頌祭典之神聖,再頌戰神作為及祖先英勇歷史,接著才會歌頌各氏族之英勇事蹟。北鄒祭歌的節拍有自由拍、固定節拍及四拍子三種節拍。無論是屬哪一種節拍,都必須根據領唱者呼吸快慢及舞動者身體搖擺的速度決定。
(二)北鄒對唱歌曲(pasu-iyahaena)
除了祭歌外,北鄒還有對唱歌曲(pasu-iyahaena)及徒歌對唱歌曲之內容廣泛,基本上有「相聚之歌」或「對唱歌曲」之意。徒歌並非歌唱形式,乃一種具有徒歌的「凱旋誦文」,是勇士征戰勝利攜回敵首在神樹(yano)下,邊頓足邊唸的「凱旋祝文」。
南鄒
南鄒歌謠與北鄒歌謠的共同歌謠以「對唱歌曲」為最顯著。南鄒群的「沙阿魯阿」稱歌為「sahili」,唱歌為「pa-mu-a-sahli」。將歌謠分成祭典歌、童謠及對歌三種。祭典歌,包括八首屬於miatungusu的組曲,一首小米祭歌及一首獵歸祭歌,基本上是以神靈、祖靈及大自然為主要對象的祭祀歌曲;童謠乃針對靈魂不穩定的個體唱的歌曲;對歌則是人與人之間對唱的歌曲,是屬於成人穩定生靈之間所唱的歌曲。從此窺探出沙阿魯阿族個體以歌對應出的不同場域,呈現出「人-浩瀚的神秘時空」、「人-不確定的靈魂」、「人-人」之間的層次。
「貝神祭」祭歌
南鄒音樂以沙阿魯阿族「貝神祭」(miatungnso)為最著名。在人口逐年減少。及夾在布農族與北鄒混居的處境下,語言、歌謠都在急速流失中。貝神祭是由八首祭歌所組成,其中包括:luua likihli(山芋)、malalalanguu(準備歌)、miatungusu(舞歌)、hliialo lavahli(備好的山蘇)、palitavatavali(數人數之歌)、tahlukumai(男女對唱情歌)、varatuu vatuu(分開之歌)、tapisimu(男短裙)等。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