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5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3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自孔子死後到韓非子的兩百多年中,儒教曾先後產生八個學派,如子張之儒,顏氏之儒,孫子之儒等等。曾子(西元前505年生),名參,孔子的弟子,特別注重儒教的孝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繇生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筆修其德」(孝經)。「孝經」一書相傳由曾子所作,也有稱系曾子筆錄孔子之言。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名伋,「中庸」一書的作者,從曾子學習了儒學,子思稱人道的本原為「天道」,稱天道為「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中庸)。子思曾著書二十二篇,現只留「中庸」一篇。
孟子(西元前372-289年)是儒教的大人物,聲望僅次於孔子。他是子思的弟子,生於今之山東省袞州府鄒縣。孟子的目標一面要努力發揚儒教,一面想從政治上推行仁政。他是儒教的「謢教士」,要努力應付當時的法家,楊朱,墨子等三派思想。孟子認為人生來有良心,人性是善良的,人人有惻隱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党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就能證明人性確是善良的,如能讓他儘量的發揮出來,人人便能行仁義道德了。「側隱之心,仁也,羞恥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
到了秦始皇時代(西元前246-210年),由於李斯的意見,始皇遂下令廢除諸子百家學說,儒教首當其衝,蒙受最大損失。大多的典籍均被焚毀,史家謂之「秦火」。幸虧秦朝很快滅亡,漢朝興起,漢武帝(西元前141-87年)下令獨尊儒教,而廢去不在儒教內任何學說。儒教由於這次政治力量的支持,遂在中國生根下來。對這事最有功勞的人,便是董仲舒。董氏認為天人本為一體,天能降災賜福,握有一切威權。董又講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並注重陰陽五行之說。
到了唐朝,儒教出了韓愈(768-824年),他一面弘揚儒教,一面大聲斥責佛教。這也難怪他,因佛教在唐朝正處於巔峰狀態。韓氏的「論佛骨表」,對佛教毫不留情,竭盡批評攻擊之,但因此獲罪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韓愈有一位弟子名叫李翱,此人沒有直接排佛,反借用佛教思想,把它消失在儒教之中。所以歸根究紙,他的方法不是調和或妥協,而是高舉儒教,揚棄佛教。以後宋朝的理學,在原則上走的是這條路線。
到了宋代,儒教出了幾位有名人物,就是周敦頤、程頤、張載、陸九齡、九淵兄弟、朱熹等人。朱的「四書集注」成了儒教的權威注釋書。
在明朝,儒教出了王陽明(1472-1528年),他認為人的行為準則出於良知,所以要「致良知」。明清間,儒教出有孫夏峰(1584-1675年)。黃梨洲(1609-1695年)、顧亨林、李二曲、顏習齋等人。民國後,錢穆。唐君毅等諸先生,都是儒教學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