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6-13
- 最後登錄
- 2024-11-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1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3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客家人的一年
過完新年後,真正的一年開始了。年中逢本庄的主神千秋日,客家也和福佬一樣,熱烈慶賀。但是對於攸關全社區命運的神聖節奏更加重視。 比較起來,臺灣的泉州後裔非常重視天公玉皇大帝,而包含福客兩族群的漳州移民則還加上對於天、地、水「三官」的崇敬,客家這點與漳裔相同,所以正月十五的上元天官誕辰,慣例是「起福」或「祈福」的日子。南北客家所謂的「福」,東勢客稱「太平福」,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社區全體的福祉命運。所以在年初要向天地諸神祈福,庇佑全年風調雨順。而東勢與六堆還保有「打新丁粄」的風俗,介紹家中的新生命給社區全員認識。
七月是中元,第一季作物已收穫,二季作物已下種,正是年中檢討的時刻,所以向地官祈求赦罪,也由街庄大廟的主神出面舉辦普渡,向同樣跨過黑水溝來此,卻無子嗣奉祀的先民普施博濟。
時序漸入冬,年度內重要的作物都已收穫。十月十五是下元日,慣例在這天「完福」或「圓福」,答謝農業生產的豐收,若不如人意,也希望來年更加順遂,這是向水官祈求解厄。由於臺灣的生長季較長,所以常見延至十一月才圓福作「平安戲」或「收冬戲」。三元日的節俗,則來自客家對農業生產與社區全體關係的重視。所以奉祀三界爺(三官大帝)的三元宮,成為不分來源、普遍客家地區最常見的廟宇神祇。
客家人過年
客家和所有的漢人一樣,共享一年中的新年、元宵、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歲時節慶。但是若干細節與幾個特有的節日,卻與其他族群有所差異。我們不妨以整個過年的習俗來觀察。
客家稱臘月廿四為「入年假」,當日福佬人送所有的神明歸返天庭,但是客屬僅送灶君上天述職。「年三十」-除夕與正月初一是年度週期的銜接點,客家在這兩天內依序敬天、祭祖、拜神。所以除夕的子時過後,客家地區鞭炮聲大作,向至高無上的天公的獻敬。天亮後則往祠堂公廳祭拜祖先。年初一則走訪各廟宇答謝神恩。
元宵節吃完湯圓、提過燈籠後,客家地區就紛紛開始「掛紙」,這是客語所稱的「掃墓」。中國歷史中江南地區有「補天穿」的風俗,至今恐怕僅見於客家。正月二十是為「天穿日」,因為「天穿地漏」所以不用工作,作了也是白作。延續天穿日休閒的傳統,所以在新竹竹東有山歌大賽,全臺各地善歌者畢集較量。這天也才是新年的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