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79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南鄒Kanakanavu、Hla’alua與阿里山Tsou目前流傳下來的「傳統」歌謠、音樂、與舞蹈之風格多半頗為沈穩與嚴肅,其中有許多是出現在「傳統」祭儀中。這些傳統音樂與舞蹈吸引了多位學者進行研究與紀錄(例如:吳榮順,2004;周純一2004洪國勝、錢善華,1997;蔡麗華,2004;錢善華,1989),也出版了音樂光碟等留下有聲的紀錄(例如,吳榮順,1997,2001;原舞者,2004)。
近年來,一方面由於行政單位提供經費鼓勵原住民恢復「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由於發展觀光上的需要,「鄒族」三群有日趨增加的機會得以進行「傳統」音樂舞蹈的展演活動。此外,有些非「鄒族」的原住民表演團體也開始學習「鄒族」三群的「傳統」祭儀樂舞,並將之搬上舞台演出。例如,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03-2004年展演Hla’alua最具有代表性之祭儀-貝神祭(林曜同,2003)。更有些阿里山Tsou除了演唱「傳統」歌謠之外,也改編或創作新的「鄒族」歌謠與舞蹈在觀光等各種場域展演。而這些對於形塑「鄒族」或「鄒族」三群各自的族群認同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與作用(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2001;林曜同,2002)。
汪明輝(1998)指出,近年來鄒族青年,平時可能是葵農(種山葵)、茶農、菜農、採筍、土木工、零工或者獵人,似乎在苦悶、疏離、空虛的部落中找到新的活力,這就是音樂歌謠的創作與表達。早在二十餘年前阿里山Tsou青年就曾組織Alima合唱團走紅於北部各餐廳為其先驅。而近年出現了「wasabi」、「原始林」、「詩麗雅」、及「孤獨者」等活躍樂團,其創作係揉合傳統祭儀歌謠、鄒族民謠和現代流行的東、西、中音樂,以阿里山Tsou語唱出原始林間的生活經驗及情感思想,或為優美的和聲、或為粗獷的吶喊,都呈現了阿里山Tsou發自內在的音聲。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