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3-24
- 最後登錄
- 2022-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5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22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天文學家發現:瘦小溫馴的紅矮星(red dwarf)有時也會變成狂魔,突然爆發強烈閃焰(flare),釋放出相當於1億顆原子彈的巨大能量。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天文學家Rachel Osten等人從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約215,000顆的紅矮星觀測資料中,發現100個恆星閃焰事件;但是紅矮星爆發閃焰的頻率,約是其他質量不大的年輕恆星的1/15而已。這個紅矮星巡天觀測為期7天,是迄今規模最大的連續性紅矮星監測計畫。
紅矮星是宇宙中已知數量最多的恆星,天文學家一般認為它們可能擁有許多行星。然而,這些質量比太陽還小的恆星,並非一直都很溫馴;如同太陽一樣,恆星大氣中嚴重糾結的磁力線一旦突然發生斷裂並重新連結(reconnection)的現象時,原本被磁力線鎖住的能量突然大量釋放,讓被加熱到極高溫狀態的電漿氣體向外強烈噴發,便形成所謂的「閃焰」。閃焰爆發時,不僅會拋出大量電漿氣體使恆星風(stellar wind)加劇,而且會釋放出強烈的紫外光、X射線等,這些都會襲擊任何在其周邊環繞的行星,使這些行星大氣被加熱、甚至被剝離,讓行星上可能存有的生命遭受滅亡威脅。
這個2006年2月22-29日期間執行的SWEEPS巡天工作(Sagittarius Window Eclipsing Extrasolar Planet Search,人馬觀測窗系外行星凌日搜尋計畫),朝向位在銀河系核心部分的人馬座方向進行觀測,總共連續觀測了49小時。這個巡天工作原本的目的其實是在搜尋系外行星,利用先進巡天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連續監測大量恆星的亮度變化,看看有沒有恆星通過恆星前方造成的亮度降低現象。
Osten等人認為這個資料龐大的搜尋工作,用途應該不僅止於系外行星搜尋,而是可以提供恆星本身的訊息,因此反向操作,搜尋哈柏資料庫中,亮度稍微增加的紅矮星。結果發現其中有些紅矮星的亮度在短時間內暴增10%,比我們太陽爆發閃焰時的亮度增加比例還大很多。這些閃焰平均持續時間只有15分鐘,少數紅矮星還曾在這短短7天時間內數度爆發閃焰。
此外,這些天文學家還發現:有週期性亮度變化的變星,爆發閃焰的機會是非變星的1000倍以上。這些變星的自轉速度都很快,意味著它們可能是公轉速度很快的雙星系統;如果這些恆星表面出現類似太陽黑子的大型星斑(star spots),隨著恆星自轉,將使恆星亮度週期性地變化。而太陽黑子和星斑都是糾結的磁力線穿出太陽或恆星表面的結果,因此若有大型星斑存在,意味著此處有極強的磁場,發生閃焰的機率也就高多了。
Osten等人表示:雖然紅矮星比太陽小,但它們的對流層(convection zone)可延伸到恆星內部更深之處,熱氣體從恆星內部輸送到表面,就像沸騰的水一樣。如此一來便可讓在對流層裡產生的磁場強度也比太陽強,影響範圍更廣,例如:一般太陽黑子面積不到太陽表面的1%,可是紅矮星的星斑覆蓋面積卻可達恆星一半表面積,這讓紅矮星得以發生比太陽還強得多的強烈閃焰。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1-1-16 08:53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