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13
- 最後登錄
- 2024-10-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20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56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金士恒造的竹制印泥盒
經過多年的考察研究,從徐州學者楊世明處得知,他近日破解了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紫砂界的一個歷史謎團——金士恒的身世之謎。金士恒在日本被尊為“陶業祖師”,楊世明找到了金士恒就是徐州人的直接證據。
楊世明先生今年62歲,是徐州市收藏家協會紫砂專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一位老新聞工作者。楊世明退休後沉心于紫砂史和壺藝理論的探討,在國內紫砂同行中頗具聲望。
金士恒是公認的將宜興紫砂技藝向海外傳播的第一人,但是金士恒是何時人、何地人,一直是紫砂史上的一個謎。在業內認為是紫砂界最權威著作的《中國紫砂收藏鑒賞全集》中,有多處關於金士恒的論述,249頁上是這樣記載的:金士恒、字子友,清代光緒年間紫砂名工。光緒4年(1878年,日本明治11年),應日本常滑地區陶工的邀請,和宜興制壺高手吳阿根同往常滑,傳授給鯉江方壽、杉江壽門、伊奈長三等3人紫砂“打身筒”制法及陶刻裝飾技法達半年之久……是日本製作宜興風格朱泥茶壺的開始。
楊世明說,關於金士恒先生的身世之謎,他關注很久了,也查閱了不少相關資料,但是始終沒有一個確鑿的證據或者史料能證明或查找出金士恒的身世。
中日之間紫砂文化的交流歷史並不長,紫砂技藝的傳播就更短一些,僅有132年的歷史。中國向日本教授宜興紫砂陶“拍打鑲接”技藝的是金士恒,他被日本譽為“陶業祖師”。據著名考古學家、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長宋伯胤考證,金士恒是“安徽銅山縣人”“安徽徐州銅山縣人”。為此楊世明曾專門寫信請教宋伯胤“是安徽徐州,還是江蘇徐州”,江蘇有“徐州”,安徽有“宿州”,宿州有“南徐州”之說。但歷史上“宿州”並沒有“銅山縣”。但宋伯胤沒有給他回信,後來得知宋老已駕鶴西去,關於金士恒的身世之謎也就無從深入研究。
2008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一隻“竹制印盒”上的刻款讓金士恒的身世之謎浮出水面——清代光緒年間的江蘇“彭城” 人。楊先生在嘉德拍賣資料網上查看了相關資料:口徑碩大,用料厚實。盒蓋一周鐫刻銘文“詩雲,瞻彼其奧,綠竹青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盒身環刻詠竹長文,以“竹,物之有筋節者也”開篇,落款“彭城金士恒又記”……此竹印盒流傳于日本,竹盒上墨書“金士恒造竹根肉池 樂古堂珍玩”,蓋內墨書“明治十五年求之”。從竹盒上的書法看,應該為購買者的墨蹟。
據此,楊世明肯定地說,這印證了他的推測:金士恒是江蘇省徐州人。徐州,古稱彭城,且全國只有一個徐州,一個彭城。《全集》也一再講金士恒是“安徽徐州銅山”,而安徽也沒有銅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