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6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道教咒語的文學價值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2-4 09:54: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道教咒語文學性的提出
  
道教咒語的文學性指的是道教咒語所具有的文學特質。在道教咒語中,無論是咒語詩或是咒語散文,道教中人在創造中絕不是把它們作文學中的詩歌或散文來對待的,因為道教中人一向認為咒語具有神諭的性質,不容許文學中的虛構,不允許隨意的更改。但道教咒語的文學性卻是客觀存在的。究其原因,道教咒語創造者們的文化素質(包括文學修養),對咒語文學性的產生的確起著相當程度的作用。試想,如果只是一些文化水準較低的、缺乏文學修養的道士為之,那就難以領會咒語中的無窮奧秘,難以用咒語的形式表現對道體博大幽邃的內心感悟,難以在風吼、雷鳴、海嘯等宇宙天地的一切變動中煥發生命的靈動,難以吸收種種文學技巧,譜寫壯麗而優雅的樂章。另外,文人崇道的心態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中是十分普遍的。儘管文人學士們直接參與道教咒語創造的現象不多見,但是,道教文學總體水平的提高,道教藝術氛圍的擴展,無疑也會間接地影響道教咒語的文學性。
  
道教咒語的文學價值只能存在於其文學性之中,我們在強調道教咒語的文學性時,絲毫沒有否認一些粗劣咒語的存在這一事實。當然,咒語的文學性仍然需要我們應用敏銳的眼光不斷地挖掘、發現。在這裡,我們既要堅持藝術的觀點,又要堅持歷史的觀點。堅持藝術觀點,即嚴格地運用藝術標準來發現、分析、評價道教咒語的文學性,真正地發掘出其中具有文學價值的;堅持歷史的觀點,即從道教咒語的歷史實際出發,不能把它們簡單地與文學史上傑出的文藝作品相比較而橫加挑剔。正是基於這一思想觀點的指導,我們暫不用"咒語詩"、"咒語文學"等提法,因為這類提法會相應地縮小我們的研究範圍,對更多藝術水平較低卻閃爍著藝術火花、具有獨特文學價值的道教咒語視而不見。
  
在道教咒語文學價值的理論分析中,必須密切地結合其文學性展開。道教咒語的文學性意蘊是其文學價值的內在表現,而它的文學性創造手法則是屬於其文學價值的外在表現。
  
二、道教咒語文學價值的內在表現:咒語的文學性意蘊
  
道教咒語作為一種與神靈感通的法術,從現實層面上講,它的一切終極性結果只能在道教中人的內心世界中實現。因為它所謂的靈驗實際上是喚起某種宗教情感,並在它的誘導下不斷變幻著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想像世界,而後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層次上向其終極目的靠攏;正是強烈的宗教情感催動著道教咒語的創造,而道教咒語也使這種宗教激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是天目,與天相逐。睛如雷電,光耀八極。徹見表裡,無物不伏。急急如律令。(1)


五星鎮彩,光照玄冥。千神萬聖,護我真靈。巨天猛獸,制伏五兵。五天魔鬼,亡身滅形。所在之處,萬神奉迎。急急如律令。(2)


我們從中體驗到的是道士們征服世界的急切心情與堅定信念,感受到的是施咒者強烈的主體宗教意識,還有那凸現出來與日月同輝、行威可伏萬魔的高大的自我形象。我們只要稍加留意道教中的大量咒語,便不難發現每則咒語中總是蘊蓄著某種宗教情感。當然,情感的激烈程度不同,情感的表現方式也不同。

道教的俗世化傾向使咒語的文學性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並在諸多方面得到具體的展現。在農耕社會中,水對生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道教咒語同樣重視祈雨求晴,召致專司打雷降雨的風雨雷電之神,以求水量充沛,農業豐收。"致雨咒"曰:"五帝五龍,降光行風,廣佈潤澤,輔佐雷公。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聽從。敢有違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3)對人們的疾病更是關注,道教認為許多疾病是鬼魅凶煞所致,咒語正是召呼正神驅誅鬼煞。"滅瘟疫咒"曰:"始青符命,洞淵正刑,金鉞前導,雷鼓後轟。兵仗億千,變化真靈。景霄所部,中有威神。華游謁用,邈處述規。測禁洞加,希淵奏明。禮罡大抃,陀漠子持。凝陰合陽,理禁邪原。妖魔厲鬼,束送窮泉。敢有干試,攝赴洞淵。風刀考身,萬死不原。急急如律令。"(4)道教咒語的祈求極為現實,它基本上遵循中國傳統中關於幸福、健康、長壽、安寧等人生價值取向,表現了道教中對美好的現實生活的執著追求與熱切渴望,這裡充滿著咒語文學性中獨特的現實主義精神。然而,這種現實主義精神並不是停留在對幸福渴望的表層,它已注意現實世界中的醜惡,關注著政治腐敗下的民不聊生,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咒語也借助神威來對抗世官的污濁,可有時也暗示天對醜惡現象的縱容。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正是道教咒語文學性中現實主義精神強大的現實穿透力。《太上洞淵神咒經》卷一曰:"五濁之世,世官撓急,不矜下人,下人呼嗟,萬民懷怨,天下悠悠,日月失度,五穀不成,從多流亡,大水皆起。"
  
道教咒語作為一種複雜的宗教存在,它必然與其宗教信仰意義息息相關。咒語文學性的又一側面,就是反映施咒者、咒語中的神靈、咒語的宗教意義三者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從表面看很大程度上是道教中的人願望的凝結,而實際上它是人世間現實關係的折射。
  
在這種相互關係中,咒語創造者的主體意識往往十分強烈的凸現出來。主體意識顯現的重要語言標誌之一是"我"(或"吾")字的頻繁出現。"吾是日光,威震九天。"(《斷瘟咒》)"元皇正?,來合我身。"(《北斗咒》)"星罡步至,與吾當先。陽光陽光,與吾蕩凶。"(《五雷罡咒》)"鎮安火星,從我遊行。上承天命,統攝萬靈。"(《鎮火咒》)"天為我覆,地為我藏。北斗七星,為我衣裳。為我者太陽,不為我者滅亡。"(《召合罡咒》)(5)"日出東方,赫赫大光。靈神衛我,慶門立章。……逆吾者死,敢有沖當。"(6)咒語法術的施行是人與神的交感,人的主體性發揮正是咒語本質的必然性要求。其實,這也是咒語作為巫術所體現出來的特性。"當這種人格化的傾向(指對像世界的主觀化傾向--引者注),與尋求原因的慾望聯合起來,人便認識了至上神,人就將它當作自然的創造者與主宰,有權管理自然界的一切。"(7)人的主體性的高揚與道家思想有關,《老子》二十五章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8)它的主體性在某種程度上與至上神合位,與咒語中的諸神靈合體,神即我,我即神,這在咒語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在許多咒語中直接將自己比作神靈、神物,如前面所提及的幾則咒語。有的咒語甚至是借用神靈之口而出的,如《玉清元始玄黃九光真經》中錄有據說出於元始天尊之口的神咒。當然,無論這種主體性對咒語文學性有多大的意義,它終屬於宗教信仰活動的範疇。
  
另外,咒語文學性的意蘊還包括其他的不少方面,如有關養生經驗的描述,有關煉丹術的敘寫等等,與道教咒語內容相關的宗教活動,或是由道教咒語反映出來的某種宗教觀念,都可能成為其文學性意蘊的組成。

三、道教咒語文學價值的外在表:咒語文學性的藝術分析
  
節奏,是宇宙間萬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道教中人將自然萬物人格,視為生命體,在修道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它們內含的節律交替,咒語的創造主體,不論在心理或生理上,也都流貫著節律的波動,像情緒的漲落、人體的呼吸等等,人體的節奏感同步地存在。咒語既然是人與神的交感,"此感而彼應",而節奏性又是萬物生命存在的普遍形式,那麼這種節奏性則必然是咒語的潛在追求。咒語在很多情況下正是在模仿特殊自然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節奏的明快,聲調的迴環反覆又可以使施咒者達到意念集中的效果。語言富有節奏韻律,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也易於誦。大多數咒語都是四字句或六字句,且句末多有押韻,形成了在聲音層面上的節奏感,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古代詩歌的節奏性(但未必有古代詩歌格律的嚴格工整)。《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載"淨身神咒"曰:"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臟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身形。急急如律令。"其中以尊、形、冥、紜為韻就是例證。咒語的這種節奏感實際上是創造主體內心運動的表現。



氣勢是咒語文學性的另一種重要藝術特別。"文氣"可以說是貫串全部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重要術語,這裡所講的"氣勢"是由文氣衍生出來的,主要是指咒語在表達上的一氣呵成、渾然一體的特點,也指咒語氣象宏闊、雍容的藝術特別。



如果說,詩文的氣勢是藝術家人格力量的展現,是藝術高品位的要求,那麼,咒語的氣勢則可以說是其創造者主體意識的高揚,是強烈宗教情感的必然。《魁罡六鎖秘法》中載有《威天大法神咒》:



吾奉威天大法,

江河日月山海星辰在吾掌中,

吾使明即明,暗即暗。

三十三天神在吾法之下,

使東即東,使西即西,

使南即南,使北即北。

從吾封侯,不從吾令者斬首。……(9)



我們從該咒中完全可以領略到施咒者志氣之充沛,聲勢之雄偉,猶如凌駕於芸芸眾生之上的神靈,它不禁令我們聯想起項羽的那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氣魄與聲勢,可《垓下歌》畢竟還流露出英雄窮途末路的悲慟情懷,而這則咒語卻昂揚著征服世界,統攝萬靈的進取精神,是咒語創造者傲岸人格的光輝寫照。人格力量的舒展,自我價值的確證在咒語雷霆萬鈞的氣勢中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咒語文學性中與氣勢這一藝術特別相聯繫的是它對氣氛渲染的重視。因為氣氛的渲染更易於使施咒主體進入一種特殊的宗教情境之中,從而強化主體內心的宗教體驗。《上清太上九真中經降生神丹訣》載有一則咒語,其中關於氣氛的渲染較為明顯。"太明靈晨,九度郁青。招霞藏暉,灌練五形。宮駕六合,七神調平。使我飛仙,魂登上清。"《上清元始變化寶真上經九靈太妙龜山玄經》中所錄的幾則咒語也相當典型。如"明晨散靈,紫皇納暉。太素九變,四煉洞微。太一監命,公子保衰。帝君理命,三元齊回。與真並契,福祚巍巍。策龍飛昇,上造雲扉"。



咒語既然是以口頭表達方式來實現人與神的直接交感,那麼,這就要求咒語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要表現人與神靈的對話。有的咒語直呼神名企求來助。如:"天蓬天蓬,北帝之雄。下赴冥司,酆都之宮。糾察六獄,隨令即從。桑銅聞召,立至壇中……"。(10)有的咒語表明道教中人具有神力,呼號神靈與之合作:"魁罡魁罡,奉九?君降到。六甲天書吾持,六甲神印召請。那延天女天游,十二溪女立赴。壇前與吾朋友,聞呼即至,召之立便,乘雲而來,下降助吾,法力用事。急急如律令。"(11)在咒語的對話中,神與人的性格特徵不斷地得以體現,我們也可以從中體味到有關人物的性格特點,咒語中所牽涉到諸神的形象也在這種獨特的"對話體"中體現出來。



咒語文學性在藝術手法方面的又一重要特點就是對於意象的構建。(12)在咒語中,關於神界狀況的"感知"、關於某種效應的"實現"都是在想像世界中展開的,而這種展開又都是以現實世界為基礎的,因為現實中存在的客體物象通過想像在咒語中則表現為某種特殊的意象。



《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中載有一則咒語:



青池靈淵,飛泉吐芳。精灌丹暉,散花靈堂。陽降玉芝,陰氣混黃。二景潛暉,三道順行。夫人冠帶,沐浴炎光。以津灌身,蘭潤洋洋。丹書紫字,以鎮六宮。內化金由,外降飛龍。瓊輿羽蓋,玄張軒昂。雲騎來迎,四會八通。七曜紫景,悄行太空。(13)



這則咒語在意象的構建上具有兩個顯著特別:一、意象表層的並列性。咒語的創造者將青池、靈淵、飛泉、丹暉、玉芝等並列在一起,直接從字面上看,它們似乎並沒有什麼多大的內在聯繫。就其表層來看,該咒一開始便構成特定的意境氛圍,安寧靜謐而又包孕有一絲靈動的意味。咒語的後半部分卻充滿著無限的動感,這一靜一動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特殊的張力,期待著進一步瞭解其中的意味。二、意象深層的鎖鏈性。該咒的意象並不是孤立的,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所構成的整體效應正是修養中精神昇華的再現。具體結合相關的修養活動,我們會進一步看到諸意像在深層的,也會看到他們的象徵意義。在該咒中的"清池"、"靈淵"和"靈堂"指的是"秋分之日,月宿東井之上,廣靈之堂,沐浴東井之也",表面上互不相干的幾個意象實際上是幾種特定空間概念的綴合。所謂"精灌丹暉,散花靈堂'、"陽降玉芝,陰氣混黃"等指的是"當此之日月受陽精於日暉,吐黃氣於玉池",秋分之日諸天人悉采環樹之花以拂日月之光,月以黃氣灌天人之容,"故秋分是天大會之日,黃氣陽精交降之時也"(黃氣陽精意即日月之精氣)。而咒語首句所造的寧靜意境又與"每以秋分之日平旦入室西向靜坐任意閉眼"的心境相契合。因此諸多意象從咒語的整體與相關的修養活動來看,它們相互之間構成了密不可分的環環相扣的意象鏈。同時,這些意象並不都直接確指某一客觀物象,化入咒語時已發生了感覺變形、變異帶有豐富的隱喻性。這種藝術效果足見咒語創造者對意象提煉的一番苦心。在《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中其他咒語的意象提煉同樣是相當成功。如"朝飲蘭池,夕宿金廬。日月交帶,玄蔭紫虛。魂安魄寧,萬神保居。四真攜契,降致雲輿。上升金闕,列名帝書。"(14)



在道教的眾多典籍中,富於意象性的咒語不勝枚舉。《上清大洞真經》卷一的《入戶咒》:"天朗氣清,三光洞明。金房玉室,五芝寶生。玄雲紫蓋,來映我身。仙童玉女,為我致靈。九?齊景,三光同軿。上乘紫蓋,升入帝庭。"《太上元陽上帝元始天尊說火車王靈官真經》中錄有一咒:"……代天宣化,雲遊天下。立法度人,救苦宗師。一元無上,西河救苦。薩公真人,孤雲野鶴,野鶴孤雲。孤雲野鶴任縱橫,野鶴孤雲常自在。"這些咒語中提煉出來的意象確實都可以稱得上是咒語意象群中的精品。



道教咒語的文學價值只能依托咒語的文學性才得以實現,我們在分析道教咒語文學性的同時也在揭示其文學價值。當然,咒語畢竟不可能成為純粹的文學作品,宗教價值才是其首要價值,對咒語文學性過分的苛求顯然是無濟於事的。然而,道教咒語文學性的豐富存在卻又打開了我們的視野,提供了對道教、對文學研究的更廣闊的思路。比如,我們是否可以深入地探討咒的神秘性對創造者想像力的刺激,而後進一步地在文學創作中利用它;我們是否可以來研究中國古代詩歌與道教咒語中共同的經常出現的某些意象,它們的文學意味、美學內涵及其與文化心理關係等存在著的聯繫與區別;我們是否還可以剖析詩體咒語的樣式與古代詩歌樣式的關係等等。實際上,對文學研究的啟發也可以稱得上是道教咒語文學價值的又一側面。



註:



(1)《正統道藏》第57冊第46116頁。



(2)同上第47冊第38362頁。



(3)《正統道藏》第2冊第1449頁。



(4)《正統道藏》第2冊第1450-1451頁。



(5)以上《斷瘟咒》、《北斗咒》、《五雷罡咒》、《召合罡咒》,均見《太上三洞神咒》。



(6)《太上七星神咒經》。



(7)W.施密斯《原始宗教與神話》(原名《比較宗教史》)第194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8)按《老子》書此章之"人"或作"王"。



(9)《正統道藏》第18冊第13971頁。



(10)《太上三洞神咒─召桑元帥咒》。



(11)《上清六甲祈禱秘法─溪女神咒》。



(12)相關研究可參見詹石窗著《道教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14)《正統道藏》第2冊第1238頁。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玄天悟道居太和
上帝功成鎮武當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0 01:4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