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3-29
- 最後登錄
- 2021-9-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969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969
- 相冊
- 16
- 日誌
- 19
狀態︰
離線
|
全台灣知名的產茶區不少,但只有在北台灣的茶鄉坪林,才建有茶葉博物館。
位於北勢溪畔的坪林茶葉博物館,就像是一本台灣的茶歷史,
將茶的演進和台灣茶曾有的風光史,透過圖片和文字深入淺出展現。
喜愛喝茶、熱愛賞茶的遊人,來到坪林,不能不參觀茶葉博物館。
儘管茶博館規模難與大型博物館相比,卻將茶樹生態、茶樹品種、製茶過程、茶葉成分、
各地生產的茶,以及茶歷史和發展歷程,有系統地整理歸納並展示。
以一個地處北宜公路上的小小茶鄉,坪林何以會建有茶業博物館?
這全得歸功於1983年時的台灣省主席李登輝,當年他核准了建茶博館,
14年後博物館終於開幕,並成為坪林最著名的觀光景點。
佔地2.7公頃的坪林茶業博物館,建築量體驚人,建築物乃依福建省安溪地區建築形式興建,
紅色的屋頂在青綠的山林中格外醒目。茶博館內建有綜合展示館、
活動展示館、茶藝館和多媒體放映室,並附設茶葉販賣部,方便遊客來到坪林找茶、品茶和買茶。
到坪林找茶和品茶,當然得了解有關茶葉的歷史。茶博館的綜合展示館,
就以「茶的歷史」為主軸,像是唐代、宋代的茶歷史等,並展示說明傳統及現代茶製作過程;
活動展示館內則以與茶有關的其他藝術品為主,包括音樂和繪畫等,
並固定推出陶藝茶具展示。而在茶藝館,可體驗傳統泡茶趣。
雪山隧道通車以後,來往於台北與宜蘭間的民眾,不再捨近求遠選走北宜公路。
坪林,這個因北宜而繁榮興盛的台北縣茶鄉,也走進被遺忘的時光。
如今,來到坪林的遊客,不再像過去行色匆匆,有的是時間踩踏鐵馬、賞魚並玩茶。
蜿蜒曲繞於北台灣山間的北宜公路,過去是台北通往宜蘭間的主要公路,
坪林因地當北宜路上,因緣際會發展為觀光城鎮,坪林茶也藉由公路行旅,
擁有廣大的消費市場。隨著雪隧通車,北宜不復往昔的交通功能,坪林也淡出觀光舞台。
如果說,坪林過去是位居交通樞紐而發展,
今天的坪林,卻是以茶香和生態資源引客。
來到坪林的旅客,不再是途經的過路客,而是專為坪林的山青水秀而來。
位處群山懷抱的坪林,也的確是山水秀麗,茶園廣布,茶鄉之名當之無愧。
坪林以生產包種茶知名,鄉內超過八成的居民為茶農,
因為少平地,坪林茶園面積多半迷你,北42號公路過了漁光村之後,
茶園開始出現在道路兩旁,或闢築於溪流水岸旁,或在公路上方,
與周遭的山林綠成一片,水景與茶園相互輝映,更添坪林茶園秀色。
在梅雨滋潤下,坪林的包種茶園展現初夏迷人新綠。光用眼睛賞茶還不夠,
今年的坪林包種茶節,選在五月底六月中旬一連三個周休假期在坪林舉行,
不僅要讓到訪遊客賞茶、找茶和品茶,並可深入坪林自然山水,
體驗坪林自然野趣,非但可以騎鐵馬追風、登山健行,還可嘗試茶農生態體驗。
坪林,北宜高路公路通車後,除非當地居民或專程來此的遊客,
否則一旁的高速公路,早已將人群引離這個茶鄉。
週日上午,因為媽咪參加考試,不想走太遠,又想找一處寧靜的山林之所,
所以我帶著兩個孩子再度造訪這處充滿靈性的小鎮。
喜歡坪林,因為這裡佈滿茶葉,彷彿讓我聞到茶香,加上又是水源保護區,
沒有肆意濫墾的景象,有的只是一份清新與自然,加上人潮隨著北宜高遠離,
寧靜中展現脫俗的美姿,懂得欣賞的人,對她應該留著一塊品味的空間。
週日上午來此,當抵達坪林生態園區,還沒下車之際,
孩子便對這熟悉的環境感到雀躍,兩個人拿著之前準備的補蟲網,開始了今天的旅程。
坪林生態園區位於坪林茶業博物館旁,有廣大的停車空間,北宜高帶走人潮後,
假日來此,停車是件輕而易舉的事。這次來此,可以看出生態園區都有固定清潔整修,
新的植栽正在培育,新鮮的空氣是這裡呈現的最佳條件。
一旁的茶業博物館大都在整修,因此除了展示館必須收費30元外,
其餘地方入內參觀都是免費,博物館看來有些老舊,缺乏觀光人潮,
相對也缺乏門票收入,讓象徵坪林百年茶葉縮影的茶業博物館,在經營上更顯捉襟見拙!
茶業博物館前的大馬路旁,正好緊鄰北勢溪,溪流、溪岸經過整治後,
搭配著坪林紅色拱橋,整個視野更加美麗動人,其實坪林還規劃有單車道,
在此騎著單車不僅健身,沿途還可以欣賞茶山迤邐、山青水綠的坪林盛景。
生態園區旁有條大湖尾─源茂山步道,每次帶孩子來此,我們都會登上一小段,
爬到山上的觀景平台,那裡可以俯瞰整個坪林街景與及生態園區景觀,景色更是迷人。
秋芒時分來此,看著搖曳的蘆葦,更能深刻感受這裡的幽雅與寧靜,
坐在觀景平台,每當微風吹過臉龐,抒解的心靈可以得到豐富的滋潤,來到坪林只有感動形容!
北宜高載走了人潮,卻意外地襯托出坪林的寧靜美!我的心裡為坪林喝采!! |
|